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

合集下载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美与意象:相互映照的镜像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美与意象的关系始终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那么,美与意象究竟是何关系?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美与意象的基本概念。

美,通常是人们对客体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自然、艺术、科学、哲学等各种形式。

而意象,则是经由文字、艺术等手段所塑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和形象特征的创造性表现。

在审美过程中,美与意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美与意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元素,将抽象的美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美的存在。

其次,美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意象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种内在的美,往往需要人们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美与意象结合的典型例证。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白日”、“山”、“黄河”、“海”等,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将美与意象完美结合。

当然,美与意象的关系并非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感受到美与意象的交融。

一次夕阳下的散步,看到天空中彩霞满布,心中自然会涌现出美的感受。

此时,夕阳、彩霞、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意象。

总结起来,美与意象是一种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而美则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意象中感受美的存在,同时也要通过美来领悟意象的深刻内涵。

这种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能够带来美感的意象。

此外,美与意象的关系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传世名作,其作者黄公望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融入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之中,通过极富呈现力的绘画手法,将山水人情融为一体,笔墨挥洒之间刻画出具有丰厚意蕴的“象”,以形写神,向我们展现出了笔歌墨舞的意象之美。

标签:《富春山居图》;“美在意象”;黄公望(一)“美在意象”概念的来源“美在意象”是叶朗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1.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系辞上》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我们要“立象以尽意”。

“意”是思想,被认为是抽象的存在,“象”是物象,是具体的客体。

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描述可以将人抽象的意念表达出来。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意象”之说就是主体在理解和咀嚼客观物象时对其内心情感的释放和表达,画家在塑造客观物象的过程中,将心灵深处真实的感情灌输到画作中,寓“意”以“象”,使单纯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意蕴。

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提到意象之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

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箭靶上所刻画的代表箭者身份的图案,这种用具体的象去表达象征意义的思想是以象表意的意象观念产生的先决条件。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表达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描绘物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意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驳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里“意象”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将外部客观的形象和内在主观的情趣融为一体。

“意象”自此成为中国美学艺术史中的一个常见的范畴。

2.西方古典美学传统哲学是主客体之间针锋相对的二元状态,而现象学的产生改变了这一点。

胡塞尔指出意向关系是意向主体在意向性活动中与意向对象联系所产生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定有一个思的对象。

美在意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美在意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美在意象对于“美”,中西方的学者有着相似却又相异的理解,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中国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相似之处在于其中都说到一个“意”字,可以理解为意识、意味、意趣,都是心灵感悟的延伸,也就是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是对事物本身的美的超脱,体现了审美主题的重要性,而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就颇有差异了,一个是形式,一个是“象”,这种差异是在《易经》中既有体现,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所谓形式是对事物轮廓的描绘,作为器物的实在而存在的,世间的一花一草都有其形,所谓像是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它是对欣赏者的一种呈现,它是生成的,对于不同的观赏者,同一形式的象是不同的,两者相比,后者更具有产生美的特质,“象”比“形”更多了些意蕴,不管如何解释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他应该是一个主客观的统一体,相互辉映,彼此彰显。

我们所欣赏的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无一不是意象的呈现,作者是要把自然、社会中的实体形式幻化到自己的眼中,生成象后再用心灵去观察、去体味,最后呈现给我们美的意象世界,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而不仅仅为形式加上意味的外衣,始终形为主意为辅,这可能与中西方的审美指向的差异有关,西方重在审美客体的描绘和刻画,不论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还是罗丹手下的《沉思者》,他们都是对客体真实的描绘,每一种神态甚至肌肉的屈伸都描绘得惟妙惟肖,崇尚写实主义,从这种形式的复写中能够体会到人们当时的情感与精神,而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那是一个个已被理想化过的形象,充满了韵味,令人无限畅想,诗意的山水,鲜活的花鸟鱼虫,雅而不俗的仕女形象,虽与形似像非像,但是更符合人们对美的追逐和向往,更能体现意蕴与形态的结合,因此还是要说――美在意象,美在情景交融。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谁持彩练当空舞——草书意象之美

谁持彩练当空舞——草书意象之美
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语)的化境 。

中国人花 了五千 年 ,把独 创 的汉 字变成 了 艺术——书法。标准汉字是书法造 型的依据和基 础 ,书写规范标准 的汉字称为 “ 正书” ,不 同时 代正 书形式有所不同 ,如秦篆 、汉隶 、唐楷。由

