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SIR模型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及效应评价中的应用DPSIR 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为若干个指标,以及一些环境状态对社会的反馈和人类改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一、DPSIR模型的概念和框架
在PSR和DSR模型的基础上欧洲环境署EEA(European Enivorment Agency)反展了DPSIR 概念框架。在DPSIR框架中,“驱动力”是指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潜在的原因;“压力”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的因子;“状态”是指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响应”为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的积极政策。已有的研究表明,DPSIR模型强调经济运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揭示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并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DOSIR枢架结构消晰、简单明了,为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内容
(1)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必须用效益预测采确定规划是否可行,在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时,也要进行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水土保持的四重效益,即: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念效益。
(2)生态安全评价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您化.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今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安全是生态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和关注的
热点,目前关丁失态安全概念基本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3)区域牛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定时空范围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空间镶嵌而成的地域综合体在维持各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4)可持续发展评价
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5)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同时对外界压力有—“定的承受弹性。对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研究应同时包括四个方面:生物学范畴、社会经济范畴、入类健康范畴、社会公共政策范畴。这四个方面不应割裂,而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个完整的体系。
(6)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7)体态系统服务价佰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和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指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种类繁多、项目多样,尽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体现了评价者力求全面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愿望,在诸多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的实践中,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反映了具体的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及评价者知识背景和理论依据的不尽相同,对于丰富生态建设环境效应的评价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生态建设环境效府评价的对象为结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变量多而复杂的特点,其评价指标选择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确定发生问题的区域特征,然后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同时,为使指标体系达到粗而不失描述生态建设的主体本质特征,细而不失建模和评价实施可行性的目的,在设置筛选指标体系时从环境效应的内涵出发,按照上述指标筛选与识别原则,初步从生态建设支撑性指标、社会经济人文影响指标和环境效应功能性指标三个方面选定评价指标。
(1)生态建设文撑性指标: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牧草地、牲畜人均存栏量、林草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变化率、人均退耕还林(草)面积、土壤侵蚀面积减少率和水土流失治理度;
(2)社会经济入文影响指标:农业产投比、人均纯收入、工副业贡献率、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义务教育普及率、文首率和思格尔系数;
(3)环境效应功能性指标:粮食单产潜势实现率、综合治理减沙效率、系统抗逆力、植被恢复优势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土壤抗冲性和土壤渗透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初选指标的相关性、敏感性和独立性分析,在坚持指标体系的灵敏性、独立性和协调性准则的基础上,设计能够反映生态建设环境效府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系统运行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指标。
4.1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戴全厚等(2006)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建立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生态建设支撑性指标(B I)、社会经济人文影响指标(B2)和环境效应功能性指标(B3)3个二级层次,资源指标(C1)、环境指标(C2)、社会经济指标(C3)、人文发展指标(C4)、环境效应综合指标(C5)、环境效应功能指标(C6)6个三级层次,18个具体指标D1、D2、D3、D4、…、D18作为四级层次的生态建设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资源指标C1包括人均基本农田D1、人均牧草地D2、牲畜人均存栏量D3;环境指标C2包括林草覆盖率D4、土壤有机质变化率D5、水土流失治理度D6;社会经济指标C3包括农业产投比D7、人均纯收入D8、工副业贡献率D9;人文发展指标C4包括人口密度D10、义务教育普及率D11、恩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