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上的尴尬与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态课上的尴尬与精彩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精心设计达标的途径和手段,导致常态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活力。而一堂遭遇尴尬的常态课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巧设板书设计活动后,则可焕发新的生机。无意中收获的精彩带来的启示是: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在确定目标后,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关注达标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想的灵光,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常态课公开课《济南的冬天》学生板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54-02

一、背景介绍

教研员实践周在即,笔者决定上一节《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经过仔细研读教材,笔者计划上第二课时,但是,要上好这节课,需要有前一个课时的学习铺垫。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建议笔者亲自来上第一课时,这样对课文的学习才有连续性,也利于熟悉学生,便于调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于是,笔者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理清本文教学思路,学习文章精选景物的选材方法”。但是,由于笔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第二节公开课的设计上,对于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流程没有当回事,认为无非是一节常态课而已。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走上了讲台。可是很快,笔者就为自己急功近利的想法付出了代价。

二、情景再现

……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生:(小声地)又是分段,真没意思。

学生的声音虽然很小,但这声音在笔者听来,却是如此刺耳。笔者环视全班,有的翻开了《教材全解》,有的目光呆滞地盯在书上,手里却没有任何动作……笔者猛然意识到,学生对于这种每堂课必有的“分段”行为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这种学习情绪持续到公开课,公开课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学生不仅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失去了欣赏的兴趣,也对笔者的教学失去了期待,又怎能以饱满的热情上好第二节课?笔者意识到对第一课时备课的不充分才

让自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呢?偶然间,笔者看到一个学生的笔记本上有前一篇课文《春》的结构图,应该是学生笔记的教师板书。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呢?这不正是理清课文思路的一个好办法吗?于是,笔者马上和学生交流了起来。

师:同学们,板书一直以来是老师的专利,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老师,给《济南的冬天》设计一个板书,通过这种方法理清文章思路呢?

生:怎么设计?(学生急切地问,很多学生的脸上有了神采。)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通过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

用简洁的词语、形象的构图来体现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到这里,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学习中。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不绝于耳。笔者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聆听学生的争辩,时而点拨指导,时而鼓励肯定。15分钟过去了,各个小组都已经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接下来的课堂出奇地精彩,学生在讲解、补充、完善中,对文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小组的板书(图一),他们的板书清晰地表现了文章的结构,但是很快他们的板书就受到了其他组的质疑。

生1:这个板书是不完善的。作者在开头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在这个板书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来。

生2:他们的板书只点出了本文选取了山、水两大景物来描写,却概括得不全面,作者写山并不只写了“小雪点染下的山”,还有“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

参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一个小组的板书(图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可是,就在笔者准备把这个板书评为“最佳创意奖”的时候,有一个声音传来,“这个板书也有问题。”循着声音看去,原来是上课开始时那个不喜欢分段的孩子。

师:噢,还有何高见?

生:作者虽然是先写山,后写水的,但是作者是选取山、水两大景物来体现济南温晴的特点的。因此,在板书中,最好能把山、

水并列排列,并突出详写与略写。

这个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大家情不自禁的掌声。看来,这个孩子更喜欢挑战。

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为作文“家乡的冬天”理思路,运用本课实践的方法——构图的方式,展示自己写作的构思,突出选材。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构思之中,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热烈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

三、反思启迪

(一)什么让课堂陷入尴尬——重视公开课,忽视常态课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精心设计公开课,对于常态课,却常常缺少精心的活动设计。和公开课相比,很多老师的常态课上得“一般”甚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就像笔者一样,因为公开课要接受老师们的观摩和评价,自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常态课,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研究的热情。就像笔者的第一课时,由于没有充分备课,才会遭遇学生的反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研究”称为教师的“幸福之路”,而对常态课缺乏研究意识正是我们无法真正体验教学的快乐与幸福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付学生,学生就应付教师,课堂就这样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该深刻地反思自己对待常态课和公开课的态度,探讨如何缩小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差距。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什么让课堂生成精彩——适应变化,巧设活动

这节课上,笔者及时调整了学习活动,一个看似简单的板书活

动设计,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目标不变,变得只是目标达成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生成了精彩的课堂。这启示教师:你的目标设定,你的活动设计,你的点拨引导,应当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够激发他们思想的灵光。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高明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当然,这节课虽然经过补救,最终达成了目标,但由于备课的不充分,前面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学习活动时间紧,学生讨论不尽兴。如果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就能够更多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设计达标的途径和手段,课堂会更精彩。

笔者认为,当教师学会追问、探究、反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教师进入了研究状态,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与研”,寻找教师的幸福吧!

(编辑:成向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