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

五、外部空间的处理[图138~139]
人的活动,作为一种连续的过程,是不能仅仅限制在室内的,它必然要贯穿于室内外。基于这一点人们才逐渐地认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研究外部空间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米界定它的形状和范围。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关系就好象铸造行业中砂型(模子)与铸件的关系那样:一方表现为实,另一方表现为虚.两者互为镶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呈现出一种互余、互补或互逆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和建筑体形一样,都具有明确,肯定的界面,只不过正好处于一种互逆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由于外部空间毕竟融合在漫无边际的自然空问之中.它与自然空问之闯没有任何明确的界线,因而它的形状和范围却又是十分难以界定的。
外部空间具有两种典型的形式:其一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这种形式的外部空间称之为开敞式的外部空间;另一种是以建筑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较明确的形状和范围,称之为封闭形式的外部空间。但在实践中,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关系却并不限于以上两种形式,而要复杂得多。这就意味着除了前述的开敞与封闭的两种空间形式外,还有各种介乎其间的半开敞或半封闭的空间形式。
空间的封闭程度首先取决于它的界定情况:一般地讲,四面围合的空间其封闭性最强.三面的次之,两面的更次之。当只剩下一幢孤立的建筑时,空间的封闭性就完全消失了。这时将发生一种转化——由建筑围合空间而转化为空间包围建筑。
其次,同是四面围合的空间,也还因其它围合的条件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围合的界面愈近、愈高、愈密实其封闭感愈强;围合的界面愈远、愈低、愈稀疏其封闭感则愈弱。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形而形成的.要想获得某种形式的外部空间.就必须从建筑体形人手来推敲研究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即使通过地面处理也能使人产生某种空间感——一种由底界面引起的空间感。这表明:对于外部空间来讲,即使是绿化、铺面处理也必须认真对待而不可等闲视之。
把若干个外部空间组合成为一个空间群,若处理得宜,利用它们之间的分割与联系既可以借对比以求得变化,又可以借渗透而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此外,要是把众多的外部空间按一定程序连接在一起,还可以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序列。
(一】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在讨论内部空间处理时,曾指出:利用空间在大与小、高与低、

开敞与封闭以及不同形状之间的显著差异进行对比,将可以破除单调而求得变化。这种原则也同样适台于外部空间的处理。关于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大概要以我国古典建筑最为普遍并最卓有成效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古典建筑主要是通过群体组合而求得变化的。例如古典的园林建筑,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庭园,由于地处市井,经营的范围受到艰制,为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一般都是本着欲扬先抻的原则,以小空间来衬托大空间,这就是利用大小空间的强烈对比来获得效果的。北方的皇家园林,虽然不如江南园林小巧、曲折、蜿蜒,但也十分善于利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取得效果。例如北海静斋,园内各空间不仅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开敞与封闭的程度不同,而且气氛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严谨整齐,有的自然曲折,把这些空间连接在一起,无论从哪一处空间院落而走进另一处空间院落,都可以借上述诸因索的对比而充满变化,从而使人有接应不暇之感。
除园林建筑外,一般的宫殿、寺院、陵墓等建筑,由于气氛上要求庄严、肃穆,多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这虽不及园林建筑活泼多变,但也不排斥利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破除可能出现的单调感。例如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尽管规模大、轴线长、空间多、并且又都沿着一条轴线而依次串联,但由于充分利用空间的对比作用,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调。
利用封闭式的院落与辽阔的自然空间进行对比,也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一种传统手法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正宫部分的建筑群,由一连串封闭的内院组成,穿过这些院落最岳上“云山胜地楼”,向北一看,倾刻之间山庄内外的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从而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种效果就是借一系列封闭性的空间与辽阔、开敞的自然空间的强烈对比而获得的。
国外建筑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平面呈曲尺形,既狭长又封闭特别是临湖的那一段不仅狭窄而且还愈收愈紧,处于其中视野极度收束,然而一旦走到尽端便顿觉开朗。
当前的一些建筑,如广州矿泉别墅、紫竹院公园南门等,也都注意到运用外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取得效果。但总的讲来,对于我国古典建筑这一传统手法的继承还是十分不够的。这可能是由于这样一种错误见解所造成的:即以为群众不习惯于又小又封闭的空间.以致连利用它来陪衬大空间的可能性都被剥夺得一千二净。须知,如果没有较小、较封闭的空间与之对比,即使是很大的空间.也将大而不见其大,依然不能给人以开朗的感觉。
(二)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外部空间通过分隔

与联系的处理,也可以使若干空问互相渗透从而丰富空问的层次壹{化。如果说外部空间较内部空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只是各自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在室内,主要是借不同形式的隔断、楼梯、夹层、家具等来分隔房间,以使被分隔空间互相渗透而达到增强空间层次变化的目的;而在外部空间处理中,所凭借的则是另外一些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目的。这些手段和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为六种形式:1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2通过空廊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3通过两个或一列柱墩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4通过建筑物透空的底层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5通过相邻的两幢建筑之间的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6.通过树丛、山石、雕像等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在外部空间处理中为了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既可以把上述某一种手段和方法重复地使用——例如通过一重叉一重的门洞去看某一对象;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上述某几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树丛、门洞、雕像的空隙…--去看某一对象。这样,空间就不限于内、外两个层次,而可使三个、四个、乃至更多层次的空间互相渗透,从而造成无限深远的感觉。
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这种手法不论在我国古典建筑或是西方古典建筑中:也不论在庄严的宫殿建筑或是小巧的庭园建筑中都屡见不鲜。例如明、清故官,由于正对着中轴线而设置了一重又一重的门阙,人们通过这些厚重的门洞、从一个空间透视一重又一重的空间.这除了使人感到深远外,还可以造成一种无限威严的气氛。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有类似的情况,即沿中轴线设置垂花门、敞厅、花厅、轿厅等类似“门”那样的透空的建筑。当人进至前院时便可通过这一系列的门而看到一重又一重的内院。所谓“深宅大院”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的感觉,则正是借这种手法而获得的效果。
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牌楼,如果从功能上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利用它却可以分隔空间而增加层次感。在西方占典建筑中,通常也有通过高大的拱门去看另一空间中的景物的。这种情况和我国的牌楼很相似,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有意识地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自一个空间去观赏另一空间内的景物。这种手法一般称“借景”或“对景”,它一方面可借远方景物来吸引人的主意力而引人人胜,另外,被对景物恰好处于洞口的中央,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特别兰刍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含蓄深远


