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包氏父子》之叙事视角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林外史》与《包氏父子》之叙事视角比较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典范,对传统的叙事手法加以创新与突破,尤其是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别具特色;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是现代文坛上的讽刺佳作,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方面来比较两部作品,《儒林外史》说书人式的全知非聚焦型视角与内聚焦型视角、外聚焦型视角配合运用,《包氏父子》是内聚焦型视角与外聚焦型视角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作品真实朴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品嘲讽色彩浓郁,取得了极大地艺术成就。

关键词:《儒林外史》《包氏父子》叙事视角比较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士绅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精神状况,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思。《包氏父子》讲述了父亲老包望子成龙,小包不争气大家被学校开除的故事。两部作品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当作品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主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学凝固化了的线形的人、事行为序列。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心灵的结合点。”简言之,就是一部作品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秉持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去感知世界。“叙事视角是说一

部作品或者一个文本是以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是谁在观察故事,并规定了讲述的内容。”同一事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物视角中形象、表现是不一样的,就如《包氏父子》中的小包的形象在胡大的眼中是照片里那个“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大少爷”的形象,而在小包同学眼中他就是一个“瘪三”的形象。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眼中的差别如此之大,讽刺效果明显,可见视角的使用关系到文本审美性的体现程度。

选择好作品的叙事视角是小说创作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不同的叙事视角所达到的叙事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叙述者叙述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展现文本的结果。这两部作品在叙事视角选择运用上存在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聚焦型视角运用,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儒林外史》的整个文本系统就采用了这种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角的表现是“叙述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去观察以被叙述故事,”即全知全能的视角。在章回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说书人叙事的表现,章回开头都有上一章回承接型的话语,在章回结尾也有作者评议型话语保留。叙述者不仅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状况,同样可以窥视出社会中人物的内心状况,叙事者控制着整个文本的发展走向,每个人物的命运结局,所以作者在安排情节和结局时,对故事或者文本中出现的人物的性格发展、结局命运都是了如指掌的,在故事发展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功过得失、人生结局。这种模式只有观察

者处在一个高点才能看到。在《儒林外史》中叙述者可以从政治面貌、社会经济、人物活动等等方面来解读当时社会的情况。同时针对人物的不同的身世、经历、遭遇,在故事发展中展现人物的命运。如严贡生和严监生两兄弟,严贡生进学得名,虽然家境不够富裕,但进学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瞧不起弟弟严监生,严监生没有进学,受到了大家的轻蔑,虽然家财万贯,在临死的时候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进学,不受哥哥一家的气。在这两兄弟的故事中,在严监生宴请两位舅爷立偏房为正室时的讲诉中告诉自己哥哥家

的情况,在之后再为王氏做奠仪之际发现五百两银子等种种,严监生患病致死等都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来展现人物命运。《包氏父子》是运用全知视角加上了作者自己的的诠释,是留有空白何悬念的聚焦;虽然也表现出了非聚焦型视角使用的特征,但是相对来说此文本中使用情况不够突出,文本篇幅短小,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内聚焦性视角与外聚焦性视角有机结合。观察者位置也是处在一个与故事中人物事件大约平等的位置来进行观察的。

不仅仅是对所有人物的身世、命运等完全把握,文本里故事中的人物还可以彼此观察,焦点移动,变换观察位置,相互观察达到知己知彼,表现人物内心想法,甚至是揭示隐秘。《儒林外史》中人物彼此观察,如成亲之时初见,蘧公孙眼中的鲁小姐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成亲之后,闺阁生活观察,鲁小姐眼中的蘧公孙是不务功业,贪欢之辈。又如在马二先生西湖之行中,着重描写马二先生眼中的各色妇女,虽然未对马二先生心里所想加以描

述,但读者一读便可知马二先生对女性的渴慕,但“不在意里”,因为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家的汉子,揭示了马二先生内心隐秘的想法。

说书人式非聚焦型视角的使用使得《儒林外史》呈现恢弘气势,文本人物众多,故事精彩繁杂,满足了读者寻求故事多样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包氏父子》表现出来的非聚焦型视角使用特征,文本大气,透视国民心理,触及国民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的消极性和空幻性,也使警醒世人的一副良药。

其次,《儒林外史》的每一章回都采用了内聚焦型视角,使用范围是大面积的。内聚焦性视角是文本中所出现的事情或者故事按照人物的意识来进行表述,它完全依靠本章回中的出现的人物的感官去感受接触外界事物,以几个人物作为观察者,加以转化,所传达的信息是外界刺激产生的信息和在外界刺激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处于旁观者的状态,对其他事物和人物进行猜测,但不是主导和参与。尤其在全局式的叙事转为局部式的叙事的情况也比较多。虽然保留了叙述者在观察故事,但视野明显狭窄了。作者现场隐退,留有少量的主观性的评论。这种情况使得文本真实性进一步的增强。如在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就是依靠赵氏、严贡生等人物的感官去展现故事的,传达的信息是严贡生的贪利无耻、王氏兄弟的势利贪婪,但叙事主体一直处于旁观的角度,做客观叙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仅仅是处于猜测的状态,是从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去感受观察周围的一切。《儒林外史》章回叙述故事

时,都是几个人物作为观察者,是内聚焦型视角中的不定内聚焦型这一亚类型。吴敬梓采用这种叙事视角往往与外聚焦型视角配合使用,相互穿插夹杂,共同完成叙事人物。文本大部分都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但透过话语可知人物从自己的角度在观察。这些观察者都是感官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信息。《包氏父子》中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不过是选择性的使用,如在文本的第一部分小包的动作心理描写中,在小包在瞟镜子时候,叙事者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对小包那表现出来的迫切需要打扮自己,把安淑真搞上手的心理活动浮于纸上。张天翼虽然是旁观者的态度在叙事,并未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做评价,但他把个人的看法寄予到环境描写中,他笔下的一事一物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都被赋予了个人情感色彩。

内聚焦性视角具有限定性特征,使用这种视角造成叙事的限知,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两部作品中都有出现叙事空白和悬念,如读者阅读到鲁府招亲设宴聘请乡下小使时,就会好奇写这位小使是为何,读者迫切想要阅读下去,后再慢慢引出一连串戏谑之事,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也更好的刺激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在《包氏父子》中,作者在取得读者信任的同时,同样留下了空白和悬念,比如老包看成绩单、交学费、被请去学校时都会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希望知道将会发生的事情。

第三,《儒林外史》对外聚焦型模式的使用同样存在,它的表现在叙事者不是对故事或者事件进行大幅度的控制,对生活中或者文本人物的生活进行原生态的还原,客观性强,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