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自保求和政策_到_和平战略_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 2003年11月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Jou rnal of Chengde T eachers ’Co llege fo r N ati onalities
V o l
.23N o .4N ov .2003
收稿日期:2002—09—20
作者简介:付际红(1965—),女,江苏省淮阴市人,承德民族师专法政系副教授。
从“自保求和政策”到“和平战略”
——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
付际红
(承德民族师专 法政系,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二战前后,苏联通过实施“自保政策”与“和平战略”确保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但同时
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也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它由侵害周边小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发展为损害盟国的利益、严格控制各盟国。苏联的这些做法影响消极且恶劣。究其原因,一是苏联没有摆正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地位;二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吸取苏联的教训,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民族利己主义;侵害近邻;损害盟国
中图分类号:K 51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03)04-0028-05 诚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而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红色政权的苏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外部——有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渗透和经济奴役;有被帝国主义大国出卖首先陷入战争的危险。内部——有进一步发展经济,缩短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的愿望;有纠正“肃反运动”的错误,拨乱反正、稳定社会、增强军事力量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苏联、反社会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已由一国发展为多国,但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处于劣势;特别是战后的苏联满目疮 ,有尽快完成国内各方面恢复任务的迫切要求。综合以上内容我们知道,苏联无论是战前实施的首先保证自身安全的“自保求和政策”,还是战后实施的以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和平战略”,都有特定的环境。但是,我们对苏联实施以上政策时所采用的侵害周边小国领土、主权甚至损害盟国利益的做法则不敢恭维。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苏联的这些做法,这正是民族利己主义在新形势下恶性膨胀发展的表现。本文试图利用历史比较法将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实施中民族利己主义不断升级的做法做一浅显的比较,分析其影响,认识其危害。也使我们以史为鉴,在发展对外关系时更加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一
二战前后,苏联分别实施了“自保求和政策”与“和平战略”,其实两种不同名称的对外政策具有延续性和不断发展的特点,它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相同的,这就是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来首先保证苏联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两种政策的实施也使苏联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利己主义不断升级,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自保政策”实施中的做法:1939年8月23日,当苏联通过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现了首先不卷入战争的目的后,为了更有效地保证自身安全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活动。
其一,苏联为了防止战火的东延,在东部边境开始了建立防御带的行动,即建立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被称为“东方战线”的防线。
苏联建立防线的第一步即是在波兰败亡之际,以波兰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和保护、解放波兰境内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理由,出兵占领波兰东部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约1300万人口。1939年9月28日又与德国签订友好条约,确定了两国“最终国界”。
第二步是苏联为了加强列宁格勒的防御能力,要求芬兰把列宁格勒地区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并要求租借芬兰汉科兰半岛30年。芬兰政府迫于压力同意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北移20—30公
里,并答应把芬兰湾的几个岛屿割让给苏联,但因租借汉科兰半岛会削弱芬兰的防御能力,与芬兰所持中立政策不符而婉言拒绝。于是,1939年11月30日,苏联大举进攻芬兰,经过3个月的激战,芬兰战败投降,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苏联把列宁格勒地区的边界向北推移了150公里,并租借汉科兰半岛及附近岛屿作为海军基地,原来答应给芬兰的领土补偿只字未提,这样,苏联通过战争手段从芬兰得到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步是苏联为了加强波罗的海的防御力量,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1939年9—10月间,先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订立互助条约,在三国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1940年6月,又以三国对苏联和苏军不友好为由,要求三国改组政府并允许苏军自由通行。随后将三国并入苏联。这样,苏联又增加了17万4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和586万人口。
最后的行动是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1940年6月26日,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东南边界的安全”为由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罗政府归还比萨拉比亚,又以民族成分的共同性为由要求罗政府把北布科维那移交给苏联,作为罗政府占比萨拉比亚22年的赔偿。罗政府先是婉言拒绝,在苏联发出最后通牒后又被迫屈服。这样,苏联就又从罗马尼亚得到了5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00万的人口。至此,苏联“东方战线”建成,它从周边小国得到了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00~300公里的防御空间。而这就充当了苏联在西方的缓冲地带。
其二,担心受德、日法西斯的东西两面夹击,先是援华让中国拖住日本,后又以出卖中国主权达到了保证东部边界安全的目的。
不可否认,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苏联曾在舆论、物资、人员上给予了中国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清楚苏联援华的动因——通过援华,让中国拖住日本,使之无法脱身北上进攻苏联。这一点当年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讲的很清楚:“……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起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二战全面爆发后,苏联仍然担心东部边界的安全,所以,当日本军部内部“南进论”占了上风,并决定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保持中立时,苏联竟不顾它与日本妥协将影响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的整体战略,迎合了日本的外交策略,于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总之,苏联在实施“自保求和政策”时采用了无视周边小国的独立与主权,吞并其领土、牺牲或出卖其利益的手法,这正是苏联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利己主义在战争威胁形势下重新兴起的表现。
“和平战略”实施中的做法:二战结束后,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社会主义、反苏联的叫嚣,苏联仔细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优劣,实施了“和平战略”,主要有以下活动:
其一,按照波茨坦协定的内容根除德、日军国主义势力,打击垄断资本,消除德、日重新成为战争策源地的条件。
为此,苏联曾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索赔政策,并夺取了它的领土。据西方公布的数字,苏联从德国苏占区拆迁机器设备资金达120亿美元,按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为429200万美元,还无偿使用德国专家、技术人员及战俘。当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进占日本千岛群岛时,还占领了日本北海道附近的色丹、齿舞群岛。
其二,从苏联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在不同背景下,对东欧国家分别采取了支持与控制、干涉、损害兼容的政策。
战后初期,东欧成为苏联最关心的重点地区。因为战前这一地区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反苏的前沿阵地和进攻苏联的跳板,战后又成为美、英争夺的重要目标。鉴于历史的经验,苏联对该地区也颇为重视。因为:“德国人入侵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善意态度的政府”。[2]此后,苏联利用战争期间对东欧和东南欧具有的压倒优势的影响,积极支持东欧各国政府打击国内反革命的活动,支持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清除封建势力和亲西方的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活动,确立了共产党在东欧国家的领导地位,使东欧国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接着通过缔结双边和多边条约,与之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此后,苏联就将东欧国家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以控制、操纵。
1947年春,当美国出笼了“杜鲁门主义”并向东欧国家试探性的开展进攻时,苏联积极支持东欧国家反击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势力的复辟活动。它支持匈牙利政府逮捕了小农党的头目;支持保加利亚政府逮捕了农民党的领袖;支持波兰当局逮捕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