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情绪情感

【实验举例】

生活、变化和应激

每个人都知道应激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人而言,应激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给应激下定义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冲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它,即应激是情绪的极端形-式。以此而论,季度的恐惧、愤怒、悲哀,甚至是快乐都可能产生应激。请思考一下你最近处在严重应激下的情形:那种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应激。例如,你不得不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去住,你必须打一场官司,你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你变换了工作,或是失业了,或正经历着其他使你倍感压力的变化。你明白我所指的应激状态---它往往持续一段时间,而你则不得不时时应对它。你会如何面对应激状态?你能得心应手地应对它吗?你是否发现它正威胁着你的健康?

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本节,也是托马斯霍尔雷姆的这篇著名论文所关注的焦点,请你仔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应激与疾病有关系吗?我敢打赌你会非常自信的回答:“是的!”但是,如果我在二三十年前向人们提出同样的问题,仅有一小部分人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心理学和医学界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为应激与健康之间存在的相关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并且在认识和干预应激状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行为科学领域,关注该问题的人被称为健康心理学家,你是否注意到刊登霍尔姆斯和瑞赫这篇文章的杂志主要是关注身心疾病的。身心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而非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健康问题。不应把身心疾病患者与那些幻想自己正遭受着疾病折磨的疑病症患者混为一谈。

健康心理学家所做的很多研究业已证明,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机率将相应地上升。我们称这些外部变化为生活应激。生活应激的程度会随时间而变化,或许在过去或限制的某一段时间内,很多变化连接发生,而在另一些时候,你的生活状态则保持相对稳定。沈国应激还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生活中你所遭遇的变化的多少与别人的并不相同。因此,如果我问你,在过去的一年里你经历了多少生活应激时,你将如何回答,很多,不多还是中等,这些模棱两可的判断对那些致力于研究应激与健康的关系的科学家们来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所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测量生活应激。

显然,研究者不可能把人们带到实验室里,使他们面对生活应激事件,并使某种疾病在短时间内发生。首先,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其次,它也不可能代表应激在真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霍尔姆斯和瑞赫决定编制一个书面量表以测量生活应激。他们认为,以前对个体的应激水平的测量尝试仅仅停留在确定应激事件的数量和类型上。他们提出,我们应沿着上述研究路线继续探索以寻找一种测量各种生活应激时间所产生的不同应激程度的方法。这一观点背后的真正意图是:如果能编制出这样一种测量工具,那么它将把某个人的生活应激换算成一个分值,并将这一分值与他(她)的健康状况联系起来。

方法

霍尔姆斯和瑞赫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编制了一个由43项生活事件组成的量表,这些事件一般能使人们达到应激状态,因为他们均需要人们做出心理上的调整来加以适应。研究者将量表分发给394名被试,要求他们给量表上锁列出的每一项应激事件打分。以下是施测时研究者读给被试听的部分指导语内容:在打分时,请利用你已有的经验做大。这些经验指的是你的个人经验以及那些你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经验。有些人比别人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变化,有些人只对特定的应激事件难以适应或易于适应。因此,对于每个应激事件,请你给出你认为适应它所需要的平均水平,而尽量不要以极端情况打分,在表中我们已给“结婚”赋了一个任意值500,在你评估其他的生活应激事件时,请问一问自己,这件事情所需要作出的调整时比结婚更多些还是少些,所要花费的时间是更长些还是更短些?

如果我们将《社会在适应评定量表》的问题。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将《社会在适应量表》中所描述的西方对应激的定义强加给其他文化的人们,那么我们便无法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提供一幅有关应激的本质和体验的确切图景。例如,对于那些处于集体文化中的人们而言,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与诞生《社会在适应评定量表》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相比,或许前者感受到的生活应激更少,也可能将另一些完全不同的生活事件看做应激之源。

13所想即所得期望效应可用于“观察者偏见”举例子

我们对于自我实现预言都很熟悉。这一概念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自我实现预言是否在生活中以预言方式真实存在,这还有待于人们的科学研究,但是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在某些领域这的确是事实。

早在1911年,自我实现预言这一问题便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这与针对“聪明的汉斯”的研究有关。聪明的汉斯是冯奥斯登先生的马,它因为能认字、拼写、解答数学问题而远近闻名。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它用前掌击地的次数代表问题的答案。对此,自然会有很多怀疑者,但专家组对它的能力进行测试后发现,没有冯奥斯登先生的提示,马也能真实地表现这些能力。但是马怎么会有相当于人的智力程度呢?心理学家冯斯特进行了一系列仔细的实验研究后发现,汉斯实际上是从提问者无意识的表现中获得细微线索的。例如,当人们问完一个问题以后,一般都会低头俯视其前掌等待它的答案。当它前掌敲击的次数接近正确答案时,提问者就会微微地抬起眼睛或头,期待着马完成它的解答,汉斯已对提问者的这些细微动作形成了条件反射,它会利用这种线索并得出正确的回答。

接着,你可能会问这匹诡计多端的马怎么会与心理学的研究有关呢?对聪明的汉斯的研究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观察者经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期望或偏爱,会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种隐蔽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可能使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证实观察者的预期。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实验者总是期望,经过她或他的科学处理,一名或一组被试与其他人相比就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行为。实际上,这只是实验者自己有倾向性的期望所导致的结果,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事情真是如此,那么实验便是无效的。这种对心理学实验效度的影响被称为“实验者期望效应”(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

研究这一方法论问题的先驱,罗伯特罗森塔尔用心理学实验证明了实验者期望效应的存在。他利用正在进行学习与条件反射课程学习的心理系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在此期间这些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被试。罗森塔尔告诉其中一部分学生他们将要使用的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有较高智力水平的“聪明老鼠”,他们能快速学会走迷津;而告诉另一些学生他们将要使用的老鼠在学习迷津时比较迟钝。然后,学生们开始训练老鼠完成各种技能,其中包括走迷津。与得到愚笨鼠的被试相比,得到聪明鼠的被试所报告的他们的老鼠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明显较短。事实上,分配给两组学生的那些老鼠都是标准的实验用鼠,且这些老鼠都是随机分配的。这些学生并不是在说谎或者是故意歪曲实验结果。他们在训练动物时对动物施加的影响显然是无意识的。

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说明,实验者期望效应对科学研究的威胁显然是存在的。训练有素的研究者会使用更严谨的实验程序来避免类似的期望效应(例如使用“双盲”实验,在这种实验中,与被试接触的实验者根本不知道研究假设。)

此外,罗森塔尔还谈到在实验室以外,类似的偏见和期望也可能会出现,如在学校的课堂上。因为那些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不会有机会了解期望作用的危害,也不了解它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毕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一年级时就可以拿到学生的IQ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