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 、绿原的《重读<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6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7、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D)。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1、“三突出”

“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青一创”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青春之歌》杨沫

3、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四、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1)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三红一创”

(2)纪实性的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②对比手法:1.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2.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矛盾。(3)对比手法: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

五、论述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1)作者:杨沫

(2)主题: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3)艺术特色

①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她的自身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②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余永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③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2、《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的形象。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ⅰ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ⅱ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ⅲ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ⅳ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者介绍: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平(今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她早年在北平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及《东方欲晓》、《芳菲之歌》等。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自觉参加革命,从苦闷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一艰难历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表明了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由此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青春的赞歌。

(三)、林道静的成长经历: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

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清节,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对比来刻划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

茹志鹃

(一)作者生平:

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杭州,生于上海。幼年父母双亡。一九四三年参加新四军。一九五五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

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等。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

(二)《百合花》的思想内容: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史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撷取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动人的小插曲,再现了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刻画了一位憨厚、质朴的可爱的小战士和一位羞涩、美丽而又善良的新娘子的动人形象。

(三)茹志鹃小说的独特性

1、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她不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加以精

细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折光。

作品虽然取材于解放战争,但作者却借助“我”与小战士去往前沿阵地包扎所的路上的情感流动及在前沿阵地包扎所小战士向当地群众借被子这一平凡的事件,展开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2、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3、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意味。

“伤痕文学”

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最宝贵的》,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的《枫》、宗璞的《我是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二、“反思文学”

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与此前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的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反思文学”的作家多是50年代的“右派”,通过自己苦难的人生体验,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对近十几年来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

三、“改革文学”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于是在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和欢乐。

改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揭开了“改革文学”的第一页。这一阶段的改革小说还显得有些单一和粗糙,有模式化的倾向,大多表现改革者与极左路线以及旧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1981年张洁出版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标志着改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折射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三)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题材进一步扩大,更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作家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中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等。

进入8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思潮的“改革文学”便退出了文学的舞台。

“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以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沙灶遗风》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个追寻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热潮。

寻根文学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态或传统的精神价值为主要表现对象,借助于民情风俗、奇人轶事、神话传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

源头: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西湖》杂志社等单位组织的座谈会上,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提出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文化寻根问题。此后,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能量来重新塑造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寻根文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一方面寻根文学的出现是有着“知青”背景的青年一代作家,自我寻求文化定位和支撑的结果。

另一方面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受着外来文学的影响。艾特玛托夫对俄罗斯异族民风的描写,马尔克斯对印第安文化的再现及川端康成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的小说创作,都在表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传达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尤其是1983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给中国作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鼓励,激活了中国作家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参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愿望和信心。

寻根小说的的特点: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等方法丰富作品的意蕴。

寻根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复杂的景观,概括起来大致有下面三类:

一是民族文化派(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家有汪曾祺、李杭育、邓友梅、阿城等。

这些作家对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依恋,他们有意无意在维持着传统心理态势和生活方式。从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淡泊、清贫、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李杭育在“葛川江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最后一个”的形象:最后一个渔佬——福奎(《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画师——耀鑫(《沙灶遗风》)等。

阿城的《棋王》通过王一生的“吃”和“下棋”的故事流露出这样的意蕴: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二是原始生命派。

代表作家有乌热尔图、郑万隆等。

原始生命派作家把寻根之源上溯到自由自在的原始蛮荒时代,把对生命力的追求作为创作主题不断出现在描绘边域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之中.

