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有效课堂
“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
化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培养的过程。化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互相渗透。化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灵活、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创设人文环境,形成人文课堂,真正使化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构建充分体现“人文内涵”的化学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构建化学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吃透新课程教材,把握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发展
1、新课程的主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标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一是强调课程学习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二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化学现象、化学理论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在面临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伪科学事件)时,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新课程核心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科学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少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为极少数学生上的,而大多数学生因感升学无望而对学习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这种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而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正如前苏联教学理论专家期卡特金所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为什么国家免费而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为什么重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有的师生关系矛盾尖锐?造成这种教学效果,我想其中教学地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读者》上曾登载有一段奥.巴恩格利亚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有什么用呢?”这种质问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学的最大失职。
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彻底根除脑海中固有的“优生”与“差生”的陈腐观念,用发展的眼光、赞赏的目光、期待的目光、爱抚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让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的探究课上,九(七)班有一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成绩差的学生,当听到成绩好的学生讨论到做这个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燃烧后只能生成固体才行时,我看到他几次想举手却又非常犹豫,我就叫了他起来,当时下面就有几个学生低声露出嘲笑声,但当他轻声紧张地说出:他在资料上看到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因此,他认为可以用硫作可燃物时,全班顿时静下来,然后响起一片掌声,这个学生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我们眼中的“差生”难道真的很差吗?其实,很多所谓的“差生”都是教师重“教”不重“导”造成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注重引导,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也能成才。
二、关注学生需求,构建有效课堂,促学生自由发展
回顾自身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为了实现需求,我们一般都会自觉地付出努力。学生学化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时,就会产生要去探究的动力,就会主动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进行学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就是说学生一旦进入“愤悱”状态,产生学习的需求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就显著;反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就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化学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恶感。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在什么时候学的最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当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呈现时;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变“教”学为“导”学,重视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动机,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我们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基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来制定课堂教学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制定合理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人性化,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重视,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当然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需求,但本文中讲到的化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化学学习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明显的在学生化学学习需求上应予以更多关注。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有效课堂,促学生和谐发展
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师要转变角色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以人(学生)为本,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体现出化学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在化学课堂中形成新型的人文课堂,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促进师生双方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应成为一个好的组织、引导、合作者,为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创造机会,及时根据学生到达的程度进行灵活的调整安排,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达到以“导”促“学”的目的,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得到发展。那么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挑战“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课堂,倡导学生真正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呢?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注意提供恰当合理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合理的安排与变化。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感知新知,并产生问题,引起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人们要想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实践、体验,亲自去做。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