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畏惧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科畏惧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4-08-12T14:25:58.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4期供稿作者:孟玲芳

[导读] 对口腔科患者实施有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患者疼痛感,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孟玲芳(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青浦 2017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口腔科畏惧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160名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及学历的患者,分组、分类进行对照观察,对比常规护理和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紧张、焦虑、害怕等畏惧心理程度分值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口腔科患者实施有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患者疼痛感,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口腔科畏惧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28-01

口腔科患者畏惧症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或其中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紧张、害怕、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烦燥、不安、哭叫、挣扎,甚至逃避或抗拒治疗,在口腔临床诊疗中表现多样、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口腔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效果。充分了解口腔科畏惧症的危害及成因,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开展口腔保健服务及准确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口腔科160例有明显畏惧症患者,按照性别、年龄、有无口腔科治疗经历等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男80例、女80例,分儿童、中年、老年组,同时考虑有无口腔科治疗经历。

1.2入组标准根据畏惧调查量表-口腔科分量表(CFSS-DS),用于评估口腔科患者诊治的畏惧程度。按照是否害怕穿白大褂的人、牙医、其他医生、张口、有人看、进行口腔检查、把器械放进嘴里、打针、陌生人触碰,不得不去医院等10项,将畏惧程度共分5个级别,总分最低5分表示不畏惧,最高50分表示极度畏惧。本研究入组患者干预前CFSS-DS得分均为20分以上者,并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方法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畏惧调查量表-口腔科分量表(CFSS-DS)结果。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改善口腔诊疗室环境,在候诊室设口腔诊疗知识宣传教育展板,并循环播放口腔治疗录像;摆放一些常用口腔器械,让患者能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消除陌生感,增强接受牙科治疗的信心;在诊疗室播放轻松的音乐,营造舒适愉悦的氛围。(2)帮助患者克服畏惧心理,口腔医护人员详细询问病史,与患者充分交流,宣传牙科知识,了解患者的要求,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向患者耐心解释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尽量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无知和误解,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对医生和治疗方案充分信任,从而减少陌生感,减轻畏惧情绪。同时,耐心向患者交待下一步要做什么,可能出现什么反应,如治疗过程中产生疼痛不要躲闪,举手示意即可;患者如因疼痛而躲闪,也要充分理解,做好心理安抚。对于儿童患者,可以邀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参观口腔诊室,了解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方法,与医生进行交流并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可以缓解因陌生而产生的“无知畏惧”,等孩子熟悉了就诊环境和医生后再做复杂的治疗。另外,医生的工作状态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前提,也是患者消除畏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如衣帽整洁,操作台面及器械摆放有序,还有饱满的热情、和蔼的面容和亲切、耐心的解释等。(3)运用药物辅助治疗。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对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到畏惧,尤其是钻牙时的疼痛,经过使用麻醉剂后,疼痛减轻,患者的畏惧也减轻。因此,在诊疗过程中运用药物辅助,口服镇痛镇静药,或者静脉给异丙酚后再进行拔牙等口腔治疗,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抗焦虑作用,并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让患者消除恐惧,在舒适、放松的状态下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2 结果

临床分组对比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紧张、害怕、焦虑、恐惧、疼痛感等畏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畏惧程度比较

组别例数儿童中年老年有经历无经历满意度%

观察组 80 12 6 10 12 10 80(%)

对照组80 25 20 22 25 22 40(%)

3 讨论

临床发现,口腔科畏惧症是在口腔患者中普遍发生的一种身心疾病,其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延误患者早期就诊。据资料统计,牙科畏惧症是患者推迟、逃避甚至妨碍必需的牙科护理和治疗的主要原因,常因此延误口腔疾病的治疗,使口腔疾患加重。晚期就诊使患者痛苦增加,诊治过程更加复杂,医疗费用更大,获得的疗效还会大打折扣。

(2)影响诊治质量和效率。在诊治过程中口腔医生要详细询问疼痛的各种信息,了解某一症状的来龙去脉,以确定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但由于病人的畏惧,可能提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增加了误诊率。治疗中口腔科畏惧症病人会突然出现头部躲闪、举手阻挡等动作,严重影响了医生的操作,甚至导致高速牙钻及口腔检查器械失控,造成意外的创伤。另外,开放的口腔诊室环境容易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的恐惧心理加重,医护人员要对病人进行更多的解释及安抚,降低了工作效率。

(3)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牙科畏惧症患者特别儿童患者常有哭闹、拒绝张口等行为,医护人员可能会采取按压四肢、固定头部、用开口器强行张[=r等措施,不仅延长了诊治时间,而且会加重畏惧心理,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反感和敌对情绪,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导致医患关系恶化。

口腔科患者产生畏惧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患者的年龄与心理状态等个人原因。

(1)直接原因,包括牙科门诊陌生的环境和医生、漫长的候诊过程、口腔治疗的牙钻声或器械的撞击声、儿童或其他病人治疗时发出的尖叫声、以往牙科治疗的疼痛经历及不良感受、锤子和拔牙钳等牙科器械,都可以使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2)间接原因,家人、朋友对不愉快的口腔治疗经历的描述,特别是谈论看牙时的痛苦表情、紧张情绪等会相互感染,从而产生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