作品中的主人公秉性强悍,充满野性、充满行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充分发展的性格。

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等作品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的鄂温克族猎人的形象。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如《老棒子酒馆》中的陈三脚。

思考:原始生命派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矛盾。

三是忧患派。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王安忆、李锐等(这一派作家大多由知青作家转化而来)。

忧患派作家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了对人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充溢着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韩少功的《爸爸爸》

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锐的《合坟》

六、“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

代表作家: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

代表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苏童的《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现实一种》等。

先锋小说的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

洪峰的《极地之侧》

苏童的《十九间房》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先锋小说家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古典爱情》等。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孙甘露《信使之函》

蒋氏干瘦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汪曾祺

一个温情的人道主义者

1、汪曾祺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喜欢中国文人画。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1962年调回北京京剧团任编剧。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得到很高赞誉。

汪曾祺的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的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创作情况

对他的故乡江苏高邮地域风情的描写(《受戒》、《大淖记事》);

对塞外果园的描写(《乡下的阿基米德》、《说话压韵的人》);

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的描写(《捡金子》、《航空奖券》);

对北京日常生活的描写(《八月骄阳》)。

2、《受戒》的人性内涵:

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我自己想象,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汪曾祺

3、汪曾祺写作的独特之处:

他小说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A、淡化情节,铺开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风俗画。

例如,在小说《受戒》中“受戒”的场面一直在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侧写,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情节的中心。小说不断的插入其他成分,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B、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和谐含蓄之美。

他的小说很少抽象的思辨与迷狂的沉醉,而是适可而止,“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在文中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C、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汪曾祺

余华

1、余华(1960——),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当牙医。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1986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早期的写作以极其冷酷的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著表现的对象。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的作品成为先锋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写作。

2、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冷漠叙述。作者在叙述中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更不作价值判断。

对传统创作主题的颠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等的颠覆。

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陈忠实的《白鹿原》

陈忠实

(1942—),陕西人。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文化馆馆长等,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1965年发表处女作《夜走流沙河》。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初夏》、《四妹子》、《到老杨树后面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1993年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该作奠定了陈忠实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的思想内容: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重要收获,无论其思想容量,还是其审美境界,都达到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被称为“民族的历史画卷”,“民族灵魂的秘诀。”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白鹿原》思想意蕴的一把钥匙。

《白鹿原》的主要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近50年的时间里,在这50年,中国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的。首先是清帝下台引起民心浮动,接着是督军府的课税引起的“交农事件”,以后是军阀混战、抗日、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鹿原一个家族的两代子孙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亲翁杀媳、兄弟相煎……。

陈忠实在描绘这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以及家族的权利之争时,不再拘泥于原来同类题材作品所贯常采用的政治视角与框架,而是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下,站在当代的立足点上反思历史,过去许多被文学所忽略的东西纳入了作家的视野,从而写出了一部隐秘的社会演变史及人物的心灵史。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人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我们汉民族,几千年来读着一本大书……所有人接受的是一个老师关于修身做人,关于治国安邦的教诲。”而正是这本大书构成了民族灵魂的全部复杂性,优越性与劣根性,精华与糟粕。白鹿原上所发生的社会变动,无论是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都会被搅入到族权之争或个人的冤仇相报之中,“人们成了历史的糊涂看客与鏊子上被翻来覆去的饼。”

人物分析:

白嘉轩

是作品中第一个登场的人物,也是作品的灵魂人物。这是一个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农民形象。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他身上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善良、仁慈、正直、讲义气、以德报怨。

他靠艰苦卓绝的勤俭,努力建立起家业,以自己的博施众济树立起威望。他视鹿三为兄弟,情深意长;出面为曾经支使人打断他挺直腰板的黑娃求情;对“关中大儒”朱先生恭敬有加……白嘉轩始终有一个愿望:治理好家业,办理好族事。这是儒家“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但是,作为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身上同样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负面价值。

他设计换宝地、种植罂粟等,有悖于他的耕读传家的道德人格。作为宗法文化观念的维护者,宗法文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压抑着他,他反过来又成为一个磨盘去碾压不尊从宗法观念的叛逆者。无论是视女人为“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的婚姻观念,还是力主惩治田小娥,以至修塔压服田小娥不安份的鬼魂的举动,无不表现出白嘉轩心理上所因袭着的巨大重负。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正向和负向因素的交织也正是作家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批判又赞赏,既鞭挞又挽悼的复杂情感的表现。

