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孤独症谱系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孤独症谱系障碍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精神科、心理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为特征,多数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临床以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交流交往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为主要表现[1-3]。
中医古籍未见孤独症谱系障碍之病名,但纵观古代医家的各种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语迟”“童昏”“清狂”等疾病相关。
3 诊断
3.1 病史
3.1.1 家族史[1-3]
主要包括精神、神经疾病病史、智残病史,父母或其他亲属中有性格怪癖、冷淡、刻板、敏感、焦虑、固执、缺乏语言交流、社会交往障碍或言语发育障碍者。
3.1.2 个人史[1-3]
主要指母亲高龄产、孕期病毒感染、脐带绕颈、羊水污染、早产、难产、产程过长、颅内出血、窒息史,有重大心理创伤和惊吓,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使用特殊药物,生长发育是否落后,如抬头、会笑、翻身、独坐、站立、独走、语言等。
3.2 临床表现[1-3]
社会交往障碍:目光回避,呼之不应,孤僻独行,缺乏主动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
交流障碍:非言语交流障碍,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
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言语发育迟缓,少语、无语,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模仿言语、喃喃自语、刻板重复,发声怪异。
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错用,语调、语速、节律等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
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
行为方式刻板,常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异常,无目的的乱跑、转圈等。
其他症状:约30%~50%患儿存在智力发育障碍,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
3.3诊断标准
参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
A.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目前存在的或曾经有过的临床表现:
(1)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你来我往地对话,不能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和感受,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甚至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发展、维持、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交朋友困难,对同龄儿童没有兴趣。
B.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现在或曾经有过的至少两项以下表现:
(1)动作、对物体的使用、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对不寻常物品的强烈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或固执的兴趣。
(4)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C.症状必须在发育早期显示:可能直到其社交需求超过了其有限能力时才完全显示,也可能被后期学习到的技巧所掩盖。
D.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临床上显著的障碍。
E.症状不能用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来解释。
智力发育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常常同时存在,只有当其社会交流水平低于其整体发育水平时,才同时给出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发育障碍两个诊断。
3.4 评估
3.4.1 常用筛查量表[1-2]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
该量表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量表):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
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3.4.2 诊断量表[1-2]
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总分<30分为非孤独症;总分30~36分为轻至中度孤独症;总分≥36分为重度孤独症。
该量表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是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
在使用筛查量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诊断量表的评定结果也仅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的诊断。
3.5 辅助检查[1-2]
脑电图、诱发电位、头颅CT或核磁共振、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遗传、代谢病筛查等。
3.6 需与孤独症谱系障碍鉴别的病种[1-3]
语言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严重的学习障碍等。
4 辨证[3-8]
4.1 心肝火旺证
不语或少语,时有尖叫,声音高亢,刻板动作,或行为孤僻,目光回避,伴有急躁易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宁,跑跳无常,不易管教,少寐,或夜寐不安,时有便秘溲黄,舌质红或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或数,指纹紫滞。
4.2 痰蒙心窍证
喃喃自语,语义不清,行为孤僻,刻板动作,目不视人,伴有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对指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腻,脉滑,指纹淡紫。
4.3 心脾两虚证
少语或不语,语言重复,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胆怯易惊,夜寐易醒,肢冷或有自汗,面色少华,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4.4 肾精不足证
语言发育迟缓,少语,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筋骨痿软,动作笨拙,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沉而色淡。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调补心肝脾肾,醒脑开窍为基本原则。
若偏于心肝火旺者,治宜清心平肝;偏于痰蒙心窍者,治宜豁痰开窍;偏于心脾两虚者,治宜健脾养心;偏于肾精不足者,治宜
滋补肝肾。
辨证口服中药、中成药,施以针刺、推拿治疗,也可给予物理因子治疗。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等综合措施提高疗效。
并且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坚持长期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心肝火旺证
治法: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减。
(推荐级别:D)[3-4]
常用药:龙胆、栀子、当归、地黄、黄连、柴胡、石菖蒲、珍珠母(先煎)、龙骨(先煎)、远志、茯苓等。
加减:不易入睡、夜眠不安者,加酸枣仁、首乌藤、五味子;便秘者,加大黄(后下)、枳实;伴癫痫发作者,加钩藤(后下)、全蝎、羚羊角粉(冲服)。
5.2.2 痰蒙心窍证
治法: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主方: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推荐级别:D)[3-4,9]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竹茹、胆南星、石菖蒲、白术、远志、青礞石(布包先煎)、瓜蒌等。
加减:有抽搐者,加全蝎、僵蚕;纳呆、便秘者,加枳实、连翘;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
5.2.3 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正体类要》)合养心汤(《古今医统》)加减。
(推荐级别:D)[3-4]
常用药:龙眼肉、人参、山药、白术、酸枣仁、黄芪、茯神、远志、当归、五味子等。
加减:闷闷不乐、沉默少语者,加川楝子、柴胡;食少、纳呆者,加茯苓、生麦芽、厚朴;泄泻者,加炮姜、葛根;四肢不温者,加肉桂(后下)、附子(先煎久煎)、炮姜;久病气血亏虚者,加熟地黄。
5.2.4 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主方: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菖蒲丸(《普济方》)加减。
(推荐级别:D)[3-4]常用药: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益智、石菖蒲等。
加减: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先煎久煎)、肉桂;身材矮小者,加骨碎补、杜仲;智力明显落后者,加远志、茯神;四肢萎软无力者,加杜仲、当归;发迟难长者,加何首乌、肉苁蓉。
5.3 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每100粒重6g。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1g、1~3岁2g、3+~5岁3g、>5岁3~6g,1日2次。
用于心肝火旺证。
(推荐级别:D)[3]
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每丸重3g。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1/6丸、1~3岁1/4丸、3+~5岁1/3丸、>5岁1/2丸,1日2次。
用于痰蒙心窍证。
(推荐级别:D)[3]
归脾丸(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每瓶装60g。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1g、1~3岁2g、3+~5岁3g、>5岁4g,1日2次。
用于心脾两虚证。
(推荐级别:D)[3]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浓缩丸,每瓶200粒。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1~2丸、1~3岁2~3丸、3+~5岁3~4丸、>5岁4~6丸,1日2次。
用于肾精不足证。
(推荐级别:D)[3]
左归丸(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每瓶45g。
建议用法用量:口服,<1岁1~2g、1~3岁2~3g、3+~5岁3~4g、>5岁4~6g,1日2次。
用于肾精不足证。
(推荐级别:D)[3]
5.4 针刺疗法
5.4.1 头针(推荐级别:D)[3-4,10-13]
取穴:百会、脑户、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
刺法:毫针平刺进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
百会、语言二区、三区由前向后沿皮刺入,语言一区由下向上沿皮刺入,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行强刺激,以针下有向内吸附感为度,留针2小时,留针期间坚持带针功能训练,行针3次,每周5次,3个月1个疗程。
5.4.2 体针(推荐级别:D)[3-4,8,12]
主穴:内关、神门、涌泉、悬钟。
辨证取穴:心肝火旺证加心俞、肝俞、风池、太冲、少府、行间;痰蒙心窍证加脾俞、足三里、丰隆、劳宫、内关、大陵;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肾精亏虚证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
对症取穴:构音困难、发音不清加舌针、廉泉。
刺法:常规刺法。
舌针毫针点刺不留针。
每周5次,3个月1个疗程。
5.4.3 靳三针(推荐级别:D)[3,8,14-16]
取穴: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针尖向外刺)、定神针(印堂、阳白穴上各5分,向下刺)、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其前后各1寸,向下刺)、颞上三针(耳尖直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