沉郁 高古的章草
“ 沉郁”的文化 内涵是儒家 的 “ 仁” ,即儒家 中庸 、雄强 、正大气象 。 “ 修身 、齐家 、治国 、
雄强 大气 、温厚平和 的醇美意 象 。所 以沉郁 之
醇厚之美” “ 雄强之美” “ 古朴 书 ( 大草 、狂草) ,特点是字与字之 间相 连 ,使 美 ,又是一种 “
1 0 6
之美” ;二是历史的苍茫感 ,表现作者对人生丰富经历
而笔 画视 隶与楷 皆简 ,平 正 、流速 兼 而有 之 ,j 美
的深刻体验 ,不仅对 当下时势 的深刻感受 ,还包含 对 也 。 ”章草书体沉稳 、以动制静 的独特审美 品格跃 然纸
整个人世沧桑的哲理性感受 。
上。
草书创始于秦末 汉初 ,汉代 已开始 流行 ,原在 民 间使用 ,汉章帝 时允许用 这种书体写奏章 ,于是成 为 通用书体 , 史称 “ 章草” 。它和今草 、狂草可 以说是 草 书的i个 阶段 ,书法家一致认 为 :若 欲今草大成 ,当 学章草 。这是一个时代 的产物 ,但 在书法史上它 的地 位很特殊 ,是因为它特别 的风貌 ,古 雅而深沉 ,丰 富
平天下”的情怀和 “ 仁者爱人”的态度 ,表达对
于实用的需要 ,正书快写 ,就出现 了草书 ( 解散 人世沧桑 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 的深厚 同情 ,
笔法 ,笔划变形 ,点画相连 ,含章草) ,书写 者 有如杜甫 的诗 。沉郁 的审美意象 ,有两个 特点 :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是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通过视觉或感官体验所产生的美感、印象或情感。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一种与审美相关的主观经验。

美在意象通常存在于艺术作品、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事物中。

美在意象强调的是观者在审美体验中的个人感受和情绪反应。

它不仅仅关注作品的外在表象,更注重作品传达给观者的内在情感和表达的意义。

通过欣赏美在意象,观者可以体验到诸如和谐、美丽、宁静、壮丽、迷人等情感和情绪。

美在意象是一个较为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和感受可能不同。

不同的背景、文化和个人经历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美在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美在意象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柏拉图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论“美是意象”

论“美是意象”

2020年第12期(总第305期)・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12,2020Serial.No.305论“美是意象”周文姬(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062)摘要:朱志荣先生提出的“美是意象”说站在主体的无我和圣人之境上建构意象,这意味着把美放置在宇宙观视域之下,让物象回归到物之所为物的状态。

但主体情感说以及朱氏强调的情意情理与无我与圣人之境存在着矛盾。

尽管朱氏提及意象的诗性思维、想象力、空灵可以让意象富有超验性与超越性,但是圣人、至人主体说以及以物观物理论上可以建构“美是意象”,而实践中落实到个体时,则呈现了“美是意象”的矛盾性。

关键词:“美是意象”说;美;主体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0)12-0179-07一、“美是意象”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存在论问题朱志荣先生在他的意象理论创构中提出“美是意象”的命题,并强调这一命题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美学范畴。

那么,如何理解“美是意象”这一命题呢?柏拉图在《大希庇亚斯篇》中不断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提出美是恰当,美是健康、长寿等等。

柏拉图认为的美即“美的理念”,与王柯平所说的心灵诗学相关,在审美实践中囿于“道德理想主义倾向”的“善的理念”之中。

可见,柏拉图对美的追思最后归依在善之下,与道德范畴产生了本质性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共有12处论及了美,其主要指向外观美和美即善。

余开亮认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⑴。

在这点上,朱志荣遵循了孔子的美善合一观,在论及善、德性时,认为“审美意象常常不是纯粹的美,而更多的是包含真、善等内容的依存美。

美的最高境界与真和善是高度统一的”⑵,从而把美的诠释扩展到主体素养等更具体的范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2020ECNU-HLYT021)作者简介:周文姬,197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博士。

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

五.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1】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2】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3】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4】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5】,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审美对象(“美”)是“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

尽管他们使用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严格和一贯,但他们的“美在意象”的思想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他在《论文学》这本书的第一节也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美学作业

美学作业

美学作业1、结合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或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审美活动。

谈一谈你对“美在意象”这个观点的认识。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而作为中国美学代表的国画的美,也就正是虚幻的意境美,就是美在意象。

宣纸上丹青妙手的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画卷,不如西方画卷之写实,却美不胜收。

它的美,便是意象美,意境美。

所以,学国画的都知道,国画的精粹不在于画了多少,而在于留了多少白,去让人们想象。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所以,审美意象是有差异的。

审美的时代差《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长期以来被人们解释为咏后妃之德,而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了。

