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付秀荣
摘要: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为基拙的宗教批
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和哲学批判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
判的前提和基础,是通过消解“神圣形象”以批判苦难现实,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政治
批判则重在揭露现存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以使人摆脱束缚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关
系;劳动批判直指“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以期使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哲学批判
不仅要批判旧哲学,更要借此打碎禁锢人们头脑的重重“枷锁”,并最终以“改变世
界”的现实批判实现人的解放。
关健词:现实批判;改变世界;人的解放
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
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
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①。在马克思这里,无产
阶级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即人以一种全面的
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回归于人自身。“任何解放都是
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②,这种回归既不是回归到人的先天固有物或
存在状态,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展开并实现,而是通过从思想到行动的全面批判而实
现的对现实世界及人自身的不断改造。人的解放是以“改变世界”的现实批判为基
础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哲学批判共同作用的过程。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选择与构建》(项目编号
11CKS017)、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
2008BZX06)中期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141
一、宗教批判与人的解放
对宗教的批判是近代以来一直轰轰烈烈展开的哲学事业,笛卡尔、休漠、黑格
尔、费尔巴哈等都是宗教批判的勇敢斗士,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
提”①。近代以前的宗教时代,“读神”是对人的审判的最严厉罪名,苏格拉底就是因
“读神而败坏青年”被送上断头台的。宗教的时代,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交给“神”,
反映了人面对不可控的世界的惶恐与不安心理,当人的本质不归人自己所有时,人
要把自己的本质出让给“神圣形象”的代表—各式各样的神,宗教时代人们对
神的
情感更多地处于“由依赖而生的信仰”状态。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生产力的提高
使人们逐渐确立了自信,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资产阶级逐渐从弱小到
强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
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②自然科学
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反映了人驾驭自然能力的提升,伴随着人对外部世界可控能
力增强的是以“理性”为统率的一系列宗教批判的出现。
黑格尔赋予“理性”以至高无上的尊严,并以其为基础构建其宗教哲学,在《宗教
哲学讲演录》、((上帝存在之论证讲演录》等文中,黑格尔试图以理性推动宗教向绝对
精神过渡,以此摧毁宗教,推动人自身的发展,使人获得自由。鲍威尔在《犹太人问
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等文中提出:犹太人解放的前提是放
弃犹太教,并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提升到人的解放的高度。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
本质》中,以启蒙的理性精神消解基督教,建立“爱的哲学”,揭露上帝就是人的本质
的对象化,力图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然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近代以来的宗教
批判,在试图用理性找寻人的本质、消解以诸神为代表的“神圣形象”的同时,却忽视
了人的本质生长的现实根基,从而引发了人的本质的新的丧失,如黑格尔把绝对精
神的自我实现当做自由,鲍威尔把宗教解放当做人的解放,费尔巴哈的“爱的哲学”
由理性反思的结果变成“爱的宗教”。
在马克思这里,宗教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或思想领域人
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问题,另一是现实世界或世俗领域人在‘非神圣形象’中
的自我异化问题。”③他指出,从人与宗教的关系来看,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白刚、张荣艳:《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双重使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22页。
造人,但宗教却反过来统治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
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①。自我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人所处的人的世界,即
国家、社会而产生的。正是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意识的宗教是颠
倒的世界的反映。“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
现实性。”②宗教批判就是要“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
处境”③。宗教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批判苦难现实才可能有人的解放,因此,
宗教批判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所以,宗教批判不能局限在宗教本身,而要扩展到其
所赖以形成、反映与表征的现实世界中,“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
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④。在马克思看来,“对宗
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
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⑤。此时,人才可能
找回人自身。
然而,对于人如何能够找回人自身的问题,马克思从“批判的武器”转向了“武器
的批判”,以瓦解宗教产生的“世俗根源”。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出发,
找到宗教产生的世俗根源,即宗教是基于现实的痛苦生活之上的“虚幻幸福”,因此,
宗教批判应对现实的苦难生活予以批判。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宗教批判基本上已经
结束,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已经实现了理性与现实的结合,特别是费尔巴哈已将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
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
基础。”⑥宗教批判有益于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解放,将人归为人,而不是归为神,使人
摆脱精神的鸦片与枷锁,获得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从宗教批判到现实批判的过程是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过程。与以往的宗
教批判不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宗教与思想领域的关系,而且看到了宗教与现实(世
俗)领域的关系。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宗教批判与现实批判的关系,宗教批判最终才
得以走出精神批判的局限而转向现实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
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⑦。“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
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2页。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143
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①当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自己并开
始建立自己的现实时,人才真正开始了自我解放的历程。
二、政治批判与人的解放
在宗教批判揭穿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之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
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②对“非神圣形象”的揭露主要通
过政治批判展开,政治批判是对法、对国家的批判,通过政治批判,揭露现存的法和
国家的“虚幻”本性,在消灭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的过程中把人从束缚人的一切不合
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政治解放追求的是人的解放,不能在宗教解放上兜圈子。在马克思看来,鲍威
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把社会政治问题化为神学问题,
