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发布
发布时间:2014-12-23 11:16:21 来源:中国网财经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孙毅
中国网财经12月23日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今日在京发布。
金融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旨在对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金融发展和运行中的各方面主要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对所发生的一些主要金融事件进行研讨和评论。报告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对2014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走势、金融业发展与金融市场运行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2015年金融发展各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报告内容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金融业内人士和政策部门参考,也有助于国际学界了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
1.《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央行不应当过多、过广地对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直接干预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承接“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仍将在进一步分化中发展。美国经济还将进一步复苏,与此对应,美元走强将影响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走势;欧元区和日本要走出衰退仍然需要时日。特别是,地缘政策因素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将有助于抑制2015年的全球通胀,这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就国内而言,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下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以及与之相关产业的二次调整,中国经济运行有着较强的下行压力,但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CPI增长率也将持续保持在低位。这表明,在“新常态”运行中,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在中高速区间展开,以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在此背景下,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扩张措施,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同时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更多地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继续实施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展开宏观调控过程中,关注的重心应从短期金融稳定转向长期金融稳定,不应当过多、过广地对出现的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直接干预,以免金融风险救助产生道德风险,导致金融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过度依赖,损害央行的信用独立性。
最后,进一步落实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其中包括积极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直接的行政调控向间接的市场调控转变、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和金融交易可兑换进程等。
2.《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2015年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可能需要出台一些刺激力度有所强化的措施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为严重的下行压力。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总思路,保持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面对通货紧缩引致的种种负面效应,在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可
能需要出台一些刺激力度有所强化的措施,其中包括:M2的预期增长率可能有所调高,在14%左右(即突破13%的限制);新增贷款规模可能在11万亿元左右(即突破10万亿元的限制),以保障贷款增长率维持在14%左右。另外,在CPI持续走低的条件下,如果CPI增长率在1%左右,那么可能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次左右,以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国际收支顺差数额减少的条件下,可能再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包括定向降准),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
3.《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当前银行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不良贷款增速明显
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信用风险暴露仍在继续上升。2014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6%,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
如果只从上述数据看,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还不特别令人担忧。毕竟,无论是与国内历史还是与其他国家银行业对比,1.16%的不良贷款率都算是相当温和的水平。但若做一些结构和动态上的分析,信用风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或许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
首先,从不良贷款数据本身来说。由于五级分类方法存在模糊性,在实践中,一些事实上已经形成风险的瑕疵贷款(如逾期90天以内)并未被算作不良,而是被暂时放入关注类贷款。也有通过展期,将原本可能发生的风险在时间上往后推移,而没有及时提现的情况,等等。而在监管当局严控风险,以及银行绩效考核与资产质量高度挂钩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一线也有一定的粉饰资产质量的动机。此外,银监会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只涉及商业银行,并不包含数量众多(目前超过2000家)的仍未改制的信用合作社,这些机构的资产质量应远低于商业银行。综合以上因素推测,我们认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或许有些被低估。
其次,局部地区和行业的风险状况相对突出。在整体风险依然可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企业破产、企业主“跑路”的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小微企业领域,由于银行大量使用联保贷款制度,一家企业违约很容易产生连带的负面效应,造成风险的扩散和上升。目前,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小微企业信贷领域,风险状况尤其值得警惕。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风险成本的显著上升,部分地区的银企关系开始明显恶化,这愈加强化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最后,从变化趋势看,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可能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从2011年9月末至今,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2个季度“双升”,不良贷款率从0.9%提高到
了2014年9月末的1.16%。不良贷款余额则从4078亿元上升至7669亿元。从变化率来看,不良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在过去三年中基本维持在15%以上,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则超过20%,且逐步加快,2014年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速达到了36%。环比增长也呈现恶化趋势,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的季度环比从4%左右迅速上升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10%以上。考虑到银行业2014年普遍加大了坏账核销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约709.93亿元),如果把这部分核销计入,不良贷款(即便是以目前公布的数据为准)的增速会更加惊人。
4.《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2015年将是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重要一年
2014年8月出台的“新国十条”明确提出了保险业发展的具体数量指标和目标完成时间点,即“到2020年,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而2013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03%,保险密度为1265.7元/人。7年时间,保险深度需增加0.65倍,保险密度需增加1.77倍。若未来7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那么,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大约是GDP年均增长率的2倍;若未来7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那么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6%左右,同样大约是GDP年均增长率的2倍。根据国务院《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人”估算,到2020年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同时保险资金运用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国十条”提出的“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要求我国保险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需提高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即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
总而言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业的发展空间仍未被充分发掘,但是行业信任危机、保险费率改革缓慢等制约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2015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遵循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强化保险的风险管理核心功能和保障本质,逐步解决制约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是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重要一年,也是开启“十三五”时期保险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通过金融监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迈向更高的层次仍将是2015年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
现有的金融监管改革在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这为未来的金融发展和下一步金融监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通过金融监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迈向更高的层次仍将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