通过空廊使两个相邻空间内的景物互相因借、渗透,从而使两个空间内的景物各自成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这也可以获得错综复杂的空间层次变化c江南一带的庭园建筑,每寻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近现代建筑也有利用类似的方法而取需良好效果的,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门廊和全苏农业展览馆的门廊即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国外某些楼房,往往把底层处理成为透空的形式,这就使得人们可以透过底层从一侧空间去看另一侧空间内的景物,从而使被建筑物隔开的两侧的空间互罐渗透。勒.柯布西耶就善于利用这种方法来取得效果,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就是采用这种髫式。巴西建筑师尼迈耶也很推崇这种形式,其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视线可穿透建筑从一侧看到另一侧,而不致因为巨大的板式建筑象一面屏障那样把人的视线完全隔绝,从而使人感到阻塞。
在群体组合中,采用自由布局的形式,往往可以采用建筑体形的交错、转折,特别是透过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隙而看到一重又一重的空间,这也是获得空间渗透和层次变化的一种好方法。国内外有不少居住建筑群即是通过这种布局而使空间显得既深远而又富有层次感:
严格地讲来,凡在空间内设置一重实体——雕像或柱墩,都会因为它的存在而使空闻多一重层次。例如古代陵墓建筑的墓道,由于在它的两侧设置了一列像生.从而赋予空间H层次变化,加强了深远感.
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可以大大地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国外有许多群体组合的例子,其空间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给人的感觉无限深远,细分析起来不外就是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手法的结果。
(三)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
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关系到群体组合的整个布局。
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和人流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地讲来,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首先必须考虑主要人流必经的路线,其次还要兼顾到其它各种人流活动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沿着哪一条流线活动,都能看到一连串系统的、连续的画面,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功能、地形、人流活动特点.外部空间程序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1.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2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作纵、横向展开;3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4作迂迥、循环形式的展开。
各主要空间沿着一条纵轴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人流路线的方向比较明确,头绪比较单一。这种序列枧建筑群的规模大小一般可以由开始段、引导过

渡段、高潮前准备段、高潮段、结尾段等不同的区段组成。人们经过这些区段,空间忽大忽小、忽宽忽窄、时而开敞时而封闭,配合着建筑体形的起伏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还能借这种节奏而使序列本身成为一种有机、统一、完整的过程。许多古典建筑群均以这种形式来组织空间序列,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寺院建筑,其群体布局多按轴线对称的原则,沿一条中轴线把众多的建筑依次排列在这条轴线之上或其左右两侧,由此而产生的空间序列就是沿轴线的纵深方向逐一展开的。例如明、清故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虽然它的规模很大,但主要部分空间序列极富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又都是围绕着某个主题而有条不紊展开的,于是就可以把许多个空间纳入到一条完整、统一、和谐的序列之中。
我国传统的建筑,由于单体建筑基本呈单一空间的形式,大部分建筑可以穿行.这样,在群体组合中就可以一连串地把许多个空间串联在一条中轴线上。国外建筑则不然。由于在多数情况下不允许穿行,因而凡是把建筑物设置在中轴线上,一般便只能从建筑物的两侧绕行,这种情况通常不允许沿一条轴线串联过多的空间。为此,在群体组合中一般则以轴线转折的方法来缩短每一段轴线的长度,从而避免由于轴线过长而可能出现的单调感。铡如苏军柏林纪念碑和全苏农业展览会等建筑群,即是通过轴线的转折而有效地缩短了每一段轴线的长度。
近现代建筑群由于功能联系比较复杂,一般都不取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群由于功能联系不甚复杂,仍可借这种布局而具有良好的外部空间序列,日本武芷野艺术大学即为一例。
除借轴线引导来组织空间序列外,还有一种形式的空问序列——迂逼、循环形式的空间序列。它既不对称,又没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关系,然而单凭空间的巧妙组织和安排,却也能诱导人们大体上沿着某几个方向,经由不同的路线由一个空问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走完整个空间序列,这种序列的特别是比较灵活:既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走,又可以沿着另外一条路线走,不论是正走或是逆转,乃至迂迥循环,都无妨大局,甚至都能于不经意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就空间序列来讲就是属于这种一种类型。有人把我国古典园林比之为山水画的长卷,这可能是出于它的连续性,不过画所能表现的只是平面上的连续性,而庭园建筑则是用空间来构成这种连续关系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随着人的活动而逐一展现出来的连续过程,则要比任何山水

画都更富有变化、深度和实感。
当前国内、外一般的公共建筑群,不论其规模大小,也多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和迂迥循环的空间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