不仅如此,从服饰上也可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满清时期,男子要求留长辫,着马蹄袖,女子着旗袍;民国时期,代之以中山装;而五四运动前后,男子则长衫西裤加围巾,女子则短褂长裙,这是反帝反封建、追求科学民主时代精神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衣料的主色调单调沉闷,以深色为主。

审美的民族差异。

审美的民族差异。

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我们看看欧洲以外各民族的艺术作品,例如他们的神像,这些都是作为崇高的值得崇拜的东西由他们想象出来的,而对于我们却会是最凶恶的偶像。

他们的音乐在我们听来会是最可怕的噪音,反之,我们的雕刻、图画和音乐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无意义的或是丑陋的。

”审美的阶级差异。

《水浒传》向我们带来的情感是“造反有理”,反应了广大农民的审美愿望和理想。

而在《荡寇志》中却把农民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丑陋,成为“贼寇”。

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喜好细腰,无论男女凡是腰围粗大就厌恶,于是从宫中到朝廷都软带紧束,后来就遍及全国。

这种好腰之风之所以能够蔓延开来,是与权贵们鄙视劳动,沉溺于奢华的生活,迎合权贵分不开的。

美学原理判断题

美学原理判断题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否二蔡元培曾经发表“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是三柏拉图第一次将美和艺术的观念引入哲学体系。

是四名著《存在与时间》是朱光潜的名著。

否五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是六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艺术活动。

否七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是八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是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李白说的。

否十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是十一古希腊的美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

是十二审美活动都属于艺术活动。

否十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十四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是十五《天净沙秋思》是李贽的作品。

否十六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

是十七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

是十八美感是从审美意象方面表述审美活动。

否十九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

否二十《易经》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命运。

是二十一《易经》中的八卦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命运与世间万物的联系。

是二十二所有的西方美学家都赞同心理的距离理论。

否二十三美感与生理快感是相同的。

否二十四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

是二十五真理具有相对性,依靠人的思维只能达到逻辑的真。

是二十六德国的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四契机”。

是二十七时尚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否二十八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

是二十九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是三十禅宗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

否三十一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否三十二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这与其受到禅宗影响有关。

是三十三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作家。

是三十四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是三十五所有的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否三十六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的“美在意象”

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的“美在意象”

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读叶朗“美在意象”【摘要】“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纵观中西方美学史,对“美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叶朗将“美”归结为审美意象,这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本文以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命题作为理论切入点,具体分析叶朗运用意象本体论对“美”的阐释,及对当代美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弊端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叶朗意象“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西方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结晶。

他以广博的胸襟吞吐中西文化,把握了最具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美学精神的理论形态。

叶朗以“意象”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片面化、机械化倾向的摆脱与克服。

一“意象”的概念“意象”这个概念成为一个词之前,“意”与“象”分别使用在《山海经》中。

将“意”与“象”放在一个句子中,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

“意象”作为一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论衡》里,而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南朝的刘勰。

刘勰之后,将意象理论作为理论范畴加以考察,可以说是在唐代确立起来的。

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明清两代基本趋于成熟,清代的王夫之则提出“诗无达志”,表明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特征。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叶朗通过对中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反思,对“意象”的美学内涵做了最具有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理论阐释。

一方面,他反对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关于“意象”理论又予以批判的继承。

首先他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用的“意象”实际上应理解为“表象”,而“诗的境界”才应表述为“意象”。

其次,叶朗明确指出,宗白华先生使用的“灵境”就是“意象”,而非“意境”;并认为“意境”与“意象”不是同一个概念。

“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

美在意象——评以《美人心计》为代表的宫廷女人大戏

美在意象——评以《美人心计》为代表的宫廷女人大戏

美在意象——评以《美人心计》为代表的宫廷女人大戏摘要:广电总局限制穿越剧宫斗戏播放的规定引起很大反响,古装剧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古装剧大受追捧,看点无疑是盛装的古代美人,如梦幻般水墨菡萏的画面,以及其中山盟海誓生死相依的爱情。

所以大胆提出古装剧之美—美在意象,并由此提出古装剧需要改善之处:遵循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的原则;意象的营造应重“神”;“以形写神”要有“真意”。

关键词:意象;身体;场景;意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朱光潜“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这是一幅声色俱美的画境。

这些意象的组合也是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所重点着墨处。

但正如此诗后四句所要求“乘之欲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而现在的古装剧,大都是靠着古典的影子,展现现代的身子,是现代人披着古代人的服装上演着现代人的游戏。

古装剧不应一味是一袭外表华美的袍子,而上面却爬满了虱子,远远看着光鲜,近处才发现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赝品。

