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流行病学基础

常见流行病学基础
常见流行病学基础

常见流行病学基础---破伤风

一.病因

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在缺氧环境中,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发育为增殖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引致病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菌体及其外毒素,在局部并不引起明显的病理改变,伤口甚至无明显急性炎症或可能愈合。但痉挛毒素吸收至脊髓、脑干等处,与联络神经细胞的突触相结合

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

二、类型

1、常见类型

1)“A33”,“新生儿破伤风” ;2)“A33。X01”,“新生儿破伤风” ;3)“A34”,“产科破伤风”;4)“A34。X51”,“产后(产褥期)(分娩)破伤风” ;5)“A34。X52”,“破伤风伴有流产或异位妊娠”;6)“A35”,“其他破伤风”;7)“A35。X01”,“破伤风在其他方面未特

指” ;8)“A35。X51”,“强直性破伤风”

2.临床上尚有较少见的类型

(1)局部型(Local form)

此型破伤风的首发症状是创伤邻近肌肉的局部痉挛,由此持续性或间歇性痉挛扩散至邻近肌肉,严重可发展至四肢、头部与躯干。

(2)头部破伤风(Cephalic tetanus)

发病于头、颈或面部的创伤之后。常有伤侧面肌瘫痪,并伴有对侧的面肌痉挛,容易合并牙关紧闭与咽部痉挛。当创伤累及眼眶时,可见一侧或两侧上睑下垂、眼外肌瘫痪等。头部破伤风可保持局限性或变为全身性,死亡率较高。

(3)内脏型破伤风(Splanchnic tetanus)

此型系指由于腹部创伤后引起,早期即可累及延髓支配的各肌与呼吸肌,同时伴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淋漓、高热等。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呼吸中二氧化碳排出量与尿中儿茶酚胺排泄均增多。

(4)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伤感染(如皮肤黏膜损伤、脐带创口感染等),于出生后7天左右发病。但一般较少出现自发性牙关紧闭,仅在检查时手压下颌时反射性出现。

三.临床表现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四肢肌收缩时,因屈肌经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在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病人面色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非常痛苦。发作的间歇期间,疼痛稍减,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强烈的肌痉挛,有时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

膀胱手括约肌痉挛又可引起尿潴留。持续性呼吸肌群和膈肌痉挛,可以造成呼吸停止,以致病人死亡。疾病期间,病人神志始终清楚,一般无高热。高热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肺炎的发生。

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二周后,随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但在痊愈后的一个较长时间内,某些肌群有时仍有紧张和反射亢进的现象。

少数病人表现为局部破伤风。仅有受伤部肌肉的持续怀强直,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逐渐消退。但有时也可发展为全身性破伤风。局部破伤

风的预后较佳。

四、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窒息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下列并发症:1、呼吸系统并发症

主要为呼吸困难,窒息是主要死因。在此基础上可出现咳痰困难,呼吸道不畅,易继发肺不张和肺炎。

2、水电解质失衡呼吸道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

肌肉痉挛,缺氧和禁食后体内代谢不全,使酸性代谢产物淤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进食困难和补充不足,常有低血钾,由此引起腹胀。且多汗也可加重离子失衡。

3、.缺氧、中毒,

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脏停跳。

五.防治

1)预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开展广泛的预防宣传工作,使群众对该病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普及新法接生,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伤后尽早去医院进行清创,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国际单位,进行预防。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平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人体产生抗体,预防注射3次,有效期可10年。

2)急救

1、病人住的室内要安静,温暖,避声、光、风等响动。专人看护,防跌碰伤。

2、深创口周围先用1~2万单位破伤风抗毒素(理想的是肌肉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500单位)封闭注射后,再将伤口内的泥土异物、坏死组织、碎骨彻底清理,不缝合,敞开创口。并用3%双氧水或1:1000高锰酸力争上游溶液反复冲洗。

3、立即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3万国际单位,新生儿注射500国际单位(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越早注射越能中和游率的破伤风杆菌的外毒素。

4、速转送医院或呼救医护人员前来对症治疗。

5、最可靠的预防破伤风发病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小儿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注射,可保证5~10年不得此玻。

3)治疗.