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即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白孝文

作为白嘉轩的长子,作为白鹿家族年轻的族长,白孝文身上同样包含着复杂的意蕴,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反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白孝文的人生之路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年轻持重的族长——自我沉沦——走上仕途。

在人生的第一阶段,他扮演着身不由主的角色,父亲白嘉轩“严厉地注视孝文的行为规范”,

认为“孝文是好样的”。于是他成为父亲的继承人。“好样的”孝文出面惩治了纵情纵欲的田小娥,维护着既有的道德规范。

但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沉沦的深渊。白孝文的沉沦有族权斗争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源于他无法抑制的情欲的涌动。他堕落之后甘于堕落,狂嫖滥赌,直至倾家荡产。这是对他父亲白嘉轩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人格的一次背叛。

当他走上仕途、飞黄腾达之时重返白鹿原,重新匍匐在父亲的脚下,但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神复归和对宗法文化的认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回来是另一码事。”他再次离乡时对妻子说:“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没有出息。”这“原”既指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指父辈和他曾经信守的精神原则。虽然促使他叛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宗法文化对人的压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品的最后,他成为一个双重人格的苟且偷生者,这进一步提醒人们思考如何防止人格异化这一问题。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作为作者心中的人格神而出现的朱老先生生,追求个性自由、蔑视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都塑造得十分成功。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小说的构架非常宏大。小说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以及作家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有白鹿、鏊子等。

白鹿象征着民族文化精神,例如,作为白鹿原人精神支柱的朱先生逝世时,他妻子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再如,白灵牺牲时,他的几个亲人都梦见了白鹿,这一描写增加了白鹿的另一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献身的精神。“鏊子”则象征着当时象烙饼一样翻来覆去的社会运动对人的煎熬。另外,像祠堂、塔等,也都承载着丰赡的象征意蕴。

其次,《白鹿原》充满了魔幻色彩。

作品不仅引用了神话,而且引入了民间传说。古典戏剧等神话情节,充满了魔幻、神奇的气氛。如,白鹿飘过的地方枯草复荣、毒虫俱死、瞎子重见光明、丑女变天仙、秃子生乌发的传说,小娥死后化为飞蛾的奇事等等,读来荒诞离奇,细细品味又别有深意。

再次,《白鹿原》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情。

90年代的散文热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旧作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层出不穷。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

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

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二、 90年代散文的类型:

文人散文——汪曾祺、张中行。文化大散文——余秋雨。

学者散文——季羡林、金克木。小女人散文——素素等。

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张承志、韩少功。

非职业散文家的散文——王小波。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反顾历史中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坐标,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接续文人的血脉。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

(杨益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

生》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D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

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

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朦胧诗 :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

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4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

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2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歌德巴赫猜想》)。

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

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4 、《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

5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 )。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2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B)。

A 、《小二黑结婚》

B 、《“锻炼锻炼”》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3、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D )。

A 、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 A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茶馆》 :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

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 、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代表剧目有

《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3 、新写实小说 :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

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

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

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2 、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3 、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4、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

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2 、《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林道静是小说(《青春之歌》)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 杨沫 )。

3 、“三突出”原则是指_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B )。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2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C )。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3 、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C )。

A 、冰糖葫芦式

B 、一人一事式

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

4 、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D)。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

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2 、三红一青 : 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这些文

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3 、文化散文 :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

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

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四、简答题( 28 分,每题 7 分)

