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探索

背景说明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初中生物教材给学生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如何获得生物知识,以何种途径获得生物知识,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在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

有的教师侧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最典型的案例来自于美国,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领取蚯蚓,学生自主探究,出现学生把蚯蚓一切为二,甚至放在嘴中的情况。有的教师注重引导,让学生在教师一步步指导下,先学有关理论,再进行探究活动。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我国现在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校生物教研组决定利用马老师开市级公开课的机会进行研讨。

情境描述

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展开研究。马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一个内容。

马老师课的内容是“植物根的生长”(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先集中议课。对如何上好这节课发表自己的看法。

马老师先讲述自己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三块,分别为根的功能,认识根尖的结构,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根尖结构的认识。通过观察根的玻片标本来获得根尖结构的知识。

教师议课时范老师问:“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学顺序是什么?是组织学生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结构呢?还是先观看多媒体上根尖结构,再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

马老师认为先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再通过教师讲解加深认识。而范老师建议先通过多媒体观察根尖结构模式图,认识根尖四个区域。学生初认识根尖结构,辨别能力不强,第一次观察根尖结构玻片标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讨论,大家的思路集中到是体现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探究的思想还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认知的思想为主,马老师的意见让学生自己观察为主,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而范老师意见是强调预设生成,如果学生观察玻片标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老师是否能调动出来?使学生在观察不太成功的情况下获得正确的感性和理性知识。

在正式开公开课前马老师先在一个班级试上,如何处理好预设生成,马老师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一方面,教师用投影仪播放根尖结构模式图,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玻片标本。识别四个区域。在观察后教师这样引入:师:如何识别根尖四个区域,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成熟区细胞有根毛,体积较大。

伸长区细胞较长。

分成区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

根冠细胞不规则,体积较大。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区域细胞特点,完成学案上表格。

教师再提问学生,说出四个部分结构特点。

最后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观察显微镜中事先调好的根尖的结构,说出所看到的是哪个区域。

上完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时认为总体设计还是成功的,但是时间安排不太好,前重后轻,同时介绍根尖结构时应有顶端向上,次序不要乱,显微镜的观察以一次为宜,不要两次观察。马老师采纳大家的意见,对教学设计做了一定的修改。

正式开公开课时,马老师采用如下方案进行教学;

1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显示显微镜观察步骤。

学生识别根尖结构,(对照教材上的图)

学生按照由顶端到上的顺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细胞特点。

2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内容。

3 教师提问,各个区域细胞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同时教师出示课件,识别是根尖哪一部位,判断依据是什么,然后填写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4 根据各部位细胞的特点,想一下各区域有何功能(学生完成比较表)

5教师引导学生到讲台前的显微镜来观察玻片标本,判断是什么区域,是如何判断出来的,组成各个区域部分细胞有何不同?那么各部分细胞有何特点?

6学生完成下面表格

7教师小结

从课堂反馈的效果看,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反思评析

通过观摩和研讨,对于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老师们形成了以下认识:1开展有效探究活动,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是不可缺的。由于我国教育存在着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情况比较明显,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思考比较明显,所以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感到比较困难,课堂气氛不活跃,这要依靠教师转变观念,尤其是临场的调度。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思维消极。这节课学生一开始比较紧张,依靠教师的调动,逐渐走向活跃,积极性有所提高。如果一名教师经常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善于调动课堂气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

顺利开展就很容易。

2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必须依赖一定的基础,这基础有学生本身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有过去学习知识的基础,更有实验操作的基础。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基础。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根尖的结构,而观察根尖玻片标本就必须会显微镜的操作。评课老师表示从开学来学生显微镜使用不会超过3次,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所有的学生都熟练使用显微镜不大现实,很多学生观察很久都没有观察准确。马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让学生在课前多操作显微镜,做到人人会基本操作。学生观察时两人一组显微镜,互相帮助,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最大限度的弥补了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缺憾。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现有实际能力,一味拔高,就会适得其反。

3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依靠教师的指导,而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与教材的模式图又有所差别,学生观察的部位又不是十分理想,不典型。比如观察成熟区细胞应该看到根毛,但观察到根毛的学生是少数,很多学生不是观察点错了就是玻片标本上没有根毛。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教材模式图,一边对照一边观察,使学生不但有感性认识,也有理性认识。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完成学案,讨论,使知识及时得以巩固。

教师不但可以用指导方向式语言引导,也可以用提问式语言引导。问题不应琐碎,最好呈发散式,开放性大,问题设置什么时候出现,关键点是什么,都要依靠教师钻研把握。

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形式落实的效果及成因归纳。

这节课从学生临场表现和反馈练习来看,效果比较好的。

从获得知识来看,掌握了根尖的结构,从技能来看,自主探究能了得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加强,显微镜基本操作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认知根尖的结构,并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根尖各区域主要功能。由于准备充分,在类似班级进行试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精心策划,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