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局2011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定稿)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气象局2011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调整为手段,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化的江苏天气预报业务技术和支撑手段,努力实现业务布局科学化、业务流程合理化、业务产品精细化和业务分工的专业化,加强预报和科研团队建设,为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重点任务
2011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重点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提高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基于江苏地区高密度、专业化的新型探测资料,继续完善中尺度天气分析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重点研究短时临近预报和中尺度分析产品的业务应用技术,特别是着力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及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基于SWAN系统改进完善市级强对流短临预报业务系统。
(2)发展完善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结合国家气象中心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系统(MEOFIS)改进江苏精细化要素预报技术方法,完成省级天气预报产品库(LWFD)本地化试用,实现与国家级天气预报产品库(NWFD)的联接。继续完善江苏省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系统,开展大城市精细化要素预报和灾害性、高影响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探索精细化预报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改进。研究省、市相衔接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
(3)积极探索省市县三级集约化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预报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做好试验质量评估和技术保障,积极探索省市县三级集约化业务体系建设。一是调整流程,调整预报会商与产品制作流程,加强指导产品的上下反馈和预报意见的定时和在线会商交流,强化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提高预报准确率;二是明确分工和布局,明确省、市、县预报业务分
工和布局,发挥各级优势,形成高效集约的三级天气预报业务体系;三是合理设岗,根据对省、市、县三级业务分工和布局,结合专业化预报业务建设,合理设置岗位,最大限度避免层级之间的重复劳动。
三、建设内容
1.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
1.1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强对流天气物理量指标阈值、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开展定量降水等技术的本地化研究,建立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交互订正和发布系统,改进和发展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提高江苏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1.2主要任务
1.2.1技术支撑
(1)建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动力、热力物理量指标和阈值,优化和改进以WRF为基础的强对流潜势客观预报产品。利用常规探空、地面资料研究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大气的各种动力、热力物理量指标、阈值,优化和改进以WRF为基础的强对流潜势客观预报产品。(冰雹、龙卷—省台牵头,盐城、徐州参加;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省台牵头,南京、连云港、常州、南通)
(2)建立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通过对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背景分型,结合研发的的相关动力和热力物理量指标,应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凝练出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省台牵头,南通、淮安、扬州、泰州、南京、苏州、无锡参加)
(3)开展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QPE/QPF)的本地化技术研究。研究适合我省天气气候特点的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与SWAN原有的估测降水产品进行比较,并对其改进。 (科研所牵头、省台、镇江、淮安、宿迁参加)
(4)短时预报产品交互订正和发布系统的研制。在2010年试点工作基础上,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系统开放实验室合作,完善市级SWAN系统,实现省级和地级、地级和县级“交互订正、在线会商、迅速发布”的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业务(苏州牵头,科研所、省台、南京市局参加)
(5)完善省级短临预报产品以及市县级订正产品客观检验平台。在2010
年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客观检验指标和检验平台,开展冰雹、龙卷和雷电客观检验方法研究,实现对全省短临预报产品的准实时检验。(省台牵头,南通、镇江参加)
1.2.2业务及流程调整
进一步理顺各级气象台(站)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和预警业务流程,实现省级、市级和县级气象台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的交互式订正。在全省市级推广使用SWAN系统。加强省级和市级短临预报指导产品的检验。在苏州、南京开展试点城市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分片(区)预警业务试点。通过流程调整和技术推广,提高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
(1)省级:3月20日-10月5日,每天定时发布2次(09、21时)发布0-12小时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3次(06、12、18时)发布0-6小时定量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7次(05、08、11、14、17、20、23时)发布0-3小时定量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不定时发布0-2、0-1小时强对流预报预警产品;其余时段,每天4次(08、11、14、17时)发布0-3小时定量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不定时发布0-2、0-1小时强对流预报预警产品。通过交互式制作订正系统(研发完成前,延用2010年的业务系统,下同)下发指导产品;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上传至国家气象中心。对全省各类短临预报产品进行客观检验评估。
SWAN推广应用任务:应用和本地化SWAN产品、指导市局安装和使用SWAN 客户端、保障SWAN服务器端正常运行。
(2)市级:利用MICAPS3强天气分析平台和交互式订正系统,根据本地雷达、自动站等本地实测资料,在省级对应发布时间10分钟内,完成对省级短临预报指导产品的交互式订正;制作本地区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开展对县级的业务指导;发布本地区预警信号,并上传。
苏州、南京开展强对流天气分片(区)预警业务试点。
SWAN推广应用任务:安装SWAN客户端、应用SWAN产品的、反馈本地需求。
(3)县级:重点开展本县的各类服务。根据本地的各种观测资料,结合当地天气形势,气候特点、地理特征,对市级下发的预报预警产品进行
交互式订正,发布本县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并上传。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各类服务,并及时上报灾情与服务情况。
1.3 实施进度
2011.3
(1)组建技术团队(3月5日前上报参与工作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下同),启动各项技术支撑研究。
(2)在市局安装SWAN客户端,对SWAN产品使用初步培训。
(3)建设省、市、县三级短临预报交互订正系统,边开发边应用,在南京、苏州开展省级、市级短时临近预报指导产品的交互式订正业务试点。
2011.4:
(1)完善省、市、县三级短临预报交互订正系统,在全省推广。
(2)完成强对流天气个例的收集、计算和统计相关动力、热力物理量。
2010.5:
(1)开展定量估测降水业务试验。
(2)完成省级短临预报产品以及市县级订正产品客观检验平台。
2011.6
(1)完成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分型。
(2)本省定量降水产品与SWAN的QPE、QPF进行对比、改进。
2011.7
分析物理量统计结果,建立指标阈值。
2011.10
(1)应用物理量指标优化、改进以WRF为基础的强对流潜势预报。
(2)凝练出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
2011.11-12
对强对流天气预报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改进和经验交流。
2. 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
2.1 建设目标
开展基于雷达、卫星、WRF-RUC和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的分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