患者须隔离护理,尽可能减少外界刺激,保持其安静

1、抗毒素的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TAT)能中和处于被吸收过程中的毒素,为保证疗效,治疗时必须给予大剂量的抗毒素。入院当日静脉滴注5万U破伤风抗毒素,此后每日静脉滴注1万U,总量可用到20万U。

2、抗痉挛治疗

严重破伤风的有效治疗是消除肌肉痉挛。可应用氯化筒箭毒碱(Tubocurarine chloride)15mg,每日总量可达150~650mg,同时辅予正压人工呼吸。亦可用氯丙嗪50~100mg,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安定(咪唑安定)10mg~15mg,静脉滴注,视病情可多次应用。

3、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青霉素1000~4000万U/d,分次静脉滴注。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分泌物多且排出困难者、痉挛时间长或已发生窒息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注意吸痰。

5、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对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必须注意。尤其当牙关紧闭和咽部痉挛常使进食发生困难时,需要用流质饮食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

6、一般处理

伤口处理用3%过氯化氢溶液冲洗伤口,保持引流通畅。已愈合的伤口,如有异物或炎性肿块者应切开处理。

4)宜与忌

1.避风保暖,卧床休息,并服半流质饮食,吞咽困难者应禁食。

2.病人宜住单人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电等刺激。病人创面用过的敷料必然别行堆放,及时焚烧,换下的衣物应严格消毒。

3.如果发生了破伤风,你应该立刻接受治疗。治疗破伤风的方式是注射抗生素及抗毒素剂。医生可能会给你使用肌肉松驰药物,并用人工呼吸器来辅助你呼吸。

4.抽搐躁动的病人,床边应投护架,以防坠跌。尿闭者可在膀胱区热敷,以促进排尿。

5.应该保证每个人每隔十年接受一次破伤风疫苗后援注射。

五、诊断要点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六.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

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3.其他。

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七.总结

以上是对破伤风的基本介绍,破伤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易遇到的病症,若处理不当,轻者切除,重者威胁生命。在我们日常行为活动中难免会磕碰划伤,伤口若小,则需作简单消毒,上药,包扎。伤口若深,则需到正规医院作深层处理。保证通过学习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让我们明白,对于伤口不能因为麻烦而草草了事,否侧,一旦感染,衍发为破伤风就麻烦了。

但是,破防风并不可怕,重点就是你要对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提高自身免疫和自我意识,平时多注意防范,破伤风就离我们很远。文章中或有纰漏,敬请见谅和指教。

医学论文中流行病学论文的分类

医学论文中流行病学论文的分类 摘要:流行病学论文作为预防医学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供预防疾病与保健对策及具体措施的科学。它不仅对传染病的预防发挥巨大作用,而且还对病因不明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具有独特作用。它作为应用科学已广泛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疾病拉制与康复保健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流行病学论文医学论文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类论文 该类医学论文是从人群观察人手,通过系统周密地流行病学调查,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约分析,找出某一疾病的流行规律,探讨其病因,提出预防和控制的对策及其具体措施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这是流行病学论文的常见类型。 1.写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是流行病学论文的常用形式,其特征是现场调查和科学分析;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有分析的材料(方法),在报击中所提供的“材料与方法”足反映论文科学依据的制高点,此为写作的基本特点。否则会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使论文的质量降低或被否定。因此,该类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报击中对确定的目标(调查对象的选择、特征及标准);调查计划(调查对象的确认方法,调查步骤及所用材料的种类、标准、要求规格等);调查设计(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还是回顾或前瞻性调查,调查项目是宿主因素、还是环境变量或病因判断、指标的标准等);样本大小的确定;一般构思(包括调查人员的培训、执行的标准、统计学处理、补救的措施等)等内容务求得到充分丽准确的表达。 2.写作的基本结构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般由前言、主体、结论或讨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二、流行病学实验类论文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按随机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实验组,人为的给予某种因素、措施或新药;另一组为对照组,不给该因素、措施或仅给安慰剂。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因此,该类研究具有假设正确而结论可靠的特点。根据研究目的或意图不同可分为:①预防性实验:适用于评价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以及有关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依据是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②临床实验:用于观察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评价的指标为治愈率、病死率或复发串等。③干预实验:研究病因不明疾病或非传染病的病因,探索发病机制等。撰写该类论文的方法类同于调查报告,但在内容的表述上要侧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现场的确定 实验现场是否符合要求,例如人口稳定并有足够的数量,实验人口统计与总体样本的一致性,具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等。 2.样本大小的确定 取决于促息串、措施有效率,实验的精确度、把握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程度、分组情况、均衡性的体现等。

