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第三章中焦病第一节概述
贲门——阑门(胃、小肠)属中焦,为阳明胃(贲门——幽门,胃)与太阴脾(幽门——阑门,小肠)所主,主腐熟运化而升清降浊。其中,阳明胃主腐熟通降,太阴脾主运化升清。《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如沤。”《温病条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故治中焦宜运,运则腐熟变化,阳明浊阴宜降,太阴清阳宜升,中焦枢机运转则升降行而出入安。脾胃同居中焦,有表里中见之联系,体用不同而阴阳相济。若脾阳不升而胃下垂或胃粘膜脱垂,症见痞满、纳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九升一降。若胃浊不降而脾失健运者,症见腹满时实痛,宜桂技汤加大黄寓补于通。阳明胃病,若伴咽中梗塞或咽痛阵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肿灼痛或刷牙作呕或胸闷气窒或胸中烦热、反复颠倒或饮食易
呛,望诊可见咽喉红肿充血或伴滤泡增生或扁桃红肿,皆属上焦不行而胃脘不通,开宣上焦有提壶揭盖之妙而胃气自降,乃下病上取,轻可去实之法,患者每觉胸喉清爽而诸症顿除,方用宣清降浊汤(验方)或开宣通痹汤(验方)随热中、寒中选用。太阴脾病,泄泻而伴见恶寒发热,清涕咳暾者,宜逆流挽舟,方荆防败毒散。久泻之人,清阳不升者,均宜开宣肺气以助脾阳升散,方升阳止泻汤(验方,见脾病节)。若下焦不通而中焦不运者,症见痞满、纳呆、腹胀便秘或下利后重,胃阳不磨者宜枳实导滞丸,脾阳不运者宜大黄附子汤,腑气一通则诸症倶减。亦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饮邪上干者,饮干于胃,呕吐清水,或胃中有振水声,宜小半夏加茯苓汤;若饮干于脾而肠中水鸣,便溏下利者,宜春泽汤。
第二节消化吸收不良
一、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与饮食所伤是消化吸收不良的基本病机。
(一)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有脾虚、胃虚不同。1.胃虚:见于慢性胃炎、胃癌等病。以胃酸分泌不足、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动力下降为基本病理改变。临床以胃脘痞满、胃中水鸣、嗳腐食臭、泻下臭如败卵为特点。2.脾虚:见于多种肠道疾患和胰腺疾病。以消化酶分泌不足、小肠动力紊乱为基本病理改变。临床以大腹胀满、肠鸣矢气、便溏泄泻为特点。此
外,肝胆疾病(胆汁分泌排泄障碍)亦可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木不疏土)。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腐熟运化而有停饮、停食不同,停食又有停米面食、停油腻食、停肉蛋食之别。日久则因生化乏源而呈气血阴阳诸虚不足的临床表现(长期吸收不良造成三大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二)饮食所伤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伤酒不同。1.伤饮:伤饮有伤寒饮、热饮之别。伤寒饮者多寒化,用药宜温化;伤热饮者易热化,用药宜佐苦寒。伤饮多因天暑人渴过饮所致,故以伤寒饮者为多。2.伤食:伤食有伤冷食(包括生硬食品)、热食(包括辛辣燥烈、煎炸及腐败食品)之别。伤冷食者易寒化,伤热者易热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伤食以伤热食为多,但暑天伤冷食者亦复不少。伤食又有伤肉食、面食、油食及伤腐败秽毒食之别。(1)伤米面食:摄入过多米、面、白莱等碳水化合物在肠内酵解所致,即现代医学所谓发酵性消化不良。脾气虚弱,肠内菌群失调以致酵母菌、产气杆菌等发酵性细菌异常繁殖亦可致发酵性消化不良,后者属脾虚停米面食。(2)伤肉蛋食:摄人过多或质量差的蛋白质致消化不良,即现代医学所谓腐败性消化不良。胃气虚弱,胃酸缺乏亦可致腐败性消化不良,后者属胃虚停肉蛋食。(3)伤油腻食:摄人过多脂肪性食物致脂肪消化不良。脾气虚弱或木不疏土,由肝胆胰疾病致胆汁、胰液分泌或人肠不足,脂肮不能乳化或分解亦可致脂肮性消化不良,后者属
停油腻食。(4)伤腐败秽毒食:摄入腐败、污染或毒食致食物中毒,以吐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神昏谵语,斑疹动血等症,病多凶险。3.伤酒:酒属饮,易生湿;其味大辛大热,又易生热,故酒伤多助生湿热。
二、辨证论治脾胃虚弱、水谷不运,或饮食所伤、中焦积滞,每多阻遏三焦气机,气化不行而升降失司。本病病位在中焦,亦可旁及上、下二焦。上焦呕吐,中焦痞满(部分患者亦可下利),下焦便秘或下利、小便不利,总以呕、痞、利(滞下或便秘)定上、中、下三焦不同。停饮停食者,宜健运脾胃;伤饮伤食者,宜消导积滞。伤饮者宜发汗利小便、甚者逐水;伤食者上则吐之、中则消化、下则攻导。《脾胃论》云:“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伤饮者无形之气也,轻则当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重而蓄积为满者,芫花、大戟、甘遂、牵牛子之属利下之,此其治也。伤食者有形之物也,为痢为呕吐,为痞满或下利肠澼,轻者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阴阳应象论》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主之’,然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肠胃。”
(一)上焦1.伤饮、停饮胃主气属卫,饮食所伤,易挟外感,外邪入中,又多致积滞,凡头痛、发热、身疼痛而呕吐清水者多饮伤胃,宜小半夏加茯苓汤。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为
水逆,宜五苓散。五苓散,症见脉浮、发热、身痛,饮邪有外透之机,故宜桂枝发汗,小半夏汤用生姜,亦有微汗之意,所谓饮在上者,宜汗之。2.伤食、停食小儿食积,每挟外邪,方保和丸合香苏散。神曲一味,消食而有表散之力,于此证最宜,淡豆豉或豆卷也可随证选人。食积烦乱者,宜栀子豉汤。若食停膈上,欲吐不吐者,宜吐之,药如:栀子24g、淡豆豉24g,煎汤热服,或用盐汤探吐方、瓜蒂散。
(二)中焦1.伤饮、停饮饮停于胃,脘鸣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大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丸)下之;痞者,宜生姜泻心汤。饮停于肠则肠鸣腹泻,宜春泽汤。饮在中者,宜利小便,导湿下行。1.伤食、停食(1)痞满伤食者宜消食,方如保和丸,痞者合《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30g、白术15g)。脾虚食停(停食)者宜枳术丸(枳实30g、白术60g、荷叶烧饭为丸)升降并调而攻补兼施,此方与枳术汤有一攻一补之异,不可混淆。曲麦枳术丸,消食;陈半枳术丸,化痰;香砂枳术丸,行气。痞甚者,宜《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枳实、白术、厚朴、干姜、半夏、黄连、人参、云苓、麦芽、炙甘草)。肉伤、油伤重用楂;饭伤、面伤重用二芽,宜生用,入丸散尤佳;酒伤或挟湿或挟外邪重用神曲。可加烧饭、烧面之属同煎,使同气相求,消食而不伤正。伤硬食者,宜重用鸡内金。停食者待积滞一消,则宜长期服用健脾养胃之剂,方如《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