1、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3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17、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50、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60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分别是: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8、《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19、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20、1977年底,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反响巨大,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21、舒婷的《致橡树》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 22、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名词解释 1、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著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是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他们反映内心矛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 三、名词解释 1、马原:马原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最能体现出先锋小说的实验性和反叛性,代表作有《虚构》、《冈底斯的诱惑》等。其小说的惯用方式之一是作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使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使得叙述行为由传统小说的隐蔽状态转变为裸露状态,并成为小说叙述的主要内容。马原的小说观念和手法不仅影响了先锋小说家,而且给其他作家也带来启发。 2、韩少功:中国当代优秀作家。80年代中期,韩少功明确打出“文化寻根”的旗帜。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多是以“知青”的眼光来体察农民的境遇,反映农民在十年大动乱中的坎坷经历。第二阶段作品的格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与前不同。它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入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精固本。第三阶段创作在题材、文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又发生了变化,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相比之下,文化态度显得宽容、超然,对传统文化平和、理智乃至某种程度的珍视态度。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 3、寻根小说(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在80年代初现轮廓,将视野从政治生活转向对文化的关注,特别表现出对于传统的眷顾。寻根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启发,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借助各民族、地域的神话系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企图从各种矛盾构成的合力中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趋势。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受戒》和韩少功的《爸爸爸》等。 4、知青文学:80 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 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 。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5、新辞赋体:郭小川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吸收中国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长句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写景穷形象,抒情淋漓尽致,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新辞赋体及其特点:是60 年代郭小川自创的一种诗歌形式,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个体表达的转变,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的转变。 2.当代文学的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在文革十年中,文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仍有少数文学家坚持创作,代表作品有《天龙八部》、《红楼梦》等。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活着》等。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学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追风筝的人》等。 四、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1.主要流派: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等。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后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檀香刑》等;新写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2.代表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天龙八部》、《红楼梦》、《白鹿原》、《活着》、《檀香刑》、《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常以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这种方式暗示了政治和文学的主从关系,这是不正常的。这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说明它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讨论,但这些讨论的目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 第一章: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一、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思潮的交替和碰撞。最早的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提倡民主、科学、进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思。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随后是“五四运动”,这一运动在1919年爆发,呼吁民主和科学,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更加激烈的批判。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茅盾等。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又经历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化大革命文学”等不同的思潮。 二、代表作品的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众多,这里只介绍其中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 《红岩》 《红岩》是著名作家曾经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抗日根据地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 2. 《家》 《家》是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

