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脑瘫的定义或概念
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 而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 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 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 障碍,癫痫及视、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 等等多种障碍。
第二节 脑瘫的发生原因
脑瘫发生原因较复杂,约有80%以上的病儿可追查 出较明显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发病原因尚不清 楚.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
3、共济失调型
少见,约占脑瘫儿的5%左右。主要病变 在小脑或大脑。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偏低, 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 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病理反射阴性,亦伴 有构音障碍。
4、弛缓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膝反射可引
出或亢进,一般多见于婴儿时期。
5、强直型:
肌张力高,运动阻力增大,有“铅管样” 强直。
的扶助。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第四节 正常小儿主要大运动
发育程序
胎儿期:母亲感到胎动便是胎儿最初的运动 形式
新生儿:运动无规律,不协调(由于新生儿 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传导路线及神经纤 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大脑 皮层的功能逐渐健全,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 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的运动和技巧。)
四肢均受累,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 则较重。
4、三肢瘫:
三个肢体同时受累,可见双上肢、单 下肢,亦可见于双下肢、单上肢
5、截瘫型:
只有双下肢受累,双上肢基本正常。
6、偏瘫型:
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多见上肢较重。
7、单瘫型:
单个肢体受累,此型少见。
三、按病情程度分:
1、轻度:生活基本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但需一定
一、脑瘫儿早期诊断及临床体征
第三节 小儿脑瘫(CP)康复
天津市残疾人康复协会 原宽立
绪论
小儿脑瘫是儿童常见的脑功能障碍综合 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 一定的发生率,发达国家患病率2‰~3‰.
国内最新资料显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0~6岁肢体残疾儿童43.4万,综合残疾儿 童32.4万,肢体残疾中第一位是脑瘫,占 36.86%。
秒,能抓、蹦、跳、踢球。
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由上而下、由 近及远、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协调到随意的过程。如先抬头而后会坐、 站、走。四肢的生长及功能发育先近端后远 端,先会粗大动作再会精细动作。年龄越小 增长越快,运动能力的发育一般都随着大脑 皮层传导通路及神经纤维髓鞘的发育完善逐
渐提高。
第五节 小儿脑瘫的诊断评估
早期诊断,准确的评价是使脑性瘫儿得到 理想的康复,有效的进行疗育的关键。因为婴儿 期脑发育快,新生儿脑重340—400克,6个月约 800克,三岁以前发育最快(60%),越早可塑性 越大,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康复治疗,否则将失去 最佳的脑功能恢复时机。健康儿的运动发育与脑 发育同步,新生儿是以原始反射形式、脊髓反射 形式支配运动。中脑以下中枢控制的运动为不随 意运动,只有成熟的脑部——大脑调节低级中枢 才能产生随意运动。所以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不 仅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发展 还能使患 儿获得正常运动功能达到正常化。
出生后3个月:抬头开始部分翻身 出生后6个月:能翻身,开始坐 出生后7个月:能坐稳,开始爬 出生后8个月:爬行熟练 出生后10个月:会站住 出生后12个月:会走 出生后13个月:独自行走很好,会拾起东西 出生后18个月:会倒退步行
2岁:会上台阶,会踢球 2岁半:会单腿站,跳跃 3岁:跳跃,蹬车 4岁:单腿跳 5岁:沿直线走 6岁:脚跟对着脚尖退走,单足站立10
6、震颤型:
Baidu Nhomakorabea
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
震颤。
7、混合型:
有2种或2种以上各类型的特点。常见
于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相结合者。
二、按瘫痪部位分:
1、四肢瘫 : 双上、下肢与躯干均受累,上、下肢
程度类似。
2、双重性偏瘫:
四肢同时受累,但双上肢重,有时左 右侧严重程度也不一致。
3、双瘫: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残疾儿童现患率1.32%,其中肢体残疾占 五类残疾中的24.69%,综合残疾占23.2%,合 计约47.89%。
我国2001年流行病学调查,脑瘫儿童的发 病率为1.92‰,按每年我国有2000万新生 儿出生计算,每年新增脑瘫患儿40000例 以上。为此,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 重要原因,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 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康复治 疗与训练,将会导致小儿终身残疾,给家 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和压力。
根据脑组织的损伤的时间先后次序大致可划分为 三个期:
①出生前(胎孕期):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受放射线照射、一氧 化碳、有机汞中毒、孕妇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 盘异常等。
注:胎儿脑在妊娠期前三、四个月内发育最快,这个 期间若受损害,比妊娠后期为重,病变残留程度不仅 严重而且范围也广泛。
一、按临床特点分为: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脑瘫的70%,主要病变在锥体
系,主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并由 此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异常姿势,使患儿活动困 难,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拆刀样”痉挛,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型智力多受影 响。
2、手足徐动型
较常见,约占脑瘫25%左右。主要为锥 体外系,基底核损害,其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 定。在过高或过低之间波动。运动志愿与运动 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阴性, 多伴有构音障碍。
②围产期(胎产期):各种因素所致 脑损伤、脑缺氧、早产儿、低体重儿、过 期分娩、小儿心肺异常、呼吸障碍、小儿 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③新生儿期(出生后):中枢性神 经系统感染、头颅外伤、呼吸障碍、持续 性惊厥、脑血管障碍——急性小儿偏瘫等。
第三节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小儿脑瘫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临床上一 般将其分为痉挛型与非痉挛型两大类。美国脑 性瘫痪协会(AACP)则以运动症状为主体进行 分类。我国1988年在佳木斯市召开的首届全国 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也是参考此类 标准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