(4797本)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4797动检本科)动物流行病 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即意为“研究发生在人群中的事件的学问(OLOGY)”,可见就医学范畴而言,它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 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观察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详细记载疾病或健康状况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另外,通过描述性研究,将病例分布与某些因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根据其特点与差异,有可能对疾病病因提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的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病例报告 2.现况研究,又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等,现况调查又有普查、抽查和筛查几种形式; 2.纵向研究; 3.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或叫分析流行病学。属于这类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两种: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性,定量地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的各项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不仅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方法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对流行病学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流行病学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因素 三、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用于防制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人间)的分布特征。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第一节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一、死亡频率的测量 (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上式中比例基数为千分率,有时用万分率(10000/万)或十万分率(100000/10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①当地该年7月1日的调查人口数代替;或②当地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 (二)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三)调整死亡率(adjusted death rate) (四)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五)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六)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 (七)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 (八)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以百分率表

流行病与统计学论文

流行病与统计学 文思杰(07011305) (数学系统计学专业 南京 211189) 摘 要: 流行病与统计学,可以概括为:以群体生态思维的方式,主要运用统计定量工具,从比较卫生(健康)事件在不同群体中差异入手,探索公共卫生可干预性因素,达到为公共卫生决策服务的目的。它是集 “思维”、 “工具”、和 “服务” 三位一体的方法学,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关键词: 群体;决策;思维;工具;服务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Author (Statistics i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 Nan Jing 211189) Abstract: We can say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mainly uses statistical ways,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nd search for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of public health in order to serve the Public Health ’s order. It ’s a kind of science and art that combines thought, tools and service. key words: Group; decision; thought; tools; service 流行病与统计学的定义是:用收集、整理、和分析观察数据资料的方法, 从群体和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有关健康问题, 为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其现实意义巨大。 1 流行病与统计学发展选提 1662年英国学者John Graunt (1620-1674)发表了著名的文章 “基于死亡资料的观察”(Natur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这是第一次用数据资料来研究生命问题,常被称为生命统计的奠基人,若单从方法学来回顾这段历史,也可以看作是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方法的共同起 文思杰 1993.3.11 女 重庆 数学系统计学专业 219wsj@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253777.html, 点。 他在处理大量数据的分析中, 阐明了四个重要的现象。 1. 他记录下了在个体中好像是偶发事件, 而在群体上却呈现有规律变化的生命现象。 2. 他第一个指出人类在孩子出生时男性多于女性。 3. 他描述了人类幼年时期,有着相对较高的死亡率。 4. 他发现当时伦敦城市死亡率高于乡村地区。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名解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5.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7.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8.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9.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10.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1.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12.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 13.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14.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15.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16.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17.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18.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19.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21.累计发病率:如果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22.发病密度: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23.混杂因素:也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流行病开题报告及论文

(一)题目 大学生艾滋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二)立项依据 1.本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一种称为“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开始时,别人感到疲倦,身体不适,间歇性发烧,淋巴腺体肿大,体重下降。随着病毒的恶化发展,导致各种不治之症,如淋巴瘤、鳞状细胞癌等,最终只要死亡。目前,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条件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青少年学生性观念已经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吸毒人群在不断地增加,且静脉吸毒比例逐渐增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预防艾滋病的的教育做保障,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袭,甚至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提出本项目解决的目标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其传播方式明确。人们只要洁身自好、纠正不良行为,完全可以预防。而良好的卫生观念和行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适宜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抓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3.阐述本项目对社会或经济意义 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抵抗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青少年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为了青少年自己的生存和健康,而且是为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青少年有责任成为抵抗艾滋病在二十一世纪猖獗流行的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减缓。艾滋病人群分布差异较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性之间传播速度明显,流行模式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殊人群青少年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活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主力军,所以保护好青少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国内:多内对艾滋病的研究已经很广泛,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分布的人群,有流动人群,社区定居人群,校内学生,校外打工未成年人等。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也需要不同的宣传方式和不同的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学生中针对大学生研究的课题比较多,但是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很多。 国外:国外关于艾滋病的报道较多,研究对象覆盖儿童、青少年、成人、中老年等,另外,还有关于特殊疾病患者或特殊职业人群的艾滋病调查与研究。调查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国外尤其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国家,艾滋病流行很广泛,而且由于缺乏资金与药物,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应用前景: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重要,可以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对艾滋病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此为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三、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

