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文本理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承“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注重译者身份转换的动态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开放式教学;发散性思维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在其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1969)中,率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

她认为,“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是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在互文性理论的观照下,我们认识到其所崇尚的开放、动态、发散、多元和异质的思维方式为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和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的原文和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本文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互文性理论应用到其教学实践中,以实现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

一、采用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

它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中得到全面发展。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课程,常常被按照传统的PPP教学模式呈现,即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地被调动,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开放式教学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应着重体现其三大特点:开放教学观念、开放教学内容和开放教学形式。

开放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体现课程的专业性、职业性、实用性、跨文化交际性和发展性,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注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注重确保其教学目标的实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教师仍以“语言翻译教学+商务知识”的观念为指导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系统。

开放教学内容就是要突破教材的束缚。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材料多数为自编教材,缺乏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文原版教材。

而且教材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翻译文本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效性,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交际和任务活动的设计,甚至有些内容只是简单地融合了与商务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

殊不知,商务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遵循课程大纲的前提下,应依据不同的商务文
本类型、体裁特点和语篇的语域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地增减、调整、编排、重组和整合。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或利用英文原版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商务翻译文本或例文,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实现开放式教学的重要途经。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涉及到的翻译理论和商贸实务知识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传授来获得,还应该是学生在商务情境中,利用真实的语料文本,通过彼此协作而实现意义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译者主体性,尤其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使他们拥有自主权,享受到平等对话的权力,培养严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

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开放课堂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除了掌握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理论之外,还必须具有满足商务情境中要求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话语策略能力和商务英语翻译职业素质等。

然而这些能力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学生只有借助翻译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来实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
翻译人才。

二、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商务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专业领域和跨文化的认知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译者具有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和作者,即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作为阐释者对文本进行阐释,作为作者对文本进行改写。

据此,教师如何实现学生译者多重身份转换的动态性,将成为翻译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关注点。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不同商务体裁语篇的理解和感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学生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掌握商务知识、专业术语以及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才能对翻译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透彻理解。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作为读者、阐释者和译者三种角色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有效体现和动态转换。

从教学实地考察来看,学生常会在接触到翻译本文后便以创造者的身份开始翻译,而缺乏对前文本及互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过程。

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对译者身份以及其交替循环变化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针对该现象,教师首先可临时做出规定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查找相关阅读材料,并指导其结合具体的翻译情境与翻译材料进行互文性阅读。

其次,学生必须对原文本的交际目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与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实现互文本与原文本间的交互参照和交互指涉,从而深刻透彻地解读原文本,建构原文本的意义。

最后,通过将读后译与读前译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可证实在阅读输入与翻译输出间互文阅读对于翻译的作用,以此实现学生的译者身份连续不断地定向转换,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翻译思维习惯,培养翻译技能和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它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和途径,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翻译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和创新性,更有助于其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社会中,商务活动是动态性极强的社会活动之一,具有不可预知性。

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沟通形式也变得复杂多样,使得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商务沟通中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因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成功完成各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有重要作用。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多种教学途径。

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与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投入,勇于争论,敢于对商务文本及译文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这是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形成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另外,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诱导其求异意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创设商务情境,针对同一商务语篇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尽可能翻译出不同版本的译文。

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倾向诱导其离开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翻译文本进行思维变通,对培养语篇分析和跨文化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译文应及时予以认可和肯定,使其真切体验到求异成果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潜移默化地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并形成发散性思维。

四、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形式单一。

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考试基本上都是采用试卷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内容包括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等,考试方式缺乏多元化和多样性,不能客观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翻译测试的效度和信度,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商务英语翻译考核方式多元化的构建需着眼于考核的功能、方法、主体和客体等诸多因素。

首先,考核功能应具有多样性,如考查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考查翻译方法及技巧的掌握或者考查各类商务体裁的语体特点的掌握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等。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考核目标来确定测试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力求全面、开放和灵活。

多元化考试方式不应忽视终结性评价的特殊功能,它可以更好地进行必要的鉴定和核定,以检验教学实施的效果。

同时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即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翻译教学活动的评价,通过自评、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翻译学习中的失误和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其三,考核中的主体和客体也应当是多元化的。

一般认为,考核主体是指评价者,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评价客体是指评价对象,它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事物或事件。

也就是说,考核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或是专职译员等;接受考试的客体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为一组学生。

只有全面考虑考核方式的各种因素,才能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全面而有效地对翻译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翻译是一种互文理解与创造性的活动,互文性理论从多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启示。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侧重围绕商务活动的实际需要,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0).
[3]何忠华.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黄文英.互文性与翻译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王盈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9).
[6]张萌,马彦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7]周文革,刘平.互文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