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老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颇有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之势。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方面对新老凯恩斯主义作一比较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

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

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
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一致之处。

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举债花费、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

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风向”调节。

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长期发展。

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可以看出,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

他们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随意“创造购买力”、调节社会总需求,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资本主义又呈现出一片美好蓝图。

“滞胀”无情地惊醒了萨缪尔森们的美梦,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不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濒于瓦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与老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

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着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引导经济达到一种非效率的均衡”(注:N.G.Mankiw and D.Romer, "NewKeynesian Economics"Introduction,MIT Press,1991),也就是市场失灵。

为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增进公平,通过税收和津贴消除外部性,通过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等,这事实上就反映了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的深化之处:通过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消除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又一特点在于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没有提出对“滞胀”的系统理论解释,但他们显然认同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过度频繁的干预导致了滞胀”的观点。

他们加入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比老凯恩斯主义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经济进行“粗调”。

与老凯恩斯主义仅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而且缺乏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相比,新凯恩斯主义则把财政政策的调节延深到经济运行的内部,并强调调节的“质量”。

这不能不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

2.新老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
新老凯恩斯主义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动,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但为什么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名义变量变动如何引起实际变量变动?他们的论述却不尽相同。

首先,他们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价格刚性的质疑,提出了一系列对价格刚性或粘性的解释,包括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理论、厂商声誉模型等,为价格刚性或粘性提供了牢固的微观基础。

因此,如果面对总需求的变动,P是不变的或变化缓慢,A的变动就必然能引起Y 的变动,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

然后,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财政思想,建立了有微观基础的总收入决定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存在着超额利润,因而厂商总是希望销售更多的产品,这就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发挥作用创造了一个前提。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增加总支出,从而提高利润,反过来利润提高又增加了总支出,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刺激经济增长。

在论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上,新老凯恩斯主义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老凯恩斯主义仅仅假设价格刚性,但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价格在此被作为外生变量。

而新凯恩斯则更加深入。

他们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运行上说明价格刚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方面并无根本创新之处,他们基本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但在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形式、手段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种注重对经济进行内在结构调整、主张“适度”干预的思想应该说是国家干预经济学说的深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宏观经济调节“质量”的提高。

二、货币政策的比较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及其后继者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并根据市场的不完全性,对老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与老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的基本方面没有根本的分歧,但他们二者之间在资本市场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目标三个方面仍存在着明显差异。

1.新老凯恩斯主义在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差异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联系产品和货币市场的纽带。

在产品市场中,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决定。

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

在投资和储蓄相等时,总产量达到均衡状态,但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源自人们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

货币的供给量由货币当局控制。

当货币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并决定了利率。

然而,凯恩斯的有关资本市场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即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均衡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产品市场也达到均衡。

此后,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中,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当利率变动时,投资就会变动,从而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从而影响到总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资本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性:第一,利率本身的浮动,不能出清资本市场;第二,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是非完全替代的,即资金的来源不同,成本也不同。

针对这些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的生产资金或投资有两个来源:信贷与股票。

就信贷而言,金融机构一般将贷款利率定得较低,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使得信贷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既然信贷资金供不应求,那就只能以信贷配给的方式出清市场。

那么,为什么金融机构不提高利率至市场出清水平而要进行信贷配给呢?其一是提高利率会刺激风险投资,这种投资风险大,利润也大,承受得住高利率,但同时破产风险也大,会使银行预期收益减少。

其二,是逆向选择,利率提高会使减实而风险小的借方退出借款队伍,致使银行贷款对象只能是风险大而又不大减实的借方,这也减少了银行预期收益。

由于这两个原因,加上银行缺乏充分的信息去识别借方的减实性和投资的风险性,所以提高利率对银行不利,从而盛行低利率。

低利率导致的信贷配给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随周期而变化:繁荣时银行相信借方一般有能力偿还,不会违约,就增加信贷;萧条时则相反。

其二,是信贷配给量配合了政府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时,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减少信贷;相反贷币扩张,则增加信贷。

因而信贷配给又被看成是货币政策起作用的除利率之外的另一渠道。

任何理论上的新进展都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理论批判的继承,新凯恩斯主义也不例外,信贷配给理论则是对老凯恩斯主义资本市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可以看出,新凯恩斯主义在解释资本市场的运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第一,他们都怀疑,瓦尔拉斯模型在解释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正确性,并且认为市场出清假设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长期以来误导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二者都认为资本市场的变化会导致投资的变动,从而波及到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

第三,二者都认为利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政府在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是有效的。

因此,新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冠以凯恩斯主
义的标志,在于他们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基本的主题。

首先,就业和产出的波动是因投资的波动而引起的。

第二,投资的波动又是货币部分不稳定的结果。

尽管信贷配给理论仍属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系列,但其毕竟是在老凯恩斯主义经历了70年代严重危机后发展起来的。

因此,信贷配给理论已大大不同对老凯恩斯主义的资本市场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老凯恩斯主义的资本市场理论存在着需要修正的缺点:第一,没有区别长期债券和股票,二者对企业构成的风险是不同的。

