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学系统建立的研究

城市防灾学系统建立的研究
城市防灾学系统建立的研究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学--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调研报告 一.环境要素设计: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在“将绿色的园林生态型公 园与高雅的雕塑艺术相融合,以自然环境为本,以人 为本”的理念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雕 塑主题公园,一个为社会各界所青睐的高品位、国际 化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北京市标志性的新景观。 1.植被 园内的植被景观以及道路划分分东西两部分,西 面主要体现了现代文化,兼有齐备的应急设施,东面 则是弥漫着一种乡村田园风格的布局,应急用地相对 较少,总体来说植物以乔灌木为主,植物高度大多为 3-4米,种植密度不高,大多地方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给与人开阔的视野方便疏散避免迷路。 2.地面 地面大致分为两种铺砖方式一种是左面第三张图 的单一横向铺砖,这种地面铺砖方式结合四周的草坪 凉亭显得相得益彰,另外一种方式是第四张图的这种条状构图方式,多用于大面积广场上的铺砖,植被较少,兼具划分区域的用途,使得区域不致单调。至于盲道这些设施就比较稀缺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见盲道,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也并不多。 3.水体 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雕塑公园内的水系很 丰富,但是面积却不大,方式主要是和道路一起 呈网状交织于园内,东西两部分各有一个人工湖 作为水系的汇集,西面布置较为整齐,东面较为 随意,看右面第一张图可以发现植被是以湖为中 心向四面发散逐步跌落的。 4.建筑物以及构筑物 雕塑公园中最多的便是构筑物以及小品,各类雕 塑设计从视角、空间、尺度上,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 一体,从而彰显出创作理念的国际性。因此,游览其 间,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 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也正是北京国际雕 塑公园建园理念的体现。小尺度的雕像可以观赏,中 等尺度的雕像可供人休息,合影大尺度的例如右图的 雕塑能营造出一片光环境以及灰空间,为人行道提供 各种奇形怪状的阴影。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14卷2期 2005年4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4,No .2Ap r .,2005收稿日期:2005-01-06; 修订日期:2005-03-01 作者简介:陈志宗(1961-),男,上海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选址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424574(2005)022*******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陈志宗,尤建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针对高低级设施相对独立和相 互从属的层级选址问题进行了建模。依据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两阶段的层级 选址过程:(1)使用位置集合覆盖模型确定能覆盖全部需求点所必需的最少设施数量和位置,作为基 本等级设施的选址;(2)对独立型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最大覆盖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从属型 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极小和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层级选址问题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防灾减灾设施;层级选址;建模;最大覆盖准则;极小和准则 中图分类号:T U98 文献标识码:A A m odeli n g approach to h i erarch i ca l loca ti on proble m of urban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and m iti ga ti on fac iliti es CHE N Zhi 2z ong,Y OU J ian 2xin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I n this paper the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of urban 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is put for ward and classified .This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m is modelled in both types,in which higher 2l ower level fa 2cilitie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mutual subordinate res pectively .According t o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dis 2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l ocati on p r oble m ,a t w o 2stages p r ocess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is p resented as foll o ws:(1)l ocati on set covering model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necessary m ini m u m numbers of facilities and its l ocati ons,that can cover all de manded points and be taken as the basic 2level facilities;(2)f or the independent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f or the subordinate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 .The app licati on of the model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is als o discussed .Key words: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hierarchical l ocati on;modeling;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2 on;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站、医疗急救中心、卫生防疫站、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仓库、医院等)合理的布局和设点在城市防灾减灾综合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各类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重要的一环。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宜采用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1~3]。设施选址是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的综述和有代表性的选址模型见文 献[4,5]。选址模型从优化准则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极小和(m ini m um sum )准则和最大覆盖(maxi m al cover 2

城市防灾项目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城市防灾学思考题

城市防灾学思考题

城市防灾学思考题 1.汶川地震的原因,危害,教训? 答:原因: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危害:一是人员伤亡惨重。截至七月十九日,四川省遇难人数达到六万九千一百九十七人,失踪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二人,受伤三十七万四千一百七十六人。二是房屋大面积坍塌。倒塌房屋

