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二十九)胸部局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九)胸部局解
问:试述第四胸椎下缘平面(胸部)的解剖结构?(中大2001)
答:胸骨角 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角。

该角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标志。

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纵隔内一些重要器官在此平面行程和形态改变,如主动脉弓与升、降主动脉的分界,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等。

1.胸壁的层次结构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胸前、外侧区皮肤较薄,除胸骨表面皮肤外,均有较大的活动性。

胸前部皮肤面积大,颜色和质地与面部相近,可用于颌面部创伤的修复。

(二)浅筋膜
浅筋膜内含脂肪、皮神经、浅血管、浅淋巴管和乳腺。

1.皮神经胸前、外侧区的皮神经来自颈丛和上部肋间神经的分支。

(1)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约2-4支,属于颈丛皮支,自颈丛发出后向下跨越锁骨的前面,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肋间神经在腋前线附近(或腋中线)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皮肤;在胸骨两侧发出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

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具有两个特点:①明显的节段性和带状分布,自上而下按神经序数排列,第2肋间神经皮支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的皮肤,其外侧皮支分出肋间臂神经分布于臂内侧部皮肤,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至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至肋弓平面。

根据皮神经的阶段性分布,可判断麻醉平面和脊髓损伤节段。

②重叠分布,相邻的三条皮神经互相重叠,共同管理一带状区的皮肤感觉。

一条肋间神经受损,其分布区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只有在相邻两条肋间神经受损时,才出现这一共同管理带状区的感觉障碍。

2.血管
(1)动脉:主要是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腋动脉的分支(如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

胸廓内动脉穿支:在距胸骨侧缘约1cm处穿出,一般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分布至胸前区内侧部。

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于胸前、外侧区的皮肤、肌和乳房。

女性的胸廓内动脉第3-6穿支和第3-7肋间后动脉穿支还分布于乳房。

由于胸廓内动脉2-4穿支较粗大,发出分支至乳房,在行乳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这些血管。

(2)静脉:胸廓内静脉的穿支和肋间后静脉的属支,分别注入胸廓内静脉和肋间后静脉。

胸腹壁静脉thoracoepigastric veins:起于脐周静脉网,沿腹壁上部至胸前外侧部上行,汇入胸外侧静脉(注入腋静脉),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侧区浅层的静脉血。

此静脉是上、下腔静脉之间的重要交通之一,当门静脉高压时,借此静脉建立门-腔静脉侧支循环,血流量增大时曲张。

(三)乳房
二、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胸前、外侧区的深筋膜分为浅、深二层。

1.浅层覆盖于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向上附着于锁骨,向下接腹外斜肌表面的筋膜,向内侧与胸骨骨膜相连,向后与胸背区的深筋膜相延续。

2.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下肌和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与浅层汇合,并与腋筋膜相续。

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 (腋窝前壁)。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胸内侧神经不穿过此筋膜)穿出该筋膜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则穿过此筋膜入腋腔(腋静脉和腋淋巴结)。

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防损伤导致胸大、小肌瘫痪。

(二)肌层
胸廓外肌层包括胸上肢肌和部分腹肌组成。

浅层为胸大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上部;深层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胸固有肌为肋间肌(外、内、最内)、胸横肌。

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位于胸前区,按起始部位不同,而分为锁骨部、胸肋部和腹部。

由胸内、外侧神经支配。

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和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前者与胸外侧神经、后者与肋间神经前皮支各组合成血管神经束。

2.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位于胸外侧区,为一宽薄扁肌,由胸长神经支配。

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

若手术不慎损伤胸长神经,可出现“翼状肩”。

胸大肌和前锯肌位置表浅,较为宽大,可供肌瓣移植,临床常用胸大肌作胸部手术中填充残腔或修补胸壁缺损。

此外,胸小肌和肋骨带血管蒂的肌皮瓣移植修补下颌骨和面部有实用意义。

(三)肋间隙
肋与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intercostal space,间隙内有筋膜、肋间肌、血管、神经等结构。

肋间隙的宽窄不一,一般上部较宽,下部较窄,前部较宽,后部较窄。

由于第6、7肋软骨相互靠拢,故在胸骨旁的第6肋间隙很窄,几乎不存在。

肋弯曲有弹性,第5~8肋曲度较大,而且缺乏保护和活动度,因此,肋骨骨折多发生在第5~8肋。

骨折断端若向内移位,可刺破胸膜、肺和肋间血管,引起血胸、气胸和肺不张。

1.肋间肌位于肋间隙内,由浅入深为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

(1)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位于肋间隙浅层,从肋结节至肋骨前端接肋间外膜
externd htercostal membrane,后者向内侧至胸骨侧缘。

肌纤维斜向前下。

(2)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 interni:位于肋间外肌深面,肌纤维斜向前上。

