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程朱理学强调日积月累,循
序渐进。)
陆九渊(南宋)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主要思想:
(1)天理在人心中,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 (2)在日常生活体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3)要求除“物欲”
王阳明(明)
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就是天理,就是本心、良 “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
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宋 明理学ppt课件
1、什么是理? 规律、规则
2、最高的规律(理)是什么?万物起源的规律。
(本源、本体)
3、儒家认为最高的理(万物起源)是什么?
天理 核心是“仁”,具体表现为儒
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天理难容、伤天害理 、 天网恢恢
程朱理学——朱熹历史地位:
A、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
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
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修三p4
——人民版重心必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 家的忠、效、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 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 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必修三P14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 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哲学思想 教材解析
面对乱世,他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
——戴震 (清)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5
概念
“理学”
唐末至宋明开始(1)吸收佛道思 想,(2)从万物起源(本原)角度(3) 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的哲学思辨的新 儒学 。 (儒学一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 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出生于 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性理精义》
整理注解《四书》:《大学》、《中庸》、 《孟子》、《论语》
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 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 的精神。王守仁(1472—1529)等很多学者认 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 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儒学。这种思潮的结 晶是“阳明心学”。
B、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深远;对维护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1175)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学术辩论, 史称“鹅湖之会”。
朱熹
陆九渊
VS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行。(程朱重政治,心学重个人)
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 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
朱熹在他编著的《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中,对儿童的衣 着、语言、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比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 “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地位: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儒学平民化)
宋明理学
理是什么 理在哪里 如何找到理 如何存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儒家的伦理道德,核心“仁”
外在的物
内在的心
格物致知(学习) 内省、体悟 存天理,灭人欲(影响)
三、如何评价宋明来自百度文库学?
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曹大为,赵世瑜《文化发展的历程》
近人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序例中说道: “自宋至明,有讲学诸行,提倡实学,人知自励, 洗尽五季之陋。仁人义士,清操直节,相望于数 百年问,而负社会这责任者,不可胜数也。故命 为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 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一事不穷,则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探究事物;致知,获得 知识。通过接触、探究、穷尽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最终贯通明理。
(一)积极
(1)推动儒学思辨化,促进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2)推动儒学平民化、普及化、通俗化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提 高社会道德修养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 响。
(二)消极
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的工具,成为吃人的礼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