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V=PT
式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 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这个方程式首先旨在表示交易双方的恒等关系,以及以
纸币单位所表示的价格水平P的变动规律。依据恒等式,P 的值取决于M、V、T三个变量。费雪分析,V是由银行及 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工业集中度,人们的货币支出 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可视为不变 的常量;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
单位纸币的价值=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1867-1947)在其1911年出版 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 晰的表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认为人们需 要货币并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 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 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 劳务交易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 易方程式: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
包含物价因素在内的名义货币需求不能直接反映经济主体对 货币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于货币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货 币实际具有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少,所以人们更 注重考察实际货币需求。
4.现金货币需求与存款货币需求 现代经济中,货币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现金,在任何一个国 家,存款货币的数额都远远高于现金。既然货币需求是所有 商品劳务流通以及人们对财富的贮藏对货币产生的需求,那 么,除了现金能满足这种需求外,存款货币同样能满足这种 需求/
由于流通中还存在着赊销及以物易物现象,货币必要量 公式又进一步演化为:
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 付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他指出,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纸币所以能 够流通,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同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币的代表。因此纸币一旦进入流通,就 不可能退出流通。如果说,流通中可以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 定的,那么流通中无论多少纸币也只能代表客观所需要的金 币数量。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其所代表的同名的商品流通 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单位纸币所代表 的价值量就会降低。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 为:
定的。费雪认为,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 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 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这样费雪的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 P=MV÷T。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 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
第二,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减少 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保持相同的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样迅速,流通货币 量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 上涨更迅速,流通中的货币量还会减少。
第三,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增加 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 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比例,流通货币量不变。如果流 通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比价格的跌落更迅速, 流通中的货币量将会增加。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货币流通中货币数 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视角的主要概 括。 为了分析方便,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以这个假设条件为背景,他的论证过程是:①商品价格取决 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 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②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 多少金币来实现它;③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 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 的黄金流通几次,就可以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在既定的收入水
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在手中最合 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要既能满足交易需要,又不 会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因此,对微 观货币需求的研究与对宏观货币需重要的假设,即在 该经济体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储藏。流通中需要 多少金币,就用黄金铸造多少金币并流出;流通中有一些金 币不需要了,多余的金币就退出流通,转化为储藏,即假设 存在一个货币自动调节器。所以,在金本位制下,不存在通 货膨胀的可能。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 假设条件。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等经济主体或整个
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不考虑价格变动的货币需要 量,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 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货币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 价水平,即Md/P。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变量都不变,只是 物价上涨一倍,则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着物价上涨也相应地增 加一倍,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相反亦应如此。我国1955年 发行新版人民币、收回旧版人民币的改革(新币1元等于旧 币10000元)很典型地诠释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的差异。
因此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领域商品 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按不同的方向 和不同的比例变化,执行流通手段货币量则可能有多种多样 的组合。
第一,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货币 流通速度下降,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货币量就会 增加,在相反情况发生时则减少。
式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 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这个方程式首先旨在表示交易双方的恒等关系,以及以
纸币单位所表示的价格水平P的变动规律。依据恒等式,P 的值取决于M、V、T三个变量。费雪分析,V是由银行及 信用机构的组织结构、效率,工业集中度,人们的货币支出 习惯等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可视为不变 的常量;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
单位纸币的价值=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1867-1947)在其1911年出版 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 晰的表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认为人们需 要货币并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 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 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 劳务交易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 易方程式: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
包含物价因素在内的名义货币需求不能直接反映经济主体对 货币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于货币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货 币实际具有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少,所以人们更 注重考察实际货币需求。
4.现金货币需求与存款货币需求 现代经济中,货币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现金,在任何一个国 家,存款货币的数额都远远高于现金。既然货币需求是所有 商品劳务流通以及人们对财富的贮藏对货币产生的需求,那 么,除了现金能满足这种需求外,存款货币同样能满足这种 需求/
由于流通中还存在着赊销及以物易物现象,货币必要量 公式又进一步演化为:
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 付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他指出,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纸币所以能 够流通,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同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币的代表。因此纸币一旦进入流通,就 不可能退出流通。如果说,流通中可以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 定的,那么流通中无论多少纸币也只能代表客观所需要的金 币数量。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其所代表的同名的商品流通 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单位纸币所代表 的价值量就会降低。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 为:
定的。费雪认为,货币仅是方便交易的工具,因此,所有的 货币不是用于消费,就是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全部进 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这样费雪的方程式又可以表达为: P=MV÷T。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 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
第二,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减少 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保持相同的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同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样迅速,流通货币 量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 上涨更迅速,流通中的货币量还会减少。
第三,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流通商品量的增加 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 同商品价格的跌落保持相同比例,流通货币量不变。如果流 通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比价格的跌落更迅速, 流通中的货币量将会增加。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货币流通中货币数 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视角的主要概 括。 为了分析方便,马克思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 以这个假设条件为背景,他的论证过程是:①商品价格取决 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 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②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 多少金币来实现它;③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 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一定数量 的黄金流通几次,就可以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在既定的收入水
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在手中最合 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要既能满足交易需要,又不 会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因此,对微 观货币需求的研究与对宏观货币需重要的假设,即在 该经济体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储藏。流通中需要 多少金币,就用黄金铸造多少金币并流出;流通中有一些金 币不需要了,多余的金币就退出流通,转化为储藏,即假设 存在一个货币自动调节器。所以,在金本位制下,不存在通 货膨胀的可能。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 假设条件。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机构等经济主体或整个
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不考虑价格变动的货币需要 量,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 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货币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 价水平,即Md/P。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变量都不变,只是 物价上涨一倍,则名义货币需求伴随着物价上涨也相应地增 加一倍,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相反亦应如此。我国1955年 发行新版人民币、收回旧版人民币的改革(新币1元等于旧 币10000元)很典型地诠释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的差异。
因此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领域商品 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按不同的方向 和不同的比例变化,执行流通手段货币量则可能有多种多样 的组合。
第一,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货币 流通速度下降,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货币量就会 增加,在相反情况发生时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