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8讲《诗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义”之说出自《毛诗序》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毛诗序》
其风、雅、颂是指诗体分类,赋、比、兴转 变为指作诗方法,就是艺术表现手法。
后世研究《诗经》,说“赋比兴”,就是指 艺术表现手法,就是按照《毛诗序》的说法, 不按照《周礼》的说法。
•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 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 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 地域:
• 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少数是江汉汝淮 地区,即今天的山西、陕西大部,山东、 河南全部,甘肃、河北、湖北、安徽一部 分,为周朝的主要疆域。
• 作者:
• 从民间奴隶、平民到朝廷公卿大夫,遍及 社会各阶层,绝大多数为无名氏的作品, 少数诗篇如《节南山》《巷伯》《崧高》 《烝民》《閟宫》《载驰》等有作者之名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白居易
• 颂:
“容”,引申为容饰、舞容、形容和颂美 之意,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且奏以大钟或 伴以舞蹈的乐歌,即宗庙祭歌。包括周颂、 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应是王朝太 师、乐师或巫、史之类的专职文人所作, 内容多是对祖宗歌功颂德,风格庄重典雅。
• “风”是地方土乐、土风歌谣; • “雅”是朝廷正乐; • “颂”是宗庙祭歌。
——孔颖达《毛诗正义》
• 我们对 “六义”作如下解释:
• 风:
“声”,指土声,地方土乐,即土风歌谣。 有周南、召南、邶、 鄘、卫、王、郑、齐、 魏、唐、秦、 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共160篇。大多是民间歌谣,内容多言风情, 风格多生动活泼。
公案:国风是不是民歌?
• 雅: “正”,指正声,朝廷正乐,京腔雅歌 。 “雅”分为大雅、小雅两部 分,共105篇, 大多是贵族文人的 作品,内容多涉朝政, 风格比较雅 正 。
——东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 2、献诗说 通过朝廷的官员贵族献诗而收集起来的诗歌。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 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 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 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邵公谏弭谤》
• 3、作诗说
• 近年来学者逐渐认同的一种说法。“采诗 说”能说明“风”诗的来源,“献诗说” 能说明“雅”诗的来源。而“颂”不可能 通过采或者献的途径收集,应该是朝廷的 乐官、太师或者巫师奉命专门创作的。
• 收集: • 1、“采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 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 于天子。”
——《汉书·食货志》
•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 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 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
• 《节南山》——家父 • 《巷伯》 ——寺人孟子 • 《崧高》 ——尹吉甫 • 《烝民》 ——尹吉甫 • 《閟宫》 ——奚斯 • 《载驰》 ——许穆夫人(第一位女诗人) • 《抑》 ——卫武公 • 《桑柔》 ——芮良夫 • 《鸱鸮》《常棣》《文王》《时迈》《大武》
—— 周公(有争议)
三、《诗经》的收集与整编
•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
•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 篇)、《鲁颂》(4篇)。
•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诗歌来源不同
二、《诗经》的時代、地域、作者
• 时代: •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少数
为商代作品。最早的作品为《商颂》5篇,最 晚的作品有人认为《陈风·株林》(公元前599 年前后),有人认为《曹风·下泉》(前510前 后)
• 《诗经》305篇。
• 《毛诗》“小雅”有6篇笙诗(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有目无辞。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原来有歌词,后 来失传,另一种认为,原来没有歌词,本 来就是曲谱,曲谱失传只剩下题目。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指十五国风(160篇):
•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卫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
• 赋: “敷”或“铺”的意思,指直接的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 手法。 《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都是以赋为主的。《七月》、 《氓》等等都是。
来自百度文库
• 整理: • 1、“太师编诗说”(早期整理) • 2、“孔子删诗说”(再次整理)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 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 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 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 始,《 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 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之音。
赵人毛亨、毛苌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
东汉末年以后,大儒郑玄为毛诗作笺,其后 “三家诗”亡绝,唯有毛诗独传至今。
五、《诗经》“六诗”、“六义”
• “六诗”之说出自《周礼》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周礼· 春官· 太师》 其风、雅、颂是指诗的分类,赋、 比、兴 是指用诗方法(本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8讲《诗经》
第一部分 《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性质、名称、篇数 •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
数叫《诗三百》,战国始称为“经”,汉 代正式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它变成了官方认可的同政治、道德等密切 相连的教科书,具有教化功能。
——《史记•孔子世家》
四、《诗经》的应用与流传
早期:礼乐演奏,教育国子,观风知政 • 春秋:赋诗言志 ( “不懂诗,无以言”,政治、
外交场合的交流工具 ) • 孔子:教育弟子 • 战国:引诗说理 • 秦代:焚诗禁毁 • 汉代:恢复传授(“三家诗”,“毛诗”)
• “三家诗”与“毛诗”
三家诗,指西汉“齐诗”、“鲁诗” 、“韩 诗”三个解说《诗经》的学派。齐人辕固传 《齐诗》,鲁人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 《韩诗》。“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立于学 官,设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