自胸骨侧缘向
后至肋角处接肋间内膜 internal intercostal membrane,后者向内侧与脊柱相连。

肋骨切除术时,应沿肋缘顺肋间内、外肌纤维方向剥离骨膜,即沿肋下缘从前向后,沿肋上缘从后向前剥离。

(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肌束方向是相反的)
(3)肋间最内肌intercostales intimi:位于肋间内肌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内肌相同,二肌间有肋间血管神经通过。

该肌薄弱不完整,仅存在于肋间隙中1/3部,而前、后部无此肌,故肋间血管神经直接与其内面的胸内筋膜相贴,当胸膜感染时,可刺激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

2.肋间血管和神经
(l)肋间后动脉 posterior intercostal arteries:共 9对,起自胸主动脉,行于第3-11肋间隙内的肋胸膜与肋间内肌之间,在肋角附近发出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骨上缘前行,本干又称上支,在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沿肋沟前行。

肋间后动脉的上、下支于肋间隙前部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前支吻合。

肋间后动脉沿途分支供应胸前外侧区,其第2-4支较大,供应乳房。

第9、10、11对肋间后动脉不分上下支。

第 1、2肋间隙的动脉(最上肋间动脉)发自肋颈干。

(2)肋间后静脉posterior intercostal veins:肋问后静脉与肋间后动脉伴行,向前与胸廓内静脉交通,右侧注入奇静脉、左侧注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3)肋间神经 intercostal nerves:第 l~11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共11对),在肋间隙伴随血管走行,近腋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

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后支较粗大,跨腋窝分布于腋窝底和臂上部内侧的皮肤,称肋间臂神经,乳腺癌根治术应注意保护此神经。

如术后臂内侧皮肤麻木,可能损伤该皮神经。

肋间神经本干至胸骨外侧约1cm处浅出,易名为前皮支。

第12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第12肋下方,称肋下神经。

行肋间神经阻滞或封闭时,可在肋间神经行程中的任何部位进针,临床首选肋角至腋后线之间,此处肋骨位置表浅,且在肋沟处。

肋间神经呈重叠分布,应同时封闭上、下位肋间隙的神经。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从肋角至脊柱段走行不恒定,在肋角和腋中线之间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行于肋沟内。

因此,胸膜腔穿刺宜在助角外侧于下位肋的上缘进针。

在腋中线至胸骨之间,肋间前、后血管分为上、下支,分别沿肋上、下缘走行,该区穿刺应在肋间隙中部。

临床常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进行。

(肩胛线外侧应该在肋间隙中部进行穿刺;肩胛线内侧应该下位肋的上缘进针穿刺)
问:胸前外侧壁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在胸小肌上、下缘各能观察到哪些结构?(复旦)
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问:胸膜腔积液常位于何处?穿刺宜在何处进行和通过的层次结构?(华西2003)
答:(1)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深度可达两个肋间隙,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肋膈隐窝中。

(2)临床常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进行胸膜腔穿刺(胸前外侧壁)。

(3)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深层)→胸廓外肌层(浅层为腹外斜肌上部、深层为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肋间血管,神经在肋角以后,行于肋间隙中间,无肋骨保护。

在肋角处,肋间血管,神经进入肋间最内肌与肋间内肌之间,并于肋沟内向前行。

其血管、神经的安排,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由于神经居于最低位,有时可露于肋骨的下缘以下,故较动脉易受伤害。

由于肋间后动脉的下支较细小,且也不一定有,故于腋中线以后进行胸膜腔穿刺时,应沿下一肋骨的上缘进针;而胸廓内动脉肋间支的下支,却往往较粗大。

故于腋中线以前进行胸膜腔穿刺时,应于肋间隙中间进针。

才不致于伤及肋间血管神经。

(四)胸廓内动、静脉和淋巴结
1.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下面,向下经锁骨下静脉后方,紧贴胸膜顶前面入胸腔,沿胸骨外侧约1.25cm处下行,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两终支。

沿途的分支有心包膈动脉,与膈神经伴行,分布至心包和膈;
2.胸廓内静脉internal thoracic veins l- 2支与同名动脉伴行,若为 1支则行于动脉内侧,若为2支则在动脉两侧伴行一段后合为一干,行于动脉内侧。

左侧胸廓内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右侧汇入上腔静脉与头臂静脉交角处或右头臂静脉。

3.淋巴结
(l)胸骨旁淋巴结parasternal lymph nodes:在胸骨两侧第 l~6肋间隙,沿胸廓内动、静脉排列,第1、2肋间出现率最高。

引流腹前壁、乳房内侧部、膈、肝上面的淋巴。

其输出管注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亦可至支气管纵隔干。

(2)肋间淋巴结intercostal lymh nodes:位于肋间隙内,分为前、中、后组,分别称肋间前、中、后淋巴结,前、中组有时缺如,后组较恒定。

前组位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附近,注入胸骨旁淋巴结;中间组位于腋前线至肋角之间,注入腋淋巴结;后组位于肋角内侧,注入胸导管。

