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相关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豆片
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 直径大于 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局部封闭
• 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 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 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 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 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 下方,方法同上。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 闭3—5天。
血管收缩药
•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 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
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 组织尽快恢复正常。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 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 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 每天3-4次敷。 •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 注意: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 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药物外渗分期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
淋巴水肿
输液量大 病人不合作而 穿破血管、针头滑脱
病人血小板数量少
位置不当, 如关节处
其它因素
静脉炎的定义
• 定义:局部静脉 壁的化学炎性反 应或局部静脉感 染,沿静脉走向 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分级评估标准
0级
无临床症状
1级
红斑伴有或 水肿可有可 皮肤上未形 皮肤下未能
不伴疼痛 无
•针对性处理
• 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 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 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 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 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 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 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成红线
触及条索状

2级
红斑伴有或 水肿可有可 皮肤上形成 皮肤下未能
不伴疼痛 无
红线
触及条索状

3级
红斑伴有或 水肿可有可 皮肤上形成 皮肤下能触
不伴疼痛 无
红线
及条索状物
药物外渗
• 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 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 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 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 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 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三)
• 合理使用药物 • 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 • 正确的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
或拔针,用药前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 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 • 浓度:不宜过高 • 速度:不宜过快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四)
• 加强患者配合 •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 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 • 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药物外渗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
• 概念 • 常见刺激性药物 • 外渗原因 • 预防 • 刺激性药物外渗处理 •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法律法规
•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 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
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相关因素 药物的
PH值
渗透压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一)
• 合理选择血管 • 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
手足背小血管 • 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 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 • 最好通过静脉置管化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
• 提高专业技术 • 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 • 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 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 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药物 因素
药物浓度
药物对细 胞代谢功 能的影响
经常采集血标 本或静脉注射均
可使血管 脆性增加
肥胖
外周血管 条件差
患者 因素
伴有并发症 (上腔静脉压迫征 、血管栓塞、腋窝淋
巴结清扫术后 、肿瘤压迫等 )
感觉 不敏感
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Baidu Nhomakorabea
针头固定不牢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