读者的共鸣,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社会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巨变和普通人的悲喜人生。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学批评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作品的创作,还涉及到文学批评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四、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学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国当代文学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了多个思潮的交替和碰撞。代表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文学批评的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持。文学与社会密不可分,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的两大基本主题是:一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病根;二是表现理想的人性。 2、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矛盾、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等。它的文学主张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人生派’为‘人生派’表现人生、探讨人生。 3、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它的文学主张是:‘艺术派’,强调文学体现内心的要求,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它是第一个在国外成立的社团,也是唯一一个与文学研究会并肩齐驱的社团。 4、语丝社:1924年11月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文学主张:针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展开批评,形成泼辣幽默的创作风格,“语丝文体”。 5、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等,文学主张:提倡尊严和健康,不与民为伍,自命贵族文学。 6、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7、胡适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8、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觉醒者的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伤逝),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闰土、阿q),三权势者与卫道者的形象(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9、冰心的创作:生平: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世纪老人。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创作特点:1、爱的哲学:泛爱主义。2、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女性写作特点。3、语言上形成独特的‘冰心体’即典雅清丽、婉约雅致。4、人物心理描写不铺张。 10、叶圣陶:生平: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创作概况:1、五四时期:现实主义的初期描写,暴露社会黑暗。 2、五卅运动后把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和现实的抗争结合起来。 3、三四十年代,小说更进一步开拓性的反应现实主义,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现实力度。 11、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12、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主要倡导者。 13、浪漫派小说:文学特点1、审美情调:主情主义、感伤倾向。2、小说结构上:不注重外部描写,侧重心理描写。多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心态等。创作手法上:1、自叙传。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③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 ④接受机制变 (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诗界: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 ◆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 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 ◆小说界: 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3)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 ①倡白话文: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②文体创新: ◆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 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 ◆小说 A.翻译小说: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 传神 B.谴责小说: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C.鸳鸯蝴蝶派:言情+休闲通俗 小结: 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发生与发展 二、思潮与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次文代会 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 (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 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 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 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 特点: 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危害: 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 骂街。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丈夫李克,妻子张英。小说中“张同志” 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1.《我们夫妇之间》是建国后第一篇受到批评的小说。 2.《我们夫妇之间》是当代中国最早触及城市生活和城市问题的小说。 3.批判 1、狭隘的阶级论观点。 2、对城市文明的不认同甚至抵制的思维模式。 3、将文艺问题抬升到政治问题,忽略了文艺自身的问题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原名徐嗣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写于1953年的11月5日。 人物: 战士王应洪:典型地代表了志愿军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王应洪的感情纠葛:汇报给班长(非法性)---坚决拒绝(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惊慌的甜蜜的”。是两个普通的年轻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梦境真实地反映这个年轻战士的内心世界。 班长王顺:具有浓厚的人性光彩,更加呵护这场注定是悲剧的爱情,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十分超越的,具有“悲悯”气息。 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文学革命 1、发生时间:1917, 2、倡导者以及发表文章: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 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 4.新文学意识:内容人上是追求人和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主张新文体意识,白话文意识 5.四大社团: 6.湖畔诗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版诗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7.鲁迅主要篇目 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示众肥皂(四铭)在酒楼上(吕纬甫) 3)阿q形象分析1他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农民 2觉悟不高,突出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精神胜利法 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人的弱点 4)《呐喊》《彷徨》主题: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礼教吃人本质 8,郁达夫 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主要特点:P70—71 创作特色: a)强烈的主观色彩:取材上较大程度的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一己体验,自我心境;表现生的苦闷,性的苦闷, 提倡“自叙传”——自我情绪史。 