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雷内· 克莱尔是法国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理论家。进入30年代,他在强 调视觉表现的同时,又敏感地注意了听觉的表现,成为法国电影从无声到 有声转折时期的重要的导演,成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 • 他的影片富有深厚的法兰西文化的传统,他以幽默、讽刺的法国韵味和对 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探讨和实践,充当了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的开路先锋。

雷诺阿的贡献:
• 确立了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写实主 义电影语法。 • 为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了 实证。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
• 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 • 悲观主义、穷人的罪与罚、心理关注
• • • • (1909.8.18—1996.10.31.) 做过雷内-克莱尔和雅克-费戴尔的助手。 合作编剧:雅克-普莱卫 受争议的导演。
• 《游戏规则》 • (Rules of The Game,1938) • 是一部讽刺资产阶级生存状态及其价值观 念的喜剧片。这部影片暗示了没落贵族阶 级正在逐渐消亡。 • 《游戏规则》是雷诺阿最杰出的一部作品, 同时也是战前法国电影中最好的一部作品。 这部影片是雷诺阿发展的顶点,但由于商 业上的失败,它也是雷诺阿在法国电影生 涯的一个结束。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Realisme Poetique
• 背景:放纵后的经济大萧条(1929—1935)
• 欧洲出现的 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法国电影生产。1930年间,很多小 的电影制品厂倒闭,大的制片厂被分解,电影制作的非中心化使创作 更灵活,产生伟大作品。 • 有声电影发明后的戏剧式电影日趋成熟,法语与法国题材为诗意现实 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 维果影片的特点:
• 表现社会的不公正,对底层人的关怀和同情;
• 画面的诗意表达; • 表现青春的气息。

高峰(1934-1939)
• 1930年代中期,诗意现实主义趋于繁荣,参与其中的主要电影 工作者有朱利安・迪维维耶、马塞尔・卡内尔和让・雷诺阿 。
•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 《巴黎屋檐下》(Sous les toit de Paris,1930) • 类型:喜剧、音乐、爱情 • 雷内-克莱尔首部有声电影。
• 《百万法郎》(Le Million,1931) • 类型:喜剧、音乐
• • • •
《自由属于我们》 (A nous la liberte,1932) 类型:喜剧、音乐。 影响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 叙利恩-杜威维尔(Julien Duvivier)
• • • • • • (1896.10.8.—1967.10.29.) 1916做舞台演员,师从导演Andre Antoine。 1918进入高蒙电影公司,编剧助理。 1919导演处女作。 1938年赴好莱坞。 战后重返欧洲。
• 《同心协力》(La belle équipe,1936) • 《逃犯贝贝》(Pépé le Moko,1937)
• 许多优质法国电影由外国(主要是德国)导演拍摄,德、法导演往返 于巴黎与柏林之间。法国也是欧洲移民导演前往好莱坞的中转站; • 动荡的政治风云,尤其是法国人民阵线(在30年代中期短暂取得政权) 的兴起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迫近都为之提供了思想和现实土壤; • 政府的管制和有声片的兴起,削弱了美国对法国电影市场的控制,自 1935年开始,大萧条时期下滑的电影观众数量开始回升。
• 雅克-费戴尔(Jacques Feyder):
• • • • (1888.7.24.—1948.5.25.)原籍比利时 1912—1915做演员,1915年开始导演生涯。 1928—1933赴好莱坞,1934返法。 二战避难瑞士,直到去世。
• 《大赌博》(Le Grand Jeu,1934) • 《米摩莎公寓》(Pension Mimosas,1935) • 《英雄的狂欢节》(La Kermesse héroï que,1936)
• 诗意现实主义的提出:
• 由乔治・萨杜尔提出。他曾说过:“诗意现实主义是1930年至 1945年间把克莱尔、维果、雷诺阿、卡尔内、贝盖尔、费戴尔等 人联结在一起的一条共同的纽带。” • “诗意现实主义”是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结合。现实主义植根于法 国的传统,诗意则是导演发自于内心的诉求。
• 概论
• 诗意现实主义:悲观的浪漫主义,又称黑色现实主义。文学力量的重 新回归与长镜头(景深)叙事兴起。 • 对比刚刚过去的20年代先锋电影运动之狂欢。 • 巴赞于1957年l1月,在华沙做“法国电影15年”的讲座中说道:这些 影片虽然各具特色,却都无可争辩地具有一些共同点,它们在剧作与 风格上的相似是显见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它称为战前法国电影的“黑 色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来源无疑是20世纪初法国小说中的“自然 主义美学”; • 巴赞还进一步指出:实际上,当时的法国电影的“黑色现实主义”是 一种悲观的浪漫主义,它的充满社会幻想的“现实主义”主要来自雅 克,普莱卫或让,奥朗土,而不是左拉和莫伯桑”(这一观点与萨杜尔 有所区别)。巴赞在诗意现实主义成就的鼓舞下豪迈地宣称:“我想, 我在此断言,当时我们的电影已经向世界展示出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一样的独特风貌,恐怕是不会错的。”
• 3、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 • 改编小说与诗人普莱卫。为电影编剧,以其是人的气质和才华,所写 剧本支撑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

