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量核算的起源和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资金流量核算的起源和发展

资金流量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资金流量仅指由于金融交易引起的金融资产所有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金融负债的发生,即货币资金运动。

广义的资金流量则是根据生产循环过程,将金融交易同与之相关的储蓄投资活动以及收入分配活动结合起来,全面反映收入分配和储蓄投资过程的价值运动以及融资过程的资金运动。有人把储蓄投资过程和收入分配过程的价值运动称为实物资金运动,因此,广义资金流量包括实物资金运动和货币资金运动。

资金流量核算起源于美国,194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莫里斯 柯普兰教授应美国经济研究局之邀,对美国经济中的货币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开创了资金流量核算研究之先河。1947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米切尔发表了题为《支付流量、概念和数据的初步调查》的文章,首次提出了资金流量的概念并从总体上考察资金动态的观点。同年一月,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柯普兰教授在他提交会议的论文《通过货币流量跟踪美国经济》中,提出了资金流量分析方法,通过设计的一套分部门的帐户来描述部门间的资金运动。当时,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以后的研究中,柯普兰教授接受米切尔从总体上考察资金动态的观点,并继续得到美国经济研究局的支持。1952年,汇集他研究成果的《美国货币流量的研究》一书出版了,书中对美国1936-1942年的资金流量进行了估算,并将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交易者集团和交易类别,用会计复式计帐的方法记录了各类交易者集团之间的货币流量,分析和描述了美国的经济现象,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金流量模型,标志着现代资金流量分析与核算已具雏形。

资金流量核算方法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是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1948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于调节宏观经济,制定货币政策的需要,也开始研究资金流量核算及其编制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为研究成果,1955年,出版了《1939-1953年美国资金流量表》,1959年8月在《联邦储备公报》上发表了《资金流量、储蓄和投资季表编制》。美联储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将资金流量核算由年度核算扩展到季度核算,而且将储蓄和投资纳入资金流量核算中,使之既能反映实物资金的运动,又能描述货币资金的运动,扩展了资金流量表的应用功能。

随着资金流量核算在美国的开展,以及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核算方法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迅速推广。50年代中后期,日本、英国、加拿大、南斯拉夫等国都先后开展了资金流量核算。由于资金流量核算作为一种对资金运动的有效描述手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1968年,联合国统计署在对1953年版的国民核算体系(SNA)进行修订时,把资金流量核算纳入了新修订的SNA中,用资本筹集帐户来综合反映资金流量。1993年,在对1968年版SNA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了资金流量核算,现在它已经成为SNA中心框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机构部门资金流量的运行机理

本文研究的资金流量是指广义的资金流量,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和货币资金流量两个部分。实物资金流量反映伴随着收入分配及消费、储蓄和投资过程而发生的资金活动,货币资金流量反映为调剂资金余缺使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金融交易而产生的资金运动,这两个部分通过净金融投资即资金余缺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完整地反映资金运动。资金流量核算通过资金流量表对资金流动的过程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关系进行系统地反映。简要表式如下:

资金流量表中的机构部门是由能够拥有资产、发生负债、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能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机构单位组成,所有机构单位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四个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是从事货物和非金融服务生产的所有常住法人企业;金融机构部门是专门从事金融中介活动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辅助活动的常住法人企业;政府部门由各种类型具有法人资格的常住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成;住户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以及住户所有的个体经济组成。由于任何一个经济体不是完全封闭的,经常会发生对外交易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对外交易更加日益频繁,为了反映对外交易活动,在机构部门中,还增加一个国外部门,用于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发生的对外经济交易活动。

(一)实物资金运动

实物资金流动以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即增加值为起点,反映生产要素对生产成果的初次分配,机构部门间的经常转移引起的再分配,再分配后形成的可支配总收入的最终使用,以及经过实物资金运动后形成的净金融投资。流动顺

序为:

增加值⇒初次分配总收入⇒再分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总储蓄⇒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净金融投资。

主要流动项目顺次包括: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资本转移、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净金融投资。主要分配关系为(以非金融企业部门为例):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减支出差额=初次分配总收入

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减支出差额=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

(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减支出差额)-(投资+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净金融投资

机构部门之间资金的主要流动关系为:增加值作为初始收入来源,在按照生产要素进行的初次分配中,各个机构部门的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是住户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政府对各机构部门在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活动中征收的税收扣除给予生产单位的生产补贴的差额即生产税净额,是政府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财产收入指某一部门把金融资产和土地等有形非生产资产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所获得的收入,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金和土地的所得,包括利息、红利、土地租金等,是提供部门的收入来源,使用部门的资金运用。经过上述的分配后,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

机构部门之间的经常转移是一种单方面的收入转移,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等。收入税是政府部门的收入来源,社会保险付款通过政府部门向生产单位或劳动者个人筹集,最终用于住户部门,是收入部门的收入来源,支出部门的资金运用,社会补助是社会对生活困难人员的补助,来自各个机构部门,用之于住户部门,是住户部门的收入来源,各支出部门的资金运用。经过上述再分配后,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在使用上首先满足最终消费的需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住户部门的资金运用,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满足最终消费后剩余的可支配总收入形成各机构部门的总储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