b)以自我为中心,人物(虚构的文学形象)经历与郁达夫相似。 c)单一角度的表现手法。 d)感伤的抒情倾向是郁达夫创作风格最重要表现特征。 e)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讲究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裁,轻视情节事件(直接呼告,心理描绘, 景色抒情) f)零余者:特征,怀才不遇,遭社会挤压,处于社会边缘,空有一腔热血,贫困潦倒,不与社会世俗同流合 污。 g)叙述在“我”的自叙中单一线索展开(“我”的主观色彩)心理描写很有层次感,写出各种状态心理(静止、 波动、冲动)冲动——呼告式的自由,外界刺激下的微妙的心理,灵与肉的冲突,道德冲突。 h)散文化的小说:注意意境的营造,结构松散,淡化情节 i)清丽自然地文笔。 ①“零余人”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人”的哀怨。愤世嫉 俗,感伤忧郁,内向又敏感,孤傲又自卑,浓重的理想色彩,强烈的幻灭感和危机感。 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a,主人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 b,关切同情劳动者的苦难命运,把一己私情的真切感受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 ③颓废气息,色与欲的描写:a,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必然反映 b,作者身处于窒息的时代气氛中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 郁达夫开创现代抒情小说(又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其主要特征有:P72—74 ①自我的写真: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自我为中心人物,取材于一己体验,表现“零余人”的形象,单一角度的表 现手法。 ②感伤的抒情:这是其创作风格最重要的表现。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注重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 裁,轻视情节事件,善于表现外界刺激下的微妙心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复习资料 昌吉学院中文系最实用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定义 “中国当代文学” 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发展。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1、两分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三分法) (1)1949~1978,以工农兵文学思潮为主。 (2)1978~1989,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3)90年代以来,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第一章 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机关刊物《文艺报》《人民文学》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949.7.2——1949.7.19 文代会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a.思潮转变,由“百音竞奏”转变为“一种声音”。 b.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 c.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 d.文学进入体制化、一体化阶段。表现为:政权介入文艺、文艺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作家失去思想自由、作家被纳入各种组织之中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第二章 重评的范围,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以及五四以来的新闻学等方面。 第三章 一、“50—60年代”主要文学运动示意 1:1950--51电影《武训传》批判2:1951--52萧也牧批判 3:1954--55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 4:1955胡风反革命集团5:1956--57双百方针6:1957--58反右与丁陈反党集团7:1961--62文艺政策调整 8:1962--1963左倾思潮9:1965--66批判《海瑞罢官》 二、频繁的批判运动 1. 1950--51电影《武训传》批判 2. 1951--52萧也牧批判。主要是批评她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说。 3. 1954--55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 4. 1955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5.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这一运动联通对胡风等的斗争,是对50年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 6.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三、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四、文艺政策调整的三次会议 题材问题的讨论:提倡题材的多样化 “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6月28日,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大连会议”: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五、胡风的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说2.“精神奴役创 伤”说3.“到处都有生活”说 第四章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九叶”诗人: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夔,辛笛等所构成的九叶诗派,无疑是中国当时最富活力的诗歌群体。因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闻名。但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40年代,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唐祈等,创作上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美国艾略特及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关心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现实,反对将诗作为政治工具,同样反对“诗的本质是抒情的”的观念。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为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 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 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式’,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 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50—60年代诗歌样式:叙事诗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 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1、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正直坦诚的心灵。2、闪耀着哲理的火花。3、诗歌形式多样,大多音乐性强,适合朗诵。。。郭诗风格:雄健奔放。 主要作品:《厦门风姿》(1961)、《乡村大道》(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2)、《秋歌》(1962)、《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1962)、《祝酒歌》(1962)、《团泊洼的秋天》(1975)和《秋歌》(1975)。 “新辞赋体”: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为“郭小川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 《望星空》分析: 《望星空》前后共有四个诗章,前半部即第一章和第二章,叙述的是诗人站在北京街头,仰望浩瀚星空所引 1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的文学。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是自考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备考此课程,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的政治化。五四运动后,革命和民主主题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这时期出现了很多革命作家和民主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等。 2. 文学的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与西方现代文学接轨,采用现代主义手法,如意识流、抽象化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草地》等。

