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视角下对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关鲁迅先生翻译实践活动的总体概述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实践家。鲁迅先生第一部翻译的作品是雨果先生的《哀尘》(1903年),直到病逝前还在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1936年),前前后后翻译了15个国家和地区将近110位作家的144部文学作品,译文的题材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杂文、文艺和美术等多个方面。在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翻译的数量占了大部分比例,这也难怪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长孙郁诙谐地说:“鲁迅先生首先应该是一位翻译家,然后才可以称为作家,鲁迅先生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上。”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核心是“硬译”“欧化”和“宁信而不顺”,这也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译文的晦涩难懂也成为了很多人批评的主要对象。伴随着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和结构主义理论的传入,学术界对于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重视。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是在当时救亡图存,重新构建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走向,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走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文化的视角下对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之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解读,希望对当下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