古装剧的创作要存真、寓意,遵循历史的规定,合乎历史的逻辑,表现历史的精神。

所以本文仅想通过分析《美人心计》之意象美进而对中国古装剧提出一己之见。

正如同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国古装影视剧也讲究“意象营造”,在意象的世界里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形式,真的情感,善的精神,传达的是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这正是以上“纤秾”的旨归,浓墨重彩之后返璞归真,这是本文对古装剧“意象”创作的一己之见。

一、美在意象电视剧是一门综合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视听艺术,画面之美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构成画面的主要是那些“意象”。

正如绘画与诗歌的界限,视觉文化相对于传统纸质文化,更突出的是直观可视的“意象”组合。

关于艺术,苏珊朗格说:“‘有意味的形式’(其确实有意味)是各类艺术的本质,也是我们所以把某些东西称为‘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1]33苏珊朗格把各类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点即“有意味的形式”。

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美

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美
03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年 白居易
04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钱起
05
6、竹子
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夜长,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 菊
三 荷花 (莲花)
冰清玉洁、婀娜多姿、清新自然
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范成大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莲子”谐“怜子”,即爱慕心上人,古人借以表达爱情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7、梧桐
8、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1)叫声被拟为凄惨的“不如归去”,因而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李白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吴融 2)用以表现环境凄凉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 3)也用来比喻坚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
什么是意象?意象包括什么?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所谓“意象就是名词”并非绝对,人物动作也是意象。不过因为诗歌往往以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所以有景物的诗歌多成为意象分析的重点。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求知导刊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百家BaiJia1542018年5月May.2018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一、“美在意象”的概述(一)“美在意象”概念的来源“美在意象”是叶朗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1.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系辞上》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我们要“立象以尽意”。

“意”是思想,被认为是抽象的存在,“象”是物象,是具体的客体。

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描述可以将人抽象的意念表达出来。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意象”之说就是主体在理解和咀嚼客观物象时对其内心情感的释放和表达,画家在塑造客观物象的过程中,将心灵深处真实的感情灌输到画作中,寓“意”以“象”,使单纯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意蕴。

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提到意象之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

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箭靶上所刻画的代表箭者身份的图案,这种用具体的象去表达象征意义的思想是以象表意的意象观念产生的先决条件。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表达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描绘物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意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驳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里“意象”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将外部客观的形象和内在主观的情趣融为一体。

“意象”自此成为中国美学艺术史中的一个常见的范畴。

2.西方古典美学传统哲学是主客体之间针锋相对的二元状态,而现象学的产生改变了这一点。

胡塞尔指出意向关系是意向主体在意向性活动中与意向对象联系所产生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定有一个思的对象。

杜夫海纳提出灿烂的感性,他强调必须在审美主体的感性思维下事物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又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他将胡塞尔的思想进一步引入审美领域,凸显了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叶朗著《美在意象》读书笔记

叶朗著《美在意象》读书笔记
13,高峰体验的特征: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有着自己的价值;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质,一种丰富充裕的、漫衍四溢的性质。P122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俗感怀。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犹如信徒对上帝,以及普遍人对命运、对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P123
10,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P111
11,触觉比语言和情感交流要强烈十倍。没有哪一种感觉能像触觉那样让人兴奋。海伦·凯勒曾说:我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成百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春天我满怀希望地触摸树枝,搜寻叶芽,这大自然冬眠后苏醒后的第一个征兆。我感受花朵令人愉快的丝绒般的质感,发现她惊人的盘绕结果,为我揭示大自然的某种神奇。如果我非常幸运,偶尔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颗小树上时,会感觉到一只小鸟高歌时快乐的震颤。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步激动人心的永无止境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的手指尖上涌流而过。P117
②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所存而显之。
④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6,西方的生活世界有三个层面的描述:柏拉图“理念世界”,康德“物自体”,基督教“彼岸世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P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叶朗的美在意象摘要:“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或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

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一直占主导地位。

现在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才他美学精神在当代重要的价值显现。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的结晶。

以“意象”为核心,或本体构建起了“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审美体验三位一体”的“意象本体论美学体系”。

【1】376关键词:美学,意象,审美叶朗的“美在意象”给我们介绍了意象在论美建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深入到美学本身作细致的研究和考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美,在生活中更方便,更快捷地运用这些知识。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在他大量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理论形态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现在美学体系》以及《胸中之竹》等,这三部著作恰好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注重东西文化传统的参较,为建构其现代形态美学体系而寻找了历史渊源,《现在美学体系》则是从横向的维度对“意象”美学作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化论证和描述。