把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变成了纯粹的宗教问题,而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
系。马克思认为,宗教不是政治压迫的原因,而是它的表现,必须先消灭政治压迫,
才能克服宗教的狭隘性。一旦消除了世俗限制,就能消除他们的宗教局限性。在这
里,“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③。马
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在政治国家十分发达的地方,才有具备本来的、纯粹
的形式的宗教对国家的关系。一旦国家从政治的解放来对待宗教,这种对宗教的批
判就转换成了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宗教的定在和国家的完成是不矛盾的。但是,
因为宗教的定在是一种缺陷的定在,那么这种缺陷的根源就只能到国家自身的本质
中去寻找。”④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实现了对封建主义国家的颠覆,消灭了等级制、同业
公会和特权,但人却仅仅取得了信仰宗教的自由,并没有摆脱宗教;人只取得了占有
财产的自由,却没有摆脱财产;人只取得了行业自由,却没有摆脱行业的利己主义。
这种政治解放固然具有社会进步性,但并未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只有当人认识到自
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
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⑤。
“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同人民相异化的国家制度即统治者的权力所依据的旧社会
的解体”⑥,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解放”①。马克思指
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是建立在德国现实基础上的,德国的现实远远落后于
法国、英国,“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②。而德国的
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恰恰是德国历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德国的国家哲学和
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
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
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
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③。因此,马克思政治批判的任务是双重的,不仅
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的抽象反映的法哲学与国家哲学,而且要批判表征现存的社会
关系的一系列制度,通过对德国现实的批判,颠覆黑格尔法哲学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④政治批判就是要无情地否定束缚人的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从而使人获得社会关系上的解放。德国制度就是德国社会关系的载体,因此,马克
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要“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⑤因为
德国现状的落伍和不合时宜表现为现存的国家和制度,所以,要消灭不合理的制度,
简单的驳倒是无效的,只能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来批判并颠覆以国家和制度为代表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正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与社会、人与制度、人与人才互
相对立,少数人才会统治多数人,少数人才拥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而“平等,作
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⑥。马克思要通过批判精神唤醒受现
实压迫的人的觉醒意识,“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
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⑦。要把批判的精神运用于改变现存
的一切不合理制度,以此激起人民的勇气,使民众联合起来反抗压迫自己的不合理
的制度。
政治解放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马克思展开政治批判的锐利武器。如何运用实践
这一武器批判政治、法、制度?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145
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①去改变世界。因此,要使人成为人,就
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政治
批判是人获得人的本质及解放的现实前提,而政治革命不应该是部分的革命,应是
“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
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②。
三、劳动批判与人的解放
劳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马克思的劳动批判
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到批判异化劳动,再到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私有制,以此
使人重新获得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
在国民经济学中,国民经济学家假定劳动和资本统一,资本家和工人统一,并将
此作为一种天堂般的原始状态。国民经济学关于劳动与资本统一的理论,使对立着
的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统一,将资本与劳动混在一起,以掩盖资本家
对剩余价值占有的非法性,从而粉饰了工人在不平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状态。“工
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不牺牲自己的
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为贪欲而从事奴隶劳动。”③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家
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肯定“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
如此”,肯定“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另一方面,他
们又肯定“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又说“工人不但
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④工人的劳动不仅仅带
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后果,即“工人生产的财富
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
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
正比”⑤,“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
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
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⑥。这正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自
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关系的体现。而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并没有揭示
劳动与人的对立,“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动本质的异化”①,因而,国民经济学中的“劳动与资本的统一”并不是“天堂般的原始
状态”,而是“‘资本,取得了霸权话语,‘劳动’失语臣服于‘资本’,劳动在生产关系领
域表现为劳动雇佣化,在生产力方面表现为劳动的机械化,表明劳动已经沦为资本
扩张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劳动非但没有统一,而是
越发对立,表现为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对此,马克思强调,“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
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具体考察了四种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
动产品、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同自己的类本质、同他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
动源于私有财产及私有制的存在,这是非人的力量对人的统治。“异化既表现为我
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
个事物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
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④异化劳动是人的活动的
不自由,人的解放需要人作为自己行动的主人。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对工
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
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
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⑤。这使工人把劳动当做“被迫的强
制劳动”,当做“谋生手段的劳动”,而没有把劳动当做“对象性的活动”,当做“自由自
觉的活动”,当做自己的类本质,当做人的第一需要。异化劳动的存
在使人与人的类
本质相异化,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体现了私有制对人的奴役,工人解放与消除私有制
