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指数化: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指数化: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

Active indexing: a brand-new method of investment

陈春锋陈伟忠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积极指数化”这种全新的投资模式进行了阐述,首先回顾了“积极”的主动管理型投资与“消极”的指数化投资两种模式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然后提出了“积

极指数化”这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并阐述了其内涵,进而对国外积极指数化的投资实践进行了

简要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主动管理型投资;指数化投资;积极指数化投资

作者简介:陈春锋,1976—,男,福建莆田人,同济大学现代金融研究所投融资管理2002级博士生。陈伟忠,1957—,男,江苏无锡人,博士,同济大学现代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法合作上海国际MBA项目主任,从事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以及技术经济学的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 brand-new method of investment, called “a ctive index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urpose. The academic controversies on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both active

investment and passive investment are reviewed firstly, then the concept of active indexing

investment is put forward and its connotation is explained. The overseas practices are also analyzed

and briefly sum up i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Key words:active investment;passive investment;active indexing investment

1

“积极”与“消极”的理论之争

1976年美国前卫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 Fund Co.)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指数基金—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Vanguard 500指数基金,从此指数化投资开始正式登上金融舞台。所谓的指数化投资指的是以复制和追踪某一市场指数为目标,通过充分分散化和被动式管理来最小化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平均收益的一种投资模式,因此又称“消极”或“被动”投资(passive investment)。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主动管理型投资,其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来选股和择时以取得市场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模式,所以又称“积极”或“主动”投资(active investment),这种投资模式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并一直为人们所熟悉和应用。然而Vanguard 500指数基金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局面,两种投资模式被放到了同一个平面上,人们不由得要问问哪种投资模式更好,争论于是由之而起。

支持指数化投资的理论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分析来发现价格被误定的有价证券,因此也就不能持续地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这些理论包括Fama(1965, 1970)、Roberts(1967)等人的“有效市场理论”(EMH),该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甚至内部信息,从长期看,证券的价格与价值相符,证券市场具有高度的效率,人们无法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分析来发现价格被误定的有价证券,因此也就不能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既然如此,最优的投资策略就是持有市场指数组合,即进行指数化投资,减少交易与管理成本,并长期一致地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Sharpe(1964)、Litner (1965)和Mossin(1966)等人在Markowitz(1952)均值/方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该模型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最优的资产组合其实就是市场资产组合(所有风险资产以其市值加权)和无风险资产的组合。因为市场资产组合完全分散了非系统性风险,其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这个结论实际上为指数化投资提供了一个最直观的理论解释。此外,Grossman和Stiglitz(1993)提出的“信息成本悖论”认为,在把研究成本纳入考虑范畴之后,竞争的加剧会促使掌握信息与不掌握信息的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趋于平均化。若现实果真如此,主动管理型投资者所做的研究分析就会快速演变成为一个自我击败(self fulfill)的过程。由此看来,指数化投资就成为了一种最优的投资选择。William Sharpe (1992)提出的“负和博弈论”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证券交易行为是一种“负和游戏”,再加上管理费用,主动管理型投资者整体的收益将低于市场平均收益,因而也将低于指数化投资者的平均收益。因此,从整体上看,指数化投资显然优于主动管理型投资。

然而这些理论,主动管理型投资者并不认同。他们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以上有关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假设过于脱离现实。无论是哪个理论,其都要建立起一系列严格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与实际相去甚远;二是市场中存在很多不合以上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Anomalies),如Banz(1981)第一个发现了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的“规模效应”(size effects),即小公司股票相当于大公司股票来讲有更好的成长性,因此通过买入小公司股票并卖出大公司股票就会取得一定的超额收益;Rozeff和Kinney(1976)、Gultekin(1983)以及Keim(1983)等人也相继发现了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的“元月效应”(January effect)、“周末效应”(week effect)、“节日效应”(holiday effect)以及“开盘、收盘效应”(open-close effect)等,此外还有“遗漏效应”(neglected effect)、“纳税效应”(tax-loss selling effect)等,这些都和“规模效应”一样说明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混沌的、股价也并非完全遵循随机游走过程,股票收益一定情况下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不能成立,相反,基于以上效应的股票交易策略以及积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