3. 文学的民族化。民族主义思潮和反殖民主题成为文学的重要 内容,以秦牧、徐志摩、郑振铎等为代表的抒情主义诗歌在这一 时期盛行。 二、代表作品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必须掌握的是代表作品,以下是几篇代表 作品的简介: 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 小说的巅峰之作。描写贾宝玉等人物在红楼中的生活和遭遇,通 过“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看法。 2. 《呐喊》:出版于1918年,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 说题材广泛,展现了早期市民和旧式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对中 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3. 《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民家庭 的生活和命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和传统文化的看法。

三、重要人物和流派 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既政治意义重大,又注重艺术表现,提出“文学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2. 陈伯达:中国新派小说和自由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3.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四、发展方向和趋势 当前,中国当代文学正面临着丰富多样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文学形式也在逐步转变,网络文学和移动阅读等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形成了并存的局面。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总汇(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第一章 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 2、当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缺陷。 3、寻根文学的产生、代表作及不同形态。 答:文化“寻根”意识的萌动始于80年代初。人们以追溯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所生活的土地的渊源的高度热情,开始以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坐标,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80年代以来,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重建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艺术,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质。 “寻根小说”的先声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汪曾棋的苏北小镇风情小说,刘绍棠、邓友梅的京味乡土、风俗画小说,古华的潇湘风情小说可视作“寻根小说”的前奏。李杭育于1980年下半年发表《葛川江文化观》等文,显示出对寻求地域文化的自悟。韩少功发表于《作家》1985年4月号上的《文学的“根”》拉开了“寻根小说”的最后一道帷幕,其“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的呼唤得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理论家的热烈响应,终于形成了一股有意识、有理论、有创作主张和创作实绩的文学“寻根”浪潮。 “寻根小说”的主将们或撰写理论文章,高扬“寻根”大旗,如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同时又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从而形成了一股蔚为壮现的理论与创作并行的文学思潮。 “寻根小说”在民族性、地域性上具有多样复杂的形态。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世事》)等讲述着发生在商州土地上动乱世事中各类人物曲悲欢离合、坎坷命运,透射出秦汉文化所固有的粗犷质朴,郑义的《远村》、《老井》以与现代文明相隔绝的太行深处的人物命运振荡出晋文化的回声;邓友梅的《烟壶》、陈建功的《找乐》力求凸现北京宫廷与市井的生活场景;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小说着意于天律民俗风情的体察与表现;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表现出对楚文化浪漫主义精神的追慕;陆文夫的《美食家》、《小巷人物志》》和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共同致力于吴越文化的开拓;王安亿从上海的小弄堂走出,以《小鲍庄》、《大刘庄》等小说楔入地域文化,郑万隆以《异乡异闻》开拓着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以往很少写自己民族的张承志,也以《九座宫殿》等作品展开了对回族文化的探寻。 在“寻很小说”中,有—类是以原始或半原始生活作为题材的作品,写边疆、少数民族、大山、草原、马帮、牧民……其典型代表是阿城的那组以《遍地风流》为题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场景是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人格美理想。这种对边远的、反文化(非文化)的野性人格的高度肯定,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下的懦弱人格的否定。正是民族在长期束缚中所形成的病态、卑微、苍白、软弱的性格,促使青年作家到原始生活中去寻找民族的“根”,寻找建立未来美好的人格理想的基础。因而,在小说中,原始的野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 1.《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42年 2.《文学革命论》一文的作者是独秀 3.《野草》的多数篇幅是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感受,在艺术上采用的手法是象征主义 4.郭沫若历史剧代表作是《屈原》 5.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是《新青年》 6.最能反映出犁艺术境界追求的作品是《荷花淀》 7.20年代“小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是冰心 8.茅盾的原名是德鸿 9.丁玲从个人自传式写法对社会现实描绘的写法变化的标志性作品是《水》 10.老舍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构是《四世同堂》 11.“孤岛文学”指的是抗战时期租界的文学 12.巴金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崩溃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 13.翠翠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边城》 14.柔石揭露野蛮残酷的典妻制度的小说是《二月》 15.《边城》中“善”的化身是老船夫 16.禺的成名之作是《雷雨》 17.《白毛女》的执笔作者是贺敬之、丁毅 18.代表田间风格的优秀诗篇是他1937年底写的抒情长诗《给战斗者》 19.半农的颇为人称道的处女作是《相隔一层纸》 20.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家庄的变迁》 21.“五四”文学革命时最先发表理论文章倡导文学改良的是胡适 22.提倡新格律诗的文学社团是新月社 23.《七月》刊物的主编是胡风 24.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 25.鲁迅惟一的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26.长诗《王贵与香香》是叙事长诗 27.郭沫若开了一代诗风的诗集是《女神》 28.20世纪尝试白话诗创作,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是胡适 29.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的是闻一多 30.《子夜》的人物众多纷繁,然而其中心人物则是吴荪甫 31.老舍表现北平人民被征服的痛史、恨史、愤史的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 32.巴金小说《家》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觉新 33.丁玲早期反映都市女青年时代苦闷的小说是《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时间: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1、地域: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中国“大陆文学” 况 1.特点:“开放性”、“完整性”。 2.两大传统:“五四”文化传统、战争文化传统。 3.1949-1976:毛泽东时期。 4.1976——新时期文学(邓小平时代) 开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曙光》,刘心武的《班主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1949-1976文学思潮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①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两个统一:方向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 ②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③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3个突出:a、无冲突论的禁锢 •B、人性、人情的禁区 •C、讽刺手法的囿见 • 3.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作品: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宗璞《红豆》。 4.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5. 1957年6月,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6.1958年新民歌运动,改变了文学萧条。(雅——俗) 7.文艺政策调整(短暂的自由): “新桥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论述了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问题。 、“广州会议”、• 1962年3月,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大连会议”:1962年8月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即“大连会议”),邵荃麟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