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
辛 国,王恩鹏,张 辉3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目的:研究总结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测定方法。方法:三萜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一般根据其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结果: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易造成医药污染,且提取的选择不高,使制得药物剂型单一,多为汤剂或者丸、散等剂型,服用量大且携带不便,不利于中药的现代化。结论:由于色谱等分离技术、波谱测定技术等分析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813(2008)04-0378-02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课题号:06ZY 01)
作者简介:辛 国(197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应用开发研究。3通讯作者:张 辉,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 2mail :zhrxr @ T el :(0431)86172080
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 ,ds )是由30个碳原子构成的萜类化合物,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成,是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重要产物之一[122]。近年来,由于色谱等分离技术、波谱测定技术等分析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1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11 传统的三萜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一般根据其
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如:将药材用乙醇浸提3次,提取液浓缩得到的浸膏溶于适量
水中,然后用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减压浓缩到原体积的1/3,用饱和NaHC O 3溶液碱化,取氯仿层部分浓缩,得到棕色浸膏将所得浸膏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等。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易造成医药污
技术等。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中药的剂型。如将中药制成毫微囊,或制成纳米粉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颗粒,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剂、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和微乳剂、脂质体等多种剂型[10]。丰富的剂型选择,可大大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3 结语
纳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中药现代化中引入纳米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纳米中药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制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取得成功,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也会逐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纳米技术将中药研究提升到探讨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三者之间关系的高度,为中药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带来全新的中药加工方法和工艺,从而加速传统中药向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1]白吉庆,王昌利.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 ].
现代中医药,2005,25(6):48250.
[2]刘金洪,张冰冰,郝永龙.纳米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前
景展望[J ].四川中医,2004,22(4):24225.
[3]徐辉碧,谢长生.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
药科大学学报,2001,32(8):1612165.
[4]方 琴.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 ].贵州医学,2002,26(11):1040.
[5]张文萍,张志耘.我国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现状[J ].天津药学,2002,14(5):17.
[6]阮 鸣.纳米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 ].内蒙古中
医药,2004,(4):27229.
[7]韩 静,巴德纯,唐 星.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与
意义[J ].中医药学刊,2004,22(3):5752576.
[8]王 勇,胡 坪,刘清飞,等.纳米技术在载药系统及中药
研究中的应用[J ].中成药,2007,29(1):1122117.
[9]周长江,崔黎丽.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及其在药物纳米控释
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2(2):1122115.
[10]王 静,卢卫红,张庆华.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与应用[J ].中医药信息,2006,23(3):325.
(收稿日期:2008-04-16)
—
873—
染,且提取的选择不高,使制得药物剂型单一,多为汤剂或者丸、散等剂型,服用量大且携带不便,不利于中药的现代化。
1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由于SFE在萃取过程中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环境无污染,且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等特点,在中药化学成分的萃取分离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崔星明等[3]采用SFE得到的芦笋提取物,用甲醇溶解,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得到了56个组分。发现有保留时间和熊果酸基本一致的峰,其质谱分子离子峰和特征碎片峰都与熊果酸的一致。雒廷亮等[4]采用SFE对山茱萸中熊果酸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熊果酸提取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SFE不仅可以实现清洁生产,而且易于实现工业化。
113 半仿生提取 该法模拟口服给药,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了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即将药材先用一定pH值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值的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据报道此种方法经济实用,可保证疗效[5]。龚慕辛等[6]通过比较水、不同浓度的乙醇、半仿生法及碱水提取对齐墩果酸提出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半仿生提取齐墩果酸,提出量远高于一般水提。以pH=12的碱液提取女贞子可以使齐墩果酸提出量大于75%乙醇的提出量,并且齐墩果酸不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吸收利用率将提高,提取成本也大大降低。
114 超声循环技术 黄书铭等[7]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时,在常规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增加超声循环的处理步骤,通过实验对比,超声循环提取所需各种溶剂用量减少,提取时间缩短,目的产物提取率提高了40%。
115 化学衍生法 化学衍生法chemical derivatization2 method是色谱分析中用未处理样品的一种方法。衍生化的目的是使那些本不能直接进样分析的物质经过衍生化反应后转变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色谱分析的物质。仲兆金等[8]用重氮烷和卤代烃的化学衍生法使结构相近、难以分离的三萜酸酯化,不改变三萜骨架结构,利用其酯化物容易分离的特点,分离后再部分水解,分得茯苓三萜,确定其结构。
2 中药三萜类化合物的测定
中药总三萜类成分的的测定一般采用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作为中药质量评估的一种检测手段。如茯苓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9],灵芝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10],马桑叶中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11]等。3 中药三萜类单体成分的分析测定
目前用于中药三萜类单体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有光谱学、生物学及色谱学方法等,尤以色谱法应用最广泛。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法,以及它们与质谱联用技术等。其中薄层色谱法经济、简单、分离能力强,相当一部分三萜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定量,但其重现性、选择性较差,直到高效薄层色谱法的出现才得以改善[12]。气相色谱法在三萜类化合物的分析中占有一定比例[13214]。由于该方法要求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许多挥发性较弱的三萜类化合物需要进行衍生化处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应用。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HP LC)是三萜类化合物分析的最常见方法。另外,随着液质联用(LC2MS)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三萜类化合物的定量研究中日益引起重视。参考文献:
[1]高锦明.植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552281.
[2]郝宏曹,朱旭芬,曾云中.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2):2242 230.
[3]崔星明,王勇为,陈光宇.超临界流体萃取芦笋中熊果酸的
研究[F].上海农业学报,2004,21(1):1232123.
[4]雒廷亮,张景伟,曹文豪,等.山茱萸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研
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5,22(2):628.
[5]易中宏,郑一敏,胥秀英,等.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总三
萜类成分[J].药,2005,16(4):8472848.
[6]龚慕辛,贾富霞,王 敏,等.不同提取方法对女贞子中齐
墩果酸提出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1999,10(3):53.
[7]黄书铭,杨新林,张自强,等.超声循环提取灵芝中三萜类
化合物的研究[J].中草药,2004,35(5):5082510.
[8]仲兆金,刘 浚.衍生法分离茯苓三萜[J].中药材,2002,25
(4):247.
[9]黄书铭,杨新林,黄 健,等.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灵
芝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24(6):5552558.
[10]张雁冰,王克让,刘宏民.马桑叶中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292530.
[11]C orthout J,Naessens T,Apers S,et a1.Short communication2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densitometr[J].J Pharm Biomed Aanl,l991,21:1872192.
[12]K uanzinger A.Baumelster A,Cuda K,et a1.Determ inationofll2
ket02bo s wellic acid in human plasm[J].J Pharm Biomed Anal, 2002,28:7292739.
[13]武 星,严铬铬,刘琬晖,等.超临界提取东北刺人参挥发
性成分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28. [14]张 杰,张亚芝.野生龙胆的生态学调查[J].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7,23(2):36.(收稿日期:2008-05-04)
—
9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