778.91万间,损坏房屋2459万间。北川县城、汶川映秀等一些城镇几乎夷为平地。三是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地区周围的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四是次生灾害多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频发,阻塞江河形成较大堰塞胡35处,2473座水库一度出现不同程度险情。五是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644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度停产,其中四川5610个。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部分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毁,因灾损失畜禽达4462万头(只)。 教训:最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全人类都要根本转变地震预报战略观念”,就是“地震可报,人人有责”,就是群众必须有防灾意识、防灾知识、防灾技能,明白对地震之类强烈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自己应该参与、能够参与、必须参与!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群测群防”。其实应该反思的不只是中国地震局,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从领导到群众都要参与这一反思工作。反思的主题应该是:地震是不能报还是不去报?!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这一领域是大有希望的。地震预报问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21~127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收稿日期:2009-11-12 修回日期:2009-12-24 基金项目:宝鸡/西部生态谷0研发(K332020904)。 作者简介:曲良艳,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E -m ail:89333559@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181002.html, * 通讯作者:弓 弼,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教学与研究。E -mail:gongbi@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181002.html, 曲良艳1,弓 弼2*,金立强1,沈兆旭1,任胜普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及要素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为主,提出城市防洪绿地、防台风绿地、防沙尘暴绿地及防滑坡绿地的规划建设要点。不同区域范围的城市根据其防灾重点,在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加以整合优化,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的防灾绿地体系。 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防灾绿地 中图分类号:S7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10)05-0121-07 T ypes of U rban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and Est ablishment of Corresponding Disast er -proof Green Lands System QU Liang -yan 1,GONG Bi 2*,JIN L-i qiang 1,SHEN Zhao -xu 1,REN Sheng -pu 2 (1.College of H or ticulture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2.College of F or estry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 Abstract:Being urban open space,urban green land system play s an im por tant r ole in resistance and r educ -tion o f natur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It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 -tem of a city.M ain types of natur al disasters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 ban ar -eas in China w ere analy zed.T 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o r prev enting and avoiding natur al disasters w ere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spatial types,scal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functio nal requirements and element of design.T he key points fo r the co nstr uctio n and desig n of the gr eenbelt in flood control,an -t-i ty phoon,ant-i dust and ant-i landslide in urban area w ere put forw ard.It w as pointed o ut that C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 ith the lo cal key issures o f disaster pr eventio n to select o bjective methods in green spa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nd to m ake integ ratio n and optimization,to built g reen spaces suitable w ith local situations. Key words:city;natural disaster;disaster -pr oof g reen land 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空间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防灾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 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1] 。绿地在城市中的分 布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等不同,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如:城市边缘防护林带能够有效减缓风灾;各类隔离绿化带及道路绿化带可减缓城市火灾蔓延;滨水绿地及湿地公园可有效减少城市水灾;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及街头小型

防灾规划

第一节 1、灾害的属性分类法(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方法)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分类的? ①内乱②干旱和饥荒③地球物理灾害④水文气象灾害⑤5、火灾和传染病 2、什么叫做自然性灾害? 由于自然物质内部的自然运动引起的灾害 3、什么叫做条件性灾害? 必备一定条件引起的灾害。如火灾,即拥有火源、可燃物及助燃气体才会发生的灾害。 4、什么叫做行为性灾害? 人的有意无意引发的灾害 5、人为灾害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分类的? 人为灾害按产生原因可分为,失误、不解、故意和战争。按灾害性质分类,可分为,污染、爆炸、火灾和战争。 6、学习“城市防灾学”的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除内乱、干旱和饥荒之外的各种灾害,占灾害总数的70.8%,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3.15%。这些灾害是可控的,学习城市防灾学,掌握城市防灾减灾的方法,使人类少受70%的灾害影响,使占受灾总人数4\1的人免于死亡灾害。 7、滑坡是如何分类的? ①按滑坡物质分为土体滑坡和岩体滑坡 ②按滑坡物体积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和特大型滑坡 ③按滑移物厚度分为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和极深层滑坡 8、什么叫做“重大火灾”? 死亡达3人,重伤10人,受灾30户,经济损失30万元的称为重大火灾 9、什么叫做“特大火灾”? 死亡达10人,重伤50人,受灾50户,经济损失100万元的称为特大火灾 10、我国的“减灾原则”是什么? 防火原则: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抗震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减灾原则:防抗救减 11、城市防灾减灾的对象和对策是什么? 城市防灾减灾的对象是:地球物理灾害,水文气象灾害和火灾。 城市防灾减灾的对策是:减少失误,控制条件,研究规律,采取措施。 12、试举例说明人类在灾害面前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灾害具有可控性和可防性。

城市防灾学教学大纲(简化)

《城市防灾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开课单位:建规学院 课程类别:适应专业:城市规划 总学时数:24学分: 1.5 选用教材:城市防灾学 出版单位及时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一、教学目的、任务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防灾规划的知识,了解各类防灾工程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成绩考核方法 成绩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试为闭卷形式,占70%。 三、讲授大纲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灾害、城市灾害的概念、类型与特点,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城市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 难点是国外城市防灾减灾概况。 本章的教学内容: (一)灾害及城市灾害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二)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第二章城市防灾学科建设(4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学的概念、背景及研究基础,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原理与重点方向。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城市减灾与城市防灾、城市防灾学概念。 难点是城市防灾学的基本原理。 本章的教学内容: (一)城市防灾学的概念、背景及研究基础 (二)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原理与重点方向 第三章城市综合防灾系统(4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及城市综合防灾的对策。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城市综合防灾的对策。 难点是城市综合防灾的措施。 本章的教学内容: (一)城市防灾体系 (二)城市综合防灾 第四章城市防灾(6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城市消防与防洪规划。 难点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人防规划。 本章的教学内容: (一)防灾规划的作用与地位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作者:————————————————————————————————日期: 2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 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 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 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 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 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 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 过1000万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 性强。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 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

