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_资本积累_理论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我们当然可以将全球化 描述为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 各个学科的全球关联的 现象, 肯定信息、 交通、 通信等方面的科技革命把生产 力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及相互依赖的加深和 双赢, 我们也可以欣喜于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乐观地 展望它带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难得机遇, 喋喋 不休地谈论后发优势、 资源优化、 效率和效益。但作为 一个当今国内外社会科学界使用频率最高, 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也热衷于谈论和使用的总体名词, 全球化又 绝不止于这样一种单薄的量度。它一方面揭示了生产 力和技术层面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又缺乏甚至是故 意回避从生产方式层面进行探讨的总体视角, 更谈不 2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 累的剩余价值的需求又无处可觅, 那么, 资本主义存在 的前提必然是在纯粹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 同时存在 着其他非资本主义的体系, 它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提 供需求, 附带地也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两者之间 的关系又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体系天然的侵略性, 即 它在依赖非资本主义体系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地瓦解非 资本主义体系。这种辩证发展的结果就是, 非资本主 义体系最终将被资本主义蚕食殆尽, 而这时失去了对 立面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但由于这种趋 势所导致的并不是向社会主义的自动过渡, 而是使人 类整体面临灾难, 人们有必要在这之前就发动革命, 主 动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对卢森堡而言, 资本主义生产 其实有着双重逻 辑。就狭义 生产 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言, 产品 的增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它的内在逻辑; 而就广 义 生产 即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而言, 它不仅要包括这 个逻辑, 还蕴涵着另一个逻辑, 即剩余价值实现的逻 辑, 这个逻辑是通过狭义 生产 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关 联而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卢森堡认为马克 思在其经济论著中主要讨论的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逻 辑, 在他那里, 剩余价值实现的逻辑始终是预先假设 的, 或者说始终是被悬置而处于考察范围之外的。而 马克思所假设的一个封闭资本主义的图式, 只代表过 去的和已经完成的量之间的静态或固态的关系, 代表 假设剩余价值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应 有比例。也就是说, 这一图式事实上只是事情发生以 后的一种事后提法。然而, 在一个封闭和纯粹的资本 主义社会中, 这种假设真的能够实现吗? 如果不能, 它 又将通过怎样的渠道和关系而实现呢? 正是在这里, 通过对剩余价值实现逻辑的提问, 卢森堡发现了这个 封闭体系的缺口, 发现了它与非资本主义这个 外界 之间的动态关系。 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卢森堡对马克思扩大 再生产图式的批评: 对资本主义封闭积累的可能性的 辩护仍然只限于形式逻辑推理上的成立, 问题是形式 逻辑有时与现实问题是完全脱节的, 它推论出的命题 是相对于逻辑上的 真 , 却也可以是相对于现实的谬。 存在一个纯粹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前提只能是假设 的, 而不是一个真命题, 由它推出的结论 在纯粹资本 主义社会积累是可能的 固然符合逻辑推理, 在现实中 却无立足之地。无论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还是发展来 看, 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资 本主义的萌生、 发展及其发展速度都与商业活动的发 达相关, 而这种商业活动的发达又主要源于非资本主 义的逐渐资本主义化或与外部的交换活动。因此, 就 卢森堡而言, 她实际上是将整个形式逻辑悬置起来, 引 入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 系, 从而建构起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证逻 辑。在这个意义上, 诚如哈特和奈格里所言, 建立在数 量计算基础上的经济必然性只是形式, 它从来不是卢 森堡论点的实质, 任何必然性都是真正历史的和社会 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卢森堡所识别的是一 种经济限制, 它有助于解释资本如何已被历史地驱赶 或引导着去扩张, 移到其自身以外并将新市场融入到 它的范围之内。 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来说, 资本主义的外 部征服和统治, 虽然是重要的历史遗产, 但它们都是资 本主义的非本质性附属物, 并不是它运转的本质的一 个部分; 而对卢森堡来说, 资本主义绝不是一个生产它 自身的矛盾并 孕育着革命 的封闭系统, 恰恰相反, 一 旦考虑到社会需要的来源问题, 一旦考虑到资本主义 生产的对抗性质, 社会需要必然有部分要来自于资本 主义外部, 这个假设中的封闭再生产循环系统就将被 迫打开, 它必须向非资本主义环境开放, 它必须不断地 以吞食外部要素为生。事实上,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 区别于以往的经济形态, 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系 统, 而不是一个可以自生的、 自给自足的体系; 而当人 们谈论纯粹资本主义社会之可能或不言而喻时, 却仍 旧驻足在以往的封闭的经济基础之上。就此而论, 卢 森堡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从封建生产方式到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 不仅是私有制方面发生的重 大变化, 而且是系统生存方式发生的根本变化。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帝国主义的机制, 使用武力、 欺诈和 国家力量, 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往事中一个令人遗憾 的方面, 而是贯穿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始终。这个历程 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到当下被称作 全球化 的时代。
一
虽然卢森堡的批判传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继 承, 但这种继承本身仍然存在着某种偏差, 后者更多地 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一般性批判, 从而逐渐 丧失了在卢森堡那里批判所特有的阶级目标。而且, 即使如葛兰西所说的那样, 卢森堡引导着一种向哲学 方面的转向, 从而促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 发展, 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上的日趋精致却因 与实践的日益疏离而显得畸形和无力, 全然不似在卢 森堡那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她最终甚至用生命 实现了对这种整体性的承诺。更为致命的是, 西方马 克思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关于资本主 义的经济分析, 而在卢森堡那里, 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关 注恰恰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并直接影响着她对 资本主义发展命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判断。事实上, 如果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心之一是资本, 那么, 作为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 放弃这方面必然意味着在理论发展 方面的一种先天不足。因此, 恰恰是在这一方面出现 了一个继承上的缺环, 甚至由此构成了一个研究上的 缺环。 正如卢森堡著作的一位编者所中肯地指出的, 在 英语世界中, 只有为数较少的马克思主义者曾试图讨 论卢森堡关于资本积累的思想,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 数人倾向于认为她是错的。但是与此同时, 她的名字 却在许许多多书中出现, 即便仅仅在脚注中出现。这 20