《胸中之竹》则注从的微观角度上对“意象”论美学进行多侧面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深化,其标志是明确提出“美在意象”【5】267 的本体论命题,这一命题是对中国传统意象论美学,尤其是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理论和整体推进和发展。

让我们明白美在意象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利用,发挥。

一﹑对美和意象的理解1﹑什么是美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

从这方面说,个别的对象就叫形象。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

叶朗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不论是“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中的“美”,或者还是“西施是一位美女”中的“美”和“西湖的景色很美”中的“美”,全是指“美的”说的,都不是“美是什么”中的“美”或者说都不是“美”。

广义的美,上面所引的话中可以看出,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以之为美,就有把“美”当标签乱贴之嫌了,因为把“一切审美对象”都包括在内的东西称为美。

2、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叶朗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叶朗认为,在中国传学中,“意象”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概念或核心范畴。

“意象”思想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

他还认为“意象”不只是“意”﹑“情”或“物〝﹑“景”,也不等于“情”和“景”的简单相加内在的﹑欣和的﹑一切流通的东西。

因此,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1】380二、美在意象1﹑胸中之竹郑板桥的《墨竹图》刚劲苍健,生气勃勃,是艺术家性格的显现。

【2】22—23 板桥因此提出了创作墨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其中第二阶段的胸中之竹(意象之竹)的]阶段,这就是艺术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形成的对象进一步和艺术家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经过想象,构思,加工和提炼,就产生了审美意象。

意象之美给了他不少灵感,同时也为他的作品添加了不少色彩,也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内容,增加我们学习的内涵,让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习,意象之美,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他真的挺好的。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

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它的美在于意象,给我们很美的感受。

三、“意象”论美学建构的依据1、意象与美的理论关系叶朗在建构其美学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同时还融入了西方的现代理论,这些理论都统一于“意象”。

“意象”是叶朗期的美学研究中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资源里提取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范畴。

叶朗以意象作为本体建构起一个富有民族性而具有当代性的美学体系,这与他对美学的理解是有很直接的关系。

叶朗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的事情,从时间上说不过两百多年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追求,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却是历史悠久的,美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同时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类所持有的精神活动,什么活动,是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实用功利活动的超越,也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

2、意象与美的历史依据就历史依据而言,叶朗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什么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的内容占比重最大。

”[4]3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同时认为一切什么活动都要离不开意象的创造。

它对艺术的活动和审美活动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围绕‘意象’这个范畴展开的。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广义的美。

”只有抓住意象才可以把握整个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网络。

叶朗以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论证了这一观点。

3、意象与美的理论研究叶朗通过对西方现当代的研究和反思,认为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都发生转型。

这一点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传变上则是由“主客二分”传变的“天人合一”。

他说:“与此相联系,西方现代美学也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模式走向‘天人合一’式的体验美学。

”“现代西方体验美学是以现象学以及现象学派生出来的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就其主流来说都是把世界割里成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体验美学就是消灭主客体的分离,也就是扬哲学传统中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海德格尔就是这一传变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

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沉侵在他们活动的世界万物之中,人在此是澄明,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在此被照亮。

”【3】6—7世界万物被‘此在’‘照亮’的过程就是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意象或意象生成过程,这个意象世界不同于物理世界,是“我”与“世界”欣和合漡,一气流通的有意味的“本真状态”世界。

这种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味世界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它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的四.关于意象的结构,特征,性质等问题1、意象结构就意象结构而言,叶朗认为,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情、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统一体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就是虚情或虚景,这样是不可能构成审美意象。

同时,一想也不是情、景的简单相加。

意象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景的一个新的质,因此,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还原为单纯的景。

只有情景交融一气呵成才构成审美意象。

2、意象特征就意象的特征而言,叶朗在研究和阐释古典型意象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理论时认为,审美意象具有具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征。

审美意象蕴含的情就不是有限的,确定的,而是宽阔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3、意象性质就意象的性质而言,叶朗认为,审美活动是物理世界和功利世界之外建构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广义上的美,而审美意象是审美感性或审美体验的产物。

既不在心也不在物,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之中,在这种意向性关系中,客体主体化了,主体对象化了,从而是感性个体的“我”融浸于生活和世界之中,同生活和世界结为一体,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体味其中的“真味”。

此外,叶朗还对意象进行的分类,他认为从意象的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即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三类,兴象、喻象和抽象并且从意象的构成关系考察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意象,构成特点和方式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叶朗由对美学的理解和定位,大量借鉴了美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精华。

美在意象,无论是作家,画家,艺术家还是什么都可以从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何林军.美学教程[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叶朗.胸中之竹[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