流行病学习题

第一单元流行病学绪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疾病 B. 病人 C. 人群 D. 健康人 E. 亚临床型病人 2. 首先提出“饮水与肝癌关系学说”的学者是 A. John Snow B. 苏德隆 C. 何观清 D. 钱宇平 E. 耿贯一 3. 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流行病学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因为 A. 许多学科都可应用流行病学来发展流行病学分支 B. 流行病学除研究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外,还探讨影响疾病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C.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客观防病需要的变化及方法的进展而演变 D. 流行病学可以研究如何促进健康 E. 许多国家首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不再是传染病了 4. 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 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 无症状的健康人 C. 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 传染病患者 E. 病原携带者 5.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6. 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理论法 D. 方法学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 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 研究疾病的病因 B.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 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E. 以上均对 8. 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 A. 研究各种疾病的学科 B. 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防制的科学 C.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

流行病学论文[精品文档]

流行病学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 ●流行病学的定义、特点、原理、方法; ●传统流行病学在第一次卫生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现代流行病学在当今医学模式转变,我国面对一、二次 卫生革命的双重任务的形势下,对疾病控制具有显著重 要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发展情况相适应,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门学科综合运用观察性研究,(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性研究(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方法,去完成这门学科在疾病控制,健康促进中揭示现象,找出原由,提供干预措施的任务。 这门学科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可以分几方面: 一、疾病预防: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或减 少,直至消除。 二、疾病的监测: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一定时间周 期内,一定人群内(三间分布)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制定的预防对策。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为了彻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发掘病因及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时,真正的病因尚未完全被阐明,而诸多危险因素已被发掘出来,据之以防制疾病,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流行病学工作并不拘泥于非找到病因不可,如找到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控制方法,也能在

很大程度上解决防病的问题。如经多方研究显示,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号召人们不吸烟对减少肺癌的发生就有明显作用。 四、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在人的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 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在传染病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恢复期。这是个体的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的规律,叫人群的疾病自然史。自然史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如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有很大可能通过孕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就可以用注射疫苗来早期预防。 五、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在评价人群有关疾病,健康诸问题时, 个体测量是办法之一,实验室检验也是办法之一,但归根结底要看人群中的效果,看是否降低了人群发病率,是否提高了治愈率和增加了健康率等等。只有人群中的结果才能最终说明人群中的问题,显然,只有流行病学才能承担此任务。 以上列举了五项流行病学的用途,由上述可见流行病学用途之广泛,既涉及疾病又涉及健康;既解决现实问题又深入研究;既考查局部的措施效果,又评价全局的卫生工作,可谓广泛地触及到了公共卫生及保健工作的各个方面。 流行病学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 1.群体性:关心的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不仅仅注重个体的发病情况; 2.研究疾病的三间分布(人群、时间和地区),以疾病的分布为

流行病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C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C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健康人 E.亚临床型病人 3.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A 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 C.提供诊断依据 D.不涉及药物治疗 E.不研究疾病的预后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5.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C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6.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B A.进行统计学检验 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E.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7.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C A.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B.研究非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C.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D.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E.以上都不是 8.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9.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B A.病例对照研究 B.临床试验 C.队列研究 D.回顾性队列研究 E.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10.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主要的实验室 B.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理流行病学研究 C.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D.流行病学研究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E.病例对照研究可提供病因线索 11.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C A.普查 B.抽查 C.队列研究 D.现患调查 E.生态学研究 12.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不包括:D A.临床试验 B.干预试验 C.人群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防治实验研究 B型题: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流行病学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近年来,国外流行病学的研究均有很大进展,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行病学是以________为研究对象,采用_________的研究,则是它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4.流行病学的实验方法和基础医学学科的试验不同,主要是前者的实验是在__________中进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A型题】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健康人 E.亚临床型病人 2.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A.观察法 B.建立数学模型 C.临床试验 D.实验研究 E.以上都不是 3.流行病学属于什么畴 A.预防医学 B.基础医学 C.临床医学 D.生物医学 E.医学统计学 4.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围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6.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三大研究的特点 (一)描述性研究 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 (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属于观察法; ②设立对照组; 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 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 (一)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 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 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供研究生使用) 统招在职其它 学生类别□□□ 学号 姓名 二零一七年七月

