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湖广填四川” - Powered By BBSXP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氏“湖广填四川”

四川、重庆内的谭氏,多源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湖广填四川”的外迁移民。随着时代的湮没,不知入川始祖,何处迁出,落到何处,多数只是仅知“湖广填四川”而已。

元朝、明朝末期,四川战乱不断,人口大量耗损,加上天灾和瘟疫又接踵而至,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废,烟火绝断,森林灌丛复生,猛兽四处,伤人十之一二。据记载:老虎竟跑到今重庆市大街伤人,可想当时之虎患。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明、清初期,从两湖、两广、江西、陕西,采取鼓励扶持与“奉旨入川”移民。俗称:湖广填四川。

四川《大竹志》记:“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大肆杀戮,复徙徒之麻黄人来兹土。”重庆《云阳志》“迁于明代33姓,其中26姓里由湖广迁入的。”外省迁川人户:一是元末因徐寿辉红巾军在湖北争战而“避乱入蜀”;二是元末随明玉珍10万大军入川定居。公元1363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改元称帝,建立大夏王朝。公元1366年病死,其子明昇继位。朱元璋派汤和率军从湖北,经三峡攻重庆,傅友德率军从陕西,攻巴蜀夏灭,官军定居四川;三是李来享率众走川东,分据川湖间耕田自给,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弘等附之众犹数十万众;四是明初朱元璋组织从湖广移民四川。截止洪武十四年,四川人口从明初仅15万户计75万人左右,增至21万户共146万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湖北麻成县孝感乡(今孝感市)洗脚河高家堰谭玉珍,因先世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3)平西南夷僚有功,开基龙渊授世袭宣抚司职。到了其子朝祯荫袭祖职时,正值“汉壤平原,难经兵燹一藓”。朝祯率弟兄十七人,携子倒眷属军兵等逐弃楚入川。洪武二年(1369)三月初二日出发西行,到达泸陵(湖北巴中县广渡口)决定各奔东西,即赋诗一首,作为以后认宗时记证。诗曰:

元朝本是将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泸陵岸上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

若是本家来相会,对得诗句是一家。

今四川重庆乃至之后散居全国各地谭氏,只要属此诗一支谭氏,便认宗合谱。谭玉珍妻一向氏生五福四佑共九子。福一朝祯,下马走了云邑洞溪坝(今重庆云阳县高阳镇)数年。朱元璋即位后,诏“川省流寓所其采插入籍。”朝祯又才迁万县磨刀溪落业(今湖北利川市谋道镇)。明末,朝祯九世孙一门三侯:谭文,明末任国子监祭酒加封涪侯;谭宏,敕封新津侯,降清后顺治帝诏封慕义侯,镇守四川为川北总兵;谭诣,明末封仁寿侯,清诏封向化侯,任云阳水师都督时,率其子侄转战川东长江天险。清末,云阳举人涂凤书,在“盘石城晚秋”对谭侯称赞。诗曰:“薄暮岩携飞瀑去,新晴天放远山回。谭侯霸业华亭记,却付昙华劫后灰。”

谭氏三侯共拟三十二派。即“天地钟英,修德立名;学优登仕,佐时平衡;克

承盛业,龙起凤鸣;守以敬慎,本茂枝荣。”今其后裔多居万州、云阳、垫江、丰都、湖北利川。福二朝祥兄弟分手后下马重庆石柱县深溪鲤鱼冲,生谭监(住石柱渠县)、谭党、谭出。谭党移居重庆开县浦里二甲阴阳沟,又移大龙孔。谭出移居重庆梁平县石板溪。福三朝进分手下马湖北利川龙泉溪,生谭虎、谭琢。谭琢移居重庆万邑南岸三洲坝。到第四代孙谭贡、谭广、谭柱三人,从湖北利川入川。谭贡居万县市里五甲谭家嘴,谭广居万县市里后六甲柳坝,谭柱落业汤家山。又传至第八代谭仲,因过继胡姓,三辈未还祖,却以胡谭一家修谱。福四朝献,下马重庆垫江县高滩谭家坝。福五朝瑞下马重庆涪陵鹤游坪李渡勒石。谭玉珍妻二傅氏生四佑。佑一朝瑚下马重庆万州谭家坝袁家山。佑二名朝琏,下马湖南茶陵县,生谭洗、谭春。佑三名朝碧,下马浙江余杭县。佑四朝瑯,下马先去了忠州(重庆忠县)。因土蛮难服,于洪武七年(1374)先到云邑高阳落业,又到盘石城、黄鱼段三处居住。清嘉庆已己年(1809)谭纯一修谱改为:“尊高明世,忠功太清,周正久远。”民国九年与其明初稍后同地入川的谭琉之后合谱为:“云汉仁新立宪,三合凤麟祥。泰济联芒远,纶宏嗣爵长。元春同福寿,友夏启家邦。一本臻全盛,书勋云万昌。”

谭玉春为玉珍之弟,娶二妻生八子为五满三星。妻一生满一、朝富,下马重庆万邑州溪,生维川。满二朝贵,下马重庆丰都县黑石溪高家坝沙子关。生龙凤、龙池、龙川。满三朝荣,下马万州大茨坝,又移居柳坝。满四、朝华,下马重庆巫山县扔子营。满五朝宗,下马重庆梁平县水东里。谭玉春妻二生三星,星一朝福,下马广东仁化县,星二朝禄下马江西建昌府,星三朝寿,下马重庆云阳县安渡河。