河北学刊
2009
4 视曾经一度正确的论点的僵化, 它的活力在自我批评 的论争和历史的波涛中得到最好的保存。 其实, 如果我们将卢森堡一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就 会发现, 卢森堡的经济理论与政治理论以及她对马克 思主义本身的理解都强调一种开放性。恰恰是在这一 点上, 相对于那些教条主义者, 卢森堡更接近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实质和方法。 就第二层含义而言, 卢森堡通过对马பைடு நூலகம்思扩大再 生产图式进行修改而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 符合学科 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某个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理论所涵盖的复杂性, 它的形式可以是经过信息 压缩的、 简短的、 优雅的, 但所涵盖的信息必须足够多、 足够复杂, 并能面对复杂对象。在这个意义上, 一个理 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复杂度, 不断包含更多信 息的过程。因此, 这样的理论才会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由于卢森堡引入了 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外部市 场 等概念, 因而提高了其资本积累理论的复杂度。而 且, 卢森堡实际上也把非线性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之 间的关系阐述了出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任何系 统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 能量、 信息 交换状态下才具有保持自身动态稳定性的能力, 静态 的、 封闭的、 孤立的、 平衡的稳定只会导致 热死 。由 此可以推论出, 一个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再生产的模 式决不会是一个静态平衡的封闭模式, 而应该是一个 开放的、 非线性的、 随机涨落的模式。因此, 正如多亏 了非线性, 进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一样, 非线性 也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一旦社会发展走向单 一, 那么非线性作用将让位于线性作用, 社会的复杂性 就会大大降低, 信息量就会大大降低, 社会就会走向退 化, 这正意味着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结局。 如果我们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作更进一步的 解读, 还会发现, 她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运作条件的 分析, 对资本主义经济困境的揭示,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 帮助我们了解当前 消费社会 形成的实质, 进而对其 展开真正有效的批判。卢森堡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进行批判的同时, 首先应该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进行批判, 因为这一切罪孽的 始作俑者 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当卢森堡不 断追问资本主义生产的那些消费者从何而来时, 她实 际上隐晦地道出了加尔布雷思的命题: 个体为工业系 统服务的方式不是给它带来自己的积蓄也不是向它提 供投资, 而是消费它的产品。 当卢森堡否认一个 封闭社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能够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物 的最终购买者时, 她实际上告诉我们, 应当将消费的维 持功能与它的扩大生产功能区分开来, 将个体的享受
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人们一方面在不断地提 到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方面又浅尝辄止, 欲言还 休。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 事实上, 卢森堡的资本 积累理论的这一遭遇能够促使我们在理论发展的一般 意义上思考理论模式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托 马斯 科恩在其 科学革命 一书中认为, 当面对以原 有理论构架内积累的知识已不能阐明的现象时, 需要 的是范式的改变, 即科学革命。只是依靠了这种转变, 物理学才可能从牛顿的力学发展为量子力学。虽然科 恩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变革而言的, 但如果 认真思索一下就会发觉, 这个说法其实适用于全部的 人类知识领域, 当然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而正是 在这个不同的领域,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做了类似 的工作, 即实现了资本积累研究范式的转变。对那些 仍然停留于旧的范式之中的人们来说, 卢森堡是离经 叛道的典型, 是要加以口诛笔伐的对象; 对那些敏锐感 触到时代变迁的人们来说, 卢森堡则是直面现实, 勇于 求变的创新者, 而且开启了从整体上重新考察资本主 义的可能性。遗憾的是, 这后一类人群在每个社会当 中始终是少数,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遭到冷遇甚至 攻击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日趋明显, 作为对这种变迁的有力解释, 卢森堡的资本 积累理论又日益成为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一个环 节。 那么, 这种范式的转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 们不妨来看看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本身。众所周 知, 卢森堡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针砭时弊的政治杰 作, 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在当时颇受争议, 然而影响深 远的经济著作 资本积累论 。这本书是在帝国主义论 战的语境里写作的, 但它不仅仅是策略层面的思考, 更 重要的是在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层面上对 资本论 提 出了质疑。卢森堡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是: 在一个纯粹 的、 封闭的资本主义体系中 (这是马克思在讨论资本主 义扩大再生产图式时提出的假设 ), 资本家和工人的生 活性消费是有限的, 而推动资本家进行生产性消费的 动力又是不存在的, 因为, 资本家如果不是为了某种明 确的需求去生产, 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这种生产本身 将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因此, 既然资本积累的核心问 题是剩余价值的实现, 而在纯粹资本主义条件下, 对积
河北学刊
2009
4
就与学术成就获得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张 亮 ( 1973 ), 男, 江苏省徐州市人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 资本积累 理论的再认识
熊 敏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卢森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源头。今日人们所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先 驱卢卡奇、 葛兰西和科尔施, 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对卢森 堡思想遗产的某种继承作为新流派发端的。诚如艾瑞 克 布伦纳所言, 卢森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主流之外 的一种智力传统, 而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恰恰在于反传 统和批判性。正是在卢森堡这里, 后来成为整个西方 马克思主义逻辑框架的基本倾向已经出现: 要成为马 克思主义者, 但不是对于 正统马克思主义 做意识形 态式的盲从, 即便面对马克思、 恩格斯的文献, 也需要 有一定的批判反思性。在此意义上, 卢森堡首先为自 己, 进而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一个理论前提: 用 马克思的方法面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