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摘要: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关键词:晚清海防;日本海权;本土安全;海军战略;地缘战略

海防是沿海或濒海国家国防战略的一部分,主要指防御敌人从海上入侵,在沿海或海上保卫本国领土主权。①海权包括海洋权利、海洋权力、海洋霸权等不同含义。②在近代历史上,海权主要指制海权,强调一个国家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霸权。③由于海防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本土安全,战略实践遵循不主动攻击他国的原则,提倡以防为主,而海权战略主张夺取外海制海权,强调主动进攻,因此,在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现代海洋法概念尚未确立的近代,海权战略相对于海防战略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代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创建海军、加强国防,并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彼此对决,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却为两国划出了不同的历史轨迹。

一、海防战略与海权战略

晚清海防战略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以守为战”④、“久持困敌”⑤,“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⑦,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⑧,“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⑨等海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有海岸防御和海上防御等近代海防战略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包含了主动迎敌、以战为守的战术思想,大体勾勒出了中国的海防蓝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掀起海防论战高潮。丁汝昌综合各方思想拟定《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和《海洋水师章程六条》,提出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的框架。丁汝昌的海防战略包含三层内容,即:设机器局发展军工、民工,巩固海防建设之基;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加强海防实力;分区设防、三洋呼应、共守海疆,实现海疆太平。⑩

中国提出海防战略的同时,日本明治政府提出了海权战略。1870年5月,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呈交了创建海军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了日本创建海军的基

本原则,规划了海军的建设目标,确定了战略假想敌,成为日本海权战略的蓝本。在这份建议书中,日本兵部省不仅确定了高达政府年财政收入1/5的军费标准,参照英国海军实力,确立了20年内建成拥有大小战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建军目标,而且还根据“俄国……沿黑龙江侵占满洲土地,威胁北海道与朝鲜的安全,损害了日本在支那和朝鲜北部的利益。若俄国势力进入东海,夺取了良港,驻扎了海军,就难以制止其扩张野心……故日本须首先提高警惕,制定对付侵略的作战方针”等分析,设定了日本海权的地缘战略目标和战略假想敌。

相对于中国没有假想敌、没有海军建设参照系,而且明确将战略应用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的海防战略,日本的海权战略不仅包含了宏伟的建军计划,提出了超越本土范围的利益目标,而且还表现出以欧洲强国为假想敌的战略勇气。

二、海防战略与本土安全

清政府海防建设启动于日本侵略台湾、吞并琉球之后。然而,即便彼时,“水师固不可废,而所重尤在陆防”,“以陆兵为御敌之资,以轮船为调兵之用”,“与其购铁甲笨重兵轮,争胜于茫茫大海之中毫无把握,莫若造灵捷轮船专防海口扼要之地”等海岸防御、严守本土的思想仍是主导海防建设的主流。晚清加强海上防御力量始于中法战争之后。中法战争的耻辱结束了晚清当权者海防战略的思想纷争。“国家即令大治水师,犹具不敌。若复彷徨审顾,不为自强根本之计,诚恐海上之警,殆无已时”。“择要设立船政炮厂,专造铁甲兵船后膛巨炮,实国家武备第一要义”。“水师果能全力经营,将来可渐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北洋三省皆在捍卫之中,其布势之远,奚啻十倍陆军?”等加强海上防御力量的主张终于成为清季海防建设的主流思想。与此同时,清廷也颁布上谕称:“当此事定之后,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开始积极加强海上防御力量。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增设“海防捐”,削减绿营、勇营军费,计划每年筹400万两经费用于海防。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间,李鸿章向英、德两国订造快船4艘,筹巨资修建了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光绪十九年,清政府批准了《北洋海军章程》。拥有2艘排水量达7430吨铁甲舰、7艘巡洋舰、6艘炮艇、6艘鱼雷艇的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纵观晚清海防战略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虽然海上防御的战略主张和海上防御力量的加强将海防前沿阵地从沿岸推向了近海和远洋,相对于海岸防御有了进步,但是,这一进步除了在防御纵深和防御武器方面有所改进外,并没有更本质的战略变化。晚清海防战略的根本都在于防卫陆上领土。即便如此,晚清海上防御力量的加强也没有均衡地实施。在北洋舰队赢得“远东最强舰队”美誉之时,南洋海军却只有5艘2000吨左右的钢质和铁胁巡洋舰、炮舰,3艘1000吨左右的木质兵轮;广东海军则仅有3艘巡洋舰。海军实力过分悬殊多少也体现出晚清海防战略在本土安全的目标中也分轻重缓急的特征。

晚清虽然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海上防御力量,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对敌国有效的预警机制,主要将直接对本土的进攻作为海防战略的启动阀,因此,其战略实践中不仅不会对潜在的威胁进行“预防性防御”,而且还会在没有明确信息表明本土安全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放松战略预备,耽误海防建设。据历史记载,清廷“对日本的力量和野心开始有所认识始于1874年”。李鸿章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曾明确表达过“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驾驭日本起见”等思想。然而,由于海防战略以应对进攻为主要职能,因此在没有明显战略危机的情况下,昏庸的封建统治者竟然以为天下太平而大肆挪用了海军建设经费。大量海军军费挪作他用使甲午“战前三个月,李鸿章要为北洋海军镇远等六舰更换新式炮位二十一尊,共约需银六十一万两,竟因难酬此款,不得不将镇远等八舰额领常年维修经费二十万两移作先购镇远、定远两舰快炮十二尊”。光绪二十年,颐和园落成,清朝统治者以为“邦交辑睦,海不扬波,”将“复见乾隆盛时故事”。然而,此时敌国“日本正倾全国的力量……以图中国”。面对敌国侵略野心,军力羸弱且不思进取,自以为“太平盛世”,苟且偷安、腐败至极的清政府警醒后人。

三、攻势战略与地缘目标

日本发展海军大计确定于1868年。当年,日本军务官在给天皇的奏章中表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10月,天皇颁布谕令称:“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次年,日本开始大量雇请国外海军专家到日,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为建设海军奠定基础。1875年,日本开始向英国订购军舰,在国内发展军舰建造业。1882年,日本海军卿川村存义的造舰计划得到天皇的认可,筹措款项240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1886年,日本开始发行海军公债,实施第一期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并针对中国“定远”、“镇远”两大铁甲巨舰专门建造了“严岛”、“松岛”、“桥立”三舰。1887年,日本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资助海军建设,掀起为海军建设捐款热潮。1889年日本提出《第二期扩充军备案》。1891年,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再次提出海军扩建计划。日本天皇下令6年内皇室和政府要员每年拿出薪俸的1/10作为造舰经费。1894年,日本建成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达6万多吨的近代海军。

从海军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海军建设比中国稍晚。然而,和中国海军建设发展每一阶段均与海防危机密切相关不同,日本海军建设的进程主要与其“耀皇威于海外”的战略目标有关。1882年日本右大臣岩仓具视提出海军建设应针对中国等主张。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更直接建议制定针对中国的海军扩建计划。1884年日本操纵的朝鲜甲申政变被清军平定后,开始针对北洋舰队实施第一期海军军备扩充计划。1887年,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充实海防,首相伊藤博文呼吁海防献金,掀起了海军扩张的第二次高潮。1888年和1890年,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