谭玉珍祖籍为江西。五代后汉时,谭中立因官由江西迁湖北黄州麻城县孝感乡。留有诗句,可谓气吞山河。诗曰:“一茫提剑扫烟霞,撑住西南半边天。铁弹不磨唐世界,虎符自是汉时贤。耕桑奠土三千里,忠孝遗芳九百年。继嗣勿忘先祖德,好将事业裕光前”。

明初,谭氏兄弟从湖北黄州麻城入川的同时,谭琉,元末官居翰林院编修。当红巾军之先,便弃官而隐,也从麻城率家徙蜀云邑南乡今院庄、仰坪、柑树湾三地。而今已有六百余年了。道光九年、同治九年、光绪28年、民国18年及2000年已五修其谱。又分三个谭氏祠堂,各修其派。干树弯祠堂为:“大有功德世代兴,文人秀启显朝廷,学成名立。”仰坪谭氏祠堂为“尊高明世家功,太汉人新立宪三,合凤麟祥。”院庄坝祠堂为:“土毓永正大乾坤,周监尊亲昭重锡,汉时明德。”

谭氏等兄弟入川的另一支谭氏,因姚黄乱世,于洪武二年二月十二日,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谭家河,与蒲、黄、谭三姓共78人入川。谭升荣,名景盛,三月二十七日晨时到达卢陵住下。次年正月进入夔州郡万县三正里甲石楼门为业,并葬于此地火地湾。其父谷祥,其祖谭雷。谭升荣生飞熊、飞凤。谭飞熊生世德、世魁、世泽。谭世魁生谭富、谭兴。谭富生永刚、永健、永升、永朝。云阳南岸清水磁溪沟祠堂为谭永健一支,先后居石柱县西介沱,竹林湾。六百多年来,人口居集一地,人气旺盛。主要人口居重庆、万县、奉节甲高、梁平、石柱、湖北的恩施、利川。公元1736年立祠堂重修谱派:“应全洪家,以学承继,扬在明廷,恩乃布宣,元土

孔迩,月映中天,可其清合,万事昭显”。

这支谭氏从重庆石柱县迁往云阳县南岸清水、耀灵等地,其谱也有朝祯十七人入川之诗,但就其谭升荣入川,其父谷祥、谷祥之父谭雷,又不相吻合。其地相近为孝感乡谭家河,而朝祯等十七人迁出地为孝感乡洗脚河高家堰。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规划最大的一次移民——湖广填四川。历时最长,人口众多,谭氏入川祖各异,迁出迁入地不同。据《明史》记载:“明末(1630年),张献忠起义在陕西米脂转战各地。1633年第一次入川作战,先后于崇祯七、十、十二、十七年五次在川争战。四川民变不断,硝烟四起,社会激烈动荡不安,加上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间,平定吴三桂,川东遭到前所未有的损伤。战乱人口死亡流徙,耕地大量荒芜,直到康熙十年,四川仍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强行“奉旨入川”的措施。顺治元年(1644)规定:开垦耕地“三年起科”。康熙年间规定“准川省招民开垦——其开垦地亩,准令五年起科。”有的边远地区,还规定了六年。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康熙年间,两度在湖广、四川新设一个总督,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重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入籍四川例》规定:“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同时,给牛种、口粮、农具、种籽、银元等入川优惠政策。从顺治16年至嘉庆元年,百余年来,入川移民达百万之众,而湖广籍占35%,川东占50%以上。据民国《巴县志》记:“自晚明献忠而土族为之一空,外来人十九皆湖广人。”民国《云阳志》记“天下既定,始大迁吴楚之民以实之。”乾隆十八年(1753)四川人口仅137万,耕地达4590万亩,人平达34亩。经两湖、两广、江西、陕西等省大量移民,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近六十年间,全川人口猛增2100万,耕地仍只有4650万亩,人均降至2.2

亩,已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清顺治年间,谭世候从湖南茶陵县,入川云阳县今硐鹿乡谭家湾,殁葬硐村乡白岩村姜家垭口(团包坟)。二世开仕,字子羽生四子:楚邦、善邦、荣邦(迁陕西汉中)、华邦。华邦生六子:奇福、奇禄、奇寿、奇礼、奇衿、奇喜均繁衍于硐鹿。其老谱派:“金玉光朝溪,寿本元如瑞,福禄东圣士,盛世开邦奇。飏微含宜秀,云林大登基,华国表儒衣。”

乾降年间,今湖南涟源市、安化等地谭氏八郎景清生七子:仲高、仲经、仲瑚、仲和、仲春、仲华、仲源之后裔,及八郎之父学林公(讳冀、字明章)生大郎、二郎、五郎、七郎、九郎后裔,以及学林公同胞兄弟谭信福后裔,也都从湖南迁往四川。八郎后裔严守近700年前,元时江西西昌前辈制定的班派取名。诗曰:“景仲志应梦,必秀添文永,汝廷治(元)世(仕)兴,仁能(廉)钟(忠)有(友)德,孝顺显周亲。”八郎后裔大批湖广填四川,多在“治、世、兴、仁、能、钟”字辈,从湖南谭氏老谱记,三代同路,九子入川、举家徙蜀,比比皆是。由于谭氏远离故土,在道光年间,湖南、四川各自在“孝顺显周亲”后,湖南续谱为“铭鼎勋华远,登云际会新;洪基膺福履,广业裕经纶。”而川内统修为“启嗣(甲弟)书香远,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