(五)胸内筋膜
胸内筋膜endothoracic fascia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衬于肋和肋间隙(胸廓)内面。

筋膜向下覆与膈的上面,称膈上筋膜。

向上覆于胸膜顶上面并增厚,称胸膜上膜suprapleural membrane,即 Sibson膜。

胸骨、肋和肋间隙内面的部分较厚,脊柱两侧的部分较薄
2.肺根,纵隔
(1)肺门 hilum of lung为两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又称第一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肺丛等出入。

各肺叶的叶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或属支等结构出入肺叶处,称第二肺门。

问:试述左、右肺根的组成及其异同点。

(复旦)
2.肺根 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外包以胸膜。

肺根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由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

此外,两肺门处尚有数个支气管肺门淋巴结bronchopulmonary hilar lymph nodes,也称肺门淋巴结。

(肺门处从上到下的安排是:静脉处于最低处。

肺动脉与支气管在左、右肺根内的安排不相同。

在右肺根内,最高位的为支气管,而在左肺根内,最高位的结构是肺动脉。

左右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左肺动脉跨左侧的上叶支气管本干的后上方,故左肺动脉居左支气管的上方。


肺根的毗邻:左肺根前方为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为胸主动脉和迷走神经,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肺韧带。

右肺根前方为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和上腔静脉,后方为迷走神经,上方为奇静脉弓,下方为肺韧带。

纵隔
一、概述
(一)位置与境界(问:纵隔的位置在哪里?包括那些器官?复旦)
纵隔mediastinum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内含有胸腔内除肺以外的所有器官,包括心、心包、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等。

)。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

其边界是:前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部,后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纵隔上宽下窄,明显偏向左侧。

在病理情况下,如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时,纵隔可以移位。

(二)分区
1.解剖学四分法:最常用,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胸骨与心包前壁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后壁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和心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

2.临床三分法以气管、气管杈前壁和心包后壁的冠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以下按四分法描述。

(三)纵隔的整体观
纵隔的形态因体形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异。

纵隔内的器官大多为单个,而且左右不对称。

1.左侧面观(纵隔左侧面的结构及其毗邻?)纵隔左侧面中部有左肺根,其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下行;后方有胸主动脉、左迷走神经,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下行;上方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前方下行时,发出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左下方返向上行到主动脉弓右后方。

在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与脊柱围成的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胸段的上份;在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的食管下三角内可见食管胸段的下份。

2.右侧面观(纵隔右侧面的结构及其毗邻?)纵隔右侧面中部为右肺根,其前下方有心包隆凸;前方有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奇静脉、食管、右迷走神经和右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

下方有下腔静脉
问:总结纵隔的左侧观与右侧观结构安排的异同点。

复旦
纵隔左、右侧观其结构安排——以肺根为中心其周围的结构安排(前,后、上):左,右侧纵隔结构安排,其相同之处是:邻近肺根的前方,有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下行;于肺根的后方有迷走神经下行;肺根的上方,则都有一弓形的血管跨越;右侧为奇静脉弓,左侧为主动脉弓。

由于胚胎发生的结果,使静脉偏右、动脉偏左。

因此,右侧的大血管是以静脉为主,而左侧是以动脉为主。

在右侧,可见奇静脉沿着椎体的右前方上升(经肺根,后方)于第三、四胸椎高度:转往向前,跨右肺根的上方,注入右肺根前上方的上腔静脉。

在右肺根的前下方,可见一小段下腔静脉。

肺根的后方、奇静脉的右前方,可见食管的右缘及迷走神经的食管丛。

在左侧,可见主动脉弓绕过左肺肺根上方,于脊椎的左前方下降。

在左肺根的上方,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有动脉韧带(动脉导管)相连,左喉返神经于动脉韧带的后方钩绕主动脉弓返折向上。

二、上纵隔
上纵隔 superior mediastinum的器官由前向后大致分为三层。

前层(胸腺-静脉层)主要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动脉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食管、气管、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等。

(一)胸腺
胸腺thymus位于上纵隔前层、胸腺三角内,上达胸廓上口,甚至达颈部,下至前纵隔,前邻胸骨,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

胸腺肿大时可压迫其深面的气管、食管和大血管而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紫绀。

小儿胸腺质地柔软,呈灰红色,可分左、右两侧叶,其形态不一致。

胸腺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青春期腺组织逐渐退化,成为胸腺残余,被脂肪组织代替。

胸腺为一淋巴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并兼有内分泌功能。

胸腺的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来自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伴行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和胸廓内静脉。