奴役的过程中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正是私有财产及私有制引起异化劳动,因此,要以共产主义理论与
实践扬弃私有财产及私有制。“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
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性的一面,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而“共产
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
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⑥。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阐释了人的发展所需经历的“三大历史
形态”:“人的依赖性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任雪萍、黄志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11期,第1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147
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①共产主义正是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
段,它保证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超越了旧式分工的劳动对人的限制,使人获得解
放。“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
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
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
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②共产主义就是要现实地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人
从束缚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
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四、哲学批判与人的解放
哲学批判是思想解放的基础,思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思想解放必须面对
现实的世界,因此,哲学批判必须以现实批判为根基。哲学批判在德国已经开始,如
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
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但其没有看到,哲学代表德
国的现实,批判现实才能消灭哲学。理论政治派则与之相反,只是批判现实,却没有
将对哲学的否定与批判作为突破口。以往德国的哲学批判只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
的基础上生发的,“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
基地”④。这使所有这些批判远离现实而充满了神秘主义,也共同走向“保守”,即使
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也同样如此。表面上看,青年黑格尔派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
批判,主张改变意识,然其实质“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⑤,“青年黑
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
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
的而加以赞扬”⑥。因此,在青年黑格尔派激情批判的背后是保守,因为他们没有把
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哲学批判建立在现实批判基础上。费尔巴
哈作为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者的伟大功绩在于“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
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页。
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①。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采
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他真正克
服了旧哲学”。②但费尔巴哈的批判也只是在“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以往一切哲学
予以深刻批判,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没有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唯心主义则片面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但却不
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费尔巴哈的缺陷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不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由于缺少实践的观点,以
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哲学批判的目
的在于改变世界,这种改变要求哲学必须告别解释世
界的终极目的,转向改变世界
和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劳动批判及哲学批判都需要站在“改
变世界”的立场上,使人从束缚人的“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解放出来,从统治
人的种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摧残人的精神与肉体的生产关系中解放
出来,从禁锢人们行动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对此,马克思强调:新哲学“不是从
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
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
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
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⑤。
马克思认为,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
静的自我审视,反而远离了现实生活。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
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
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正变成文
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⑥。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
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⑦。哲
学批判是获得思想自由的必由之路,哲学批判要转变为现实批判以及现实的变革才
能最终发挥作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gegenstandlichel,即自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149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现实的思维—的
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实
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由
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
自己的锁链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需
要和能力的”②。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德国解放获得了实际的可能
性。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
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
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③。无产阶级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
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
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
况、交往状况促成的”④。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最为重大的精神气质之一。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分析经
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⑤,这里
的“抽象力”即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然而精神的批判不能代替现实的社会变革,
历史的动力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实践批判的”活动。“马克思把
哲学变成了一种干预和改造现实生活的手段,把哲学变成了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哲
学因此而成为一种‘哲学实践’。”⑥哲学批判要想真正起作用,必须以现实批判为根
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
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⑦,从而在发现新世界中不断推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
由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⑥贺来:《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