• 忽略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 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影片对话 太多。 • 模式化导致平庸化 • 三个主要编剧普莱卫、斯派克和让松等几位大编剧以及他 们的学生的作品显现出某种近似性。从而磨平了电影艺术 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这一状况持续了多年,直到“新浪 潮”电影运动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 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镜头,以达到真实效果。
• 兼顾艺术家个性与商业性。
• 先驱(1930——1933)
• 雷内-克莱尔:幽默、讽刺、梦幻。
• • • • (1898.11.11.—1981.3.15.) 巴黎商人家庭。1920年入行做演员。1922年写影评。 1924年首次导演《沉睡的巴黎》、《幕间休息》,成 为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电影代表作。 第一位当选法国院士的电影人。
• 《零分的操行》 • (Zero de conduite,1932)
• 叛逆青春片的鼻祖。
• 《驳船阿塔郎特号》 • (L'Atalante,1934)
• 《零分的操行》 (Zero de conduite,1932)
• 《零分操行》是他导演的自传体影片,作品表现的是孩子们 在寄宿学校里的一段生活。它甚至不是现实的,但体现了诗 意的思想。表面上看那是一群不好管教的孩子们的胡闹,但 其深刻的背景则是寄宿学校对人性的压抑。 • “枕头大战”以高速摄影的绝妙处理,突出孩子们的心理和 强烈的动作,造成了一种罕见的形式美和一种诗意的美,将 影片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由于这一段落创造出的极为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因而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 巴赞曾指出:“如此看来。《游戏规则是》 一部导演风格达到了高差水准的影片,至 今仍能从其技术方面汲取教益。”
• 让-雷诺阿的其他重要作品
• 《母狗》(La Chienne,1931)
• 描述了一个婚姻不幸福的性情温和的会计师兼业余画家;他稀 里糊涂地跟一个妓女有了私情,为妓女拉皮条的人就以贩卖他 的画来谋取利益。他最终杀死了那个妓女并出逃,结果成为了 一个快乐的乞丐。影片展现了雷诺阿作品的特色元素,比如技 艺精湛的摄影机运动,深景调度的场景以及突然转变的调子等 等。影片中主人公最终杀死情妇,似乎可以看成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那种典型的悲剧结局。
• 雅克-贝盖尔(Jacques Becker):
• • (1906.6.15.—1960.2.20.) 做过让-雷诺阿的副导演。
• 《古比红手》(It Happened at the Inn,1943) • 《安东和安东奈特》(Antoine et Antoinette,1947)
•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和误区
• 《七月十四日》 • (Quatorze juillet,1933) • 类型:喜剧、爱情。 • 克莱尔的这些影片被国际影评界视为法国电影的“高峰”,影片 表现出的“幽默感和精炼笔法”常被人认为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贡献。
• 让-维果(Jean Vigo):浪漫、狂热、唯美。
• • • • (1905.4.26.—1934.10.5.) 著名无政府主义者阿尔梅雷达之子。 二十九岁死于肺结核。 被誉为电影节的兰波。
• 创作特征:
• 大都表现法国的现实生活,特别关注社会边缘人,失业工人或罪犯。
• 故事模式是这些卑微人物经历失意潦倒后,最后有一段美好而短暂 的感情,紧接着是再度失望。等待他们的结局是幻灭和死亡。 • 影片多为悲剧,表达作者怀旧、哀伤之情。悲观的浪漫主义。 • 影片手法细腻,多用实景拍摄,富有诗情画意。
• 1、更新“现实”观念 • “电影家并非完全重复或复制现实,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 的情感迸发、它的内在运动,并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 奇特、最具特色的哪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 的真理”(让-米特里) • 2、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 • 雷诺阿在他作品中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电影语 法。他的创作实践为日后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实,并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
• 写实精神、社会批判。
• • • • • (1894.9.5.—1979.2.12.) 著名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之子。 学习哲学与数学。一战入伍并负伤。 做过陶艺师。 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巴赞曾称他为诗意现实主义的 真正领军人
• 《大幻灭》 • (Grand Illusion,1939) • 表现一战期间三个法国战俘在德国监狱发生的事。
• 《托尼》(Toni,1934)
• 托尼是一个意大利流浪汉,他来到法国,在一个采石场工作。 后来与女房东结婚了,但是却爱上了有夫之妇乔丝法。女房东 知道了真相,就企图自杀,并与他断绝关系。乔丝法杀死了她 残暴的丈夫,托尼替她承担了罪责。就在新一批新的外过工人 来到法国之时,托尼被民防团射杀身亡。
• 《托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部至关 重要的先驱之作。
• 雷诺阿创作特点:
• 题材上:关注低层和上流社会的生活,对人性和没落贵 族关注,擅长表现法国社会的风情。 • 摄影上:摄影机运动强,使用长镜头以表现场面的连贯 性,使用深焦距镜头以求表现场面的全貌。 • 风格上:尽量使用外景,以写实手法传达一种真实感受。 • 探索电影声音的复杂性。 • 表演上:注重演员的即兴创造和发挥。 • 常常即兴创作。
• 《雾码头》(Quai des brumes,1938) • 《北方旅店》(Hôtel du Nord,1938) • 《太阳升起》(Le Jour se lève,1939)
• 《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du soir,1942) • 《天国的子女们》(les Enfants du paradis, 1945) • 《夜之门》(les Portes de la nuit ,1946)
• •
《翠堤春晓》
(The Great Waltz,1938)
• 尾声(1939——40年代末)
• 让-格里米庸(Jean Grémillon):积极斗争精神。
• (1901.10.3.—1959.11.25.)
• 《怪僻的维克多先生》(L‘Étrange M. Victor ,1938) • 《驳船》(Remorques,1941) • 《天空属于我们》(Le Ciel est à vous ,19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