第二,老凯恩斯主义认为决定投资的唯一因素是利率,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情况。

因为80年代以前利率波动很少,而内在投资变动很大。

总之,老凯恩斯只看重用个人的货币需求来解释货币政策的效果,而新凯恩斯主义则把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体转向了银行系统及其信贷机制。

厂商厌恶风险的行为导致信贷配给,最终使货币政策不完全依赖利率,而是依赖货币数量来影响投资和收入。

2.新老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目标
老凯恩斯主义非常重视利率。

他们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心及导向器,是货币政策的核心机制。

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导致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名义总收入的变动。

但在新凯恩斯主义资本市场不完全假定下,信贷配给约束了企业举债融资的能力。

对银行来说,它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表现为储户和银行财产的风险及破产的可能性。

因此,银行也是厌恶风险的,它必然会采用使其预期收益最大的利率,而不管它是否影响投资水平。

这样就只能通过信贷配给改善信贷量来影响经济。

换言之,在新凯恩斯主义那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两个:利率和信贷配给。

新凯恩斯主义和老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有较大的一致性。

他们都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增长。

但是二者在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上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老凯恩斯主义认为只要控制好利率,就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有效地影响最终产品市场,并且最终把均衡总产量控制在充分就业水平上。

所以利率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利率和信贷配给共同起作用,因而货币政策的基础目标是稳定信贷配给量的增长率,使公众形成充分的心理预期,以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实现其预期目标(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使用“理性预期”,但结论不一样)。

新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货币政策同老凯恩斯主义并无本质区别。

他们只是对老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部分前提和理论作了一些修正和补充,重新表达了同老凯恩斯主义相同的观点,即非出清信贷市场是低效率的,政府能有效地修正信贷市场的失灵
三、收入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北欧国家。

随着战后西方世界经济的复兴,收入政策一度退居于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次序。

但当西方主要国家在60年代末开始出现失业和通胀并举的“滞涨”局面时,收入政策再次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并且在英、美、法等国的经济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对于收入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有效,新老凯恩斯主义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老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大公司和大工会已经成为西方市场中影响价格和工资形成的两大垄断力量。

一旦政府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引起物价上涨,工会必然要求工资上涨,而企业则要求产品提价,这样就会呈现出工资物价螺旋式的交替上升。

而超过市场出清水平的过高工资和价格就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和产品的生
产过剩,由此导致经济萧条,形成“滞胀”。

此时,对付“滞胀”对于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是无能为力的。

“将高度的就业同稳定的物价相结合的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收入的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收入政策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看其能否克服不完全竞争造成的“过度失业”或“过度涨价”。

就是说,收入政策难以强制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一般不推行强制措施,所以收入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人力政策是政府干预和调节劳动力市场、就业等经济活动的政策。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波动,使政府有必要对该市场进行干预,是新老凯恩斯主义人力政策的共同立足点。

但两者在人力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实践方面也有明显区别。

老凯恩斯主义是在60年代末失业问题日益严重、通货膨胀渐趋抬头的情况下提出人力政策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性。

西方国家政府越来越把政府投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托宾、杜森贝等人则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市场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差异会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可能发生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也就是结构性失业。

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减少技术结构差异;另一方面应强化职业介绍、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

新凯恩斯主义也强调人力政策,但他们更加深入地从经济运行内部提出了理论依据。

根据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内部人比外部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较低的转换成本,因而享有一种就业的“优先权”,雇主会优先雇佣内部人,然后才会考虑外部人,这就使外部人面临潜在的失业可能。

为消除失业,政府必须干预劳动力市场,实施有效的人力政策,以降低内部人权力、增加外部人就业机会,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雇佣和解聘的流转成本、改良工资关系、改善劳工流动性、职业培训和减少工资刚性等。

新老凯恩斯主义在人力政策上都认识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而主张进行干预,但老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干预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指望通过职业培训、劳动力流动、信息服务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则深入到经济运行内部,从理论上解释这种不完全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这体现了新凯恩斯主义重视微观基础,强调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对经济的影响这一重要特征。

四、对外贸易政策
以上政策考虑的都是封闭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对外贸易政策讨论的则是一个开放经济的模型。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内容庞杂、不成体系的大杂烩。

凯恩斯本人主张保护主义,希望通过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净出口,从而扩大有效需求,保证充分就业。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主张自由贸易,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增加产品出口,占领国外市场,从而促进国内就业。

新凯恩斯主义则倾向于战略贸易,即通过国家干预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出口,促进就业。

这在近年来美日汽车大战、美欧农产品之争等事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无论他们主张何种外贸政策,其根本用意都是一致的:增加本国产品净出口,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国内就业,这可以说是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体现,新老凯
恩斯主义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只是形式上的差别,其实质是一致的。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复兴。

新凯恩斯主义在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作了全面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对新老恩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及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对价格粘性的解释还缺乏说服力,还不能说明价格调整的微小障碍如何导致大的经济波动,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等,但正如曼奎和罗默所说:“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宏观经济理论突飞猛进的年代!”
【参考文献】
[1]N.G.Mankiw and D.Romer, "New Keynesian Economics",MITPress,1991 [ 2] Gordon, "What'New Keynesian Economics? "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Vol.XXVIII(Sept.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