前言 流行病学实习(课题讨论)与理论讲授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课讲授内容,而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我校研究生教学实际,我们编写了这本《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本实习讲义在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考虑了与理论课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联系,而且注重了与医学科研实际的结合。它是在精选我室、外校及各种教科书中优秀实习课题的基础上,经对部分内容适当修改,设计了新的课题,重新编排而成。在增加实习内容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机会并争取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讲义编排时对每一作业题均留有充足的回答填写空间。所以,本讲义也是学生的作业本,也便于我们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 我们希望本实习讲义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衷心希望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流行病学教研室 二零一七年一月

目录 实习一流行病学常用指标--------------------------------------------1 实习二疾病的分布-----------------------------------------------------8 实习三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14 实习四筛检方法的评价-----------------------------------------------17 实习五病例对照研究--------------------------------------------------21 实习六流行病学实验设计--------------------------------------------29 实习七临床试验设计--------------------------------------------------36 实习八病因不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43 实习九暴发、流行疫情的调查分析--------------------------------49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3.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cause of disease)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时间发生的概率。 3.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4.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由该病因存在。 5.病因网模型(web of causation)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6.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病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这个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7.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根据两组人群中发病率有明显差别,在某种因素上也有区别,该因素可能是病因的思想,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9.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10.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在一组复杂的现象中,把已知有联系的现象去掉,探寻其它剩余现象的联系。具体方法是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11.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 12.试述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 答: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牵强的例子导致病因和疾病成了一回事,失去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多个病因的组合也不能成为充分病因。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病因。所谓的必要病因一定同相应疾病的分类依据有关,即按某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而正因为有该病因存在才被分类为该疾病。因此,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 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 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 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 (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 (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 (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 (7)实验室证据 (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 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 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 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 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 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 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 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 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 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 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 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 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 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 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 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 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 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 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 6.效应强度大小; 7.效应精确大小; 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 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 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 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 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 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 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 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 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 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 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 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 报道了预后的结局 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 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 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

流行病学练习题2016

1.较公认的流行病学定义是 A.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及制定预防对策的科学。 B.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科学 C.预防医学中的一门方法学 D.研究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预防对策的科学 E.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如何防治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无病的人 E.尚未发病的处于某病潜伏期的人群 3.流行病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中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例分析 D.描述法 E.分析法 4.下列哪种研究方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 A.病例报告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生态学研究 E.纵向研究 5.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6下列那种说法正确,流行病学是: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C只研究疾病的预防 D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E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7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指的群体是 A只限于一个家庭 B .只限于非病人 C .一定范围内的人群 D .只限于全人类 E .只限于病人 8 流行病学的特征 A 群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 以上均是

9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以上均是 10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A疾病伤害健康 B病人高危人群一般人群 C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伤害 D 死亡患病伤残 11 流行病的的三个阶段是指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

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 绪论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应注意,定义中包含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四个完整的内容。 2.多病因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不过在不同疾病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3.群体诊断这是相对于个体诊断而言。流行病学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频率的描述,在人群基础上获得的疾病及健康状况的结论即群体诊断。 4.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5.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它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代表有关病因、机体与环境的各项因素,然后抽象地用数学模型或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来研究流行病学的规律性,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6.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模型是指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或者是表明疾病发生过程的模型。 2.因果联系某一事件的频率或者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两者呈因果联系。

3.间接因果联系又称为继发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是由于两事物都与另外一种因素有关,从而导致两者在统计学上的关联,这种联系称为间接因果联系。 4.共变法可以看成是求同法的特例(如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是指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同步,可以是提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联系的假说的依据。 5.类推法如果所研究的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清楚的其他疾病的分布特点相似,便可提出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的假说。 6.病因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本考题的要点是流行病学病因定义中的三方面内容:①病因作用机体后所致的结局是发病。②病因是相对频率事件。③还要考虑病因是多种的。 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占人口数的比例。 3.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 4.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占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