胸腺的淋巴回流至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

胸腺的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颈交感干(颈胸节或锁骨下袢)的分支。

(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位于上纵隔右前部,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 1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至第2胸肋关节后方穿纤维心包,平第3胸肋关节高度注入右心房。

在穿纤维心包之前有奇静脉经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该静脉前方有胸膜和肺,后方有气管、右迷走神经,左侧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为右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由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左头臂静脉自左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右下,经主动脉弓分支的前方,达右侧第1胸肋结合的后方与右头臂静脉汇合。

左头臂静脉有时高出胸骨柄,贴在气管颈部的前面,尤以儿童多见,故气管切开时应注意高位左头臂静脉。

右头臂静脉前方紧贴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锁骨和胸腺,右后方有右肺、右胸膜、右膈神经,左后方有头臂干和右迷走神经等。

(三)主动脉弓
1.位置主动脉弓 aortic arch是升主动脉的延续,位于胸骨角平面以上,始于右第2胸肋关节上缘水平,呈弓形向左后到脊柱左侧第4胸椎体下缘续为胸主动脉。

在与胸主动脉移行处,管径略小,称主动脉峡 aortic isthmus。

胎儿的主动脉弓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与动脉导管附着处之间管腔较狭窄,即主动脉峡,其位置平对第3胸椎。

小儿主动脉弓位置较高,向上可达胸骨柄上缘,作气管切开时应予注意。

主动脉弓凹侧发出支气管动脉,凸侧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2.毗邻主动脉弓左前方有左纵隔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心包膈血管,以及交感干和迷走神经发出的心支;右后方邻气管、食管、胸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深丛。

主动脉弓的上缘由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弓的上份和3大分支的根部前方有左头臂静脉和胸腺;弓下缘邻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四)动脉导管三角
l.位置在主动脉弓的左前方有一三角形区,称动脉导管三角ductus arteriosus triangle,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临床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左喉返神经紧贴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左侧绕主动脉弓凹侧上升,手术中也常以左喉返神经作为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2.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为一纤维结缔组织索,又称动脉导管索。

长0.3~2.5cm,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

动脉导管在生后不久闭锁,若1岁以后仍不闭锁,即为动脉导管未闭症,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在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时,注意勿损伤左喉返神经等结构。

(五)气管胸部和主支气管
1.位置气管胸部 thoracic part of trachea位于上纵隔中央,上端在颈静脉切迹平面与气管颈部相续,下端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bifurcation of trachea,其内面下缘向上突起形成半月形的气管隆峭 carina of trachea,是气管镜检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气管的长度和宽度因年龄和性别而异,用气管镜对活体成人的气管进行测定,男性平均为13.6cm,女性为12.11cm。

2.毗邻气管胸部前方为(胸骨柄、胸骨甲状肌和胸骨舌骨肌的起始部、胸腺遗迹(小儿为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等。

后方邻接食管,左后方有喉返神经,左侧为左迷走神经和锁骨下动脉。

右侧有奇静脉弓和右迷走神经,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有左肺动脉,后方有胸主动脉,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其中段。

右主支气管前方有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后上方有奇静脉弓勾绕。

3.血管、淋巴和神经气管胸部由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和胸主动脉的气管支供血,淋巴管很丰富,最终回流至支气管纵隔干,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干颈中神经节的分支。

主支气管淋巴结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三、下纵隔
下纵隔 inferior mediastinum分为前、中、后纵隔。

(一)前纵隔
前纵隔 anterior mediastinum为位于心包前壁与胸骨体之间的窄隙,内有胸膜囊前部、胸腺或胸腺遗迹下部、纵隔前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以及胸骨心包韧带。

(二)中纵隔
中纵隔middle mediastinum是以心包前、后壁为界的区域,内含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奇静脉弓、心神经丛及淋巴结等。

问:心包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血液供应?(中大2003)
问:试述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中大2000)
答:(1)形态结构:由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组成;纤维心包可分为胸肋部、外侧部、膈部和后部;浆膜心包serous pericardium分为脏、壁两层,二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为浆膜心包脏、壁二层互相转折围成的狭窄而密闭的腔隙;心包腔在某些部位形成隐窝,即心包窦。

(2)位置:心包占据中纵隔
(3)血液供应:心包由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供血,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分别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等。

1.心包pericardium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由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组成。

(l)构成:由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组成。

纤维心包fibrous pericardium位于外层,是一底大口小的锥形囊,囊口在心的右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延续,囊底对向膈中心腱并与之愈着。

纤维心包可分为胸肋部、外侧部、膈部和后部。

①胸肋部:即纤维心包的前部,大部分被左、右肺的前缘及胸膜覆盖,但在第4-6肋软骨高度因胸膜前界形成心包三角,使心包直接与左第4-6肋软骨内侧部、第4-5肋间隙及胸骨下部的左半相邻,这个区域称心包裸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