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城市防灾学。。

城市防灾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三大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利比希法则: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及整个健康状况都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必需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法则: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4、○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生活提供的生态位。它是城市给人们提供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3生产生态位:指与人类生产有关的生态位,如资源条件。 ○4生活生态位: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生态位,例如资源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等。

5、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6、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即物质循环。 7、生态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被另一种生态类型替代的顺序过程。 8、生态学原理 城市生态学原理 9、○1一次能源:又称原生能源,指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矿物燃料、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日常生活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属此类。○2二次能源:又称次生能源,是指原生能源经过加工转化的能量形式,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 10、○1设计烈度:指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和经济需要加以调整的基本烈度。一般建筑物可采用基本烈度为设计烈度。如遇场地条件不良或建筑物重要性,可以将场地基本烈度适当地提高作为设计烈度。 ○2基本烈度: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3甲类抗震建筑:特殊要求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 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 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城市防灾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三大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利比希法则: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及整个健康状况都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必需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法则: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4、○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生活提供的生态位。它是城市给人们提供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3生产生态位:指与人类生产有关的生态位,如资源条件。 ○4生活生态位: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生态位,例如资源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等。 5、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6、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即物质循环。 7、生态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被另一种生态类型替代的顺序过程。 8、生态学原理 城市生态学原理 9、○1一次能源:又称原生能源,指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矿物燃料、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日常生活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属此类。○2二次能源:又称次生能源,是指原生能源经过加工转化的能量形式,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 10、○1设计烈度:指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和经济需要加以调整的基本烈度。一般建筑物可采用基本烈度为设计烈度。如遇场地条件不良或建筑物重要性,可以将场地基本烈度适当地提高作为设计烈度。 ○2基本烈度: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3甲类抗震建筑:特殊要求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抗震建筑: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的建筑; 丙类抗震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丁类抗震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 11、○1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物质的火灾。 ○2火风压:矿井中发生火灾时,烟流主要沿着原来的风流方向移动,火灾波及的范围内空气温度升高,形成与自然风压相同的火风压。 12、引下线: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13、○1Q类场所: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共分为三级:Q—1级场所,在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场所;Q—2级场所,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仅在不正常情况下才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场所;Q—3级场所,在不正常情况下整个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较小,爆炸后果较轻的场所。 ○2G类场所: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共分为两级:G—1级场所,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镁粉、铝粉、煤粉等与空气的混合物)的场所;G—2级场所,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仅在不正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灾 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灾减 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提 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地 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说, 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里的中 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名半年以上 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 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性强。一旦有灾害 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的

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据统计,在我国台风引发的风灾、风暴潮灾、洪灾以及衍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260亿元,死亡453人。台风侵袭不仅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造成严重伤害,且对沿海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阻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天气系统。厦门位于面对福建沿海,频繁地遭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如2010年10月23日,受第13号强台风“鲇鱼”的影响,福建厦门地区普降暴雨。左下图为高崎边防派出所紧急转移海上船员至安全地带,并将部分外地船员转移至临时安置点。人民生活屡受台风干扰。 一方面是加强台风预警。 另一方面是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上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 一.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 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2城市道路空间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城市日常交通的需要,它还是城市防灾的必要空间。道路在城市防灾方面具有下列功能: 2.1 避难通道。 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映,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兼作避难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的障碍,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此区域内的安全避难场所。因此,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畅通。 2.2 遮断火灾蔓延。 有一定宽度的道路空间及其沿线绿化能够形成空气隔离带,对火灾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遮断功能,从而起到减弱火势,控制火势蔓延的作用。 2.3 救援、输送、消防的通道。 灾害发生后,一些重要的道路空间要担负运送物资、器具、人员的功能。发生火灾时还应担负消防活动,满足消防要求。因此从城市防灾的角度来讲,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道路应给予足够的保护并满足相应的设防标准,否则将难以承担非常时期的救援工作。 3增强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是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系统工程。它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路等组成,还包括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放射性或有毒的工程设施等。平时,它必须满足城市气、热、水、电、信息、交通的充足供给;灾时,它应成为保障城市防灾减灾及恢复的备用系统。 4厦门的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条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受限于城市的地质条件。在活断层较为丰富的区域,土地利用会受到断层活跃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地震频发的城市,其空间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物所带来的次生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