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升高血小板中药处方

升高血小板中药处方 1、云南白药胶囊10盒。 2、驴胶10盒。 注意:多吃猪肝、乌鸡、桂园、红花生、红枣、红糖“五红汤”。 ,希望中医药结合治疗。挂了专家门诊。以下是医生开的处方单,太子参30g,麦冬15g,熟《边》(这个字医生写得太草,我看不懂)30g,大枣30g,当归12g,炒枣仁30g,杜仲15g,合欢皮30g,石斛15g,白茅根30g,枸杞30g,夜交笩30g,茯苓30g,黄芪30g,甘草10g. 医生开了6副,只吃6天,每天一副。300元,这个药价值有这么贵么?我可以连续吃这个药先吃10几副左右么?然后再去看医生会不会改药,因为我觉得太贵了, 提升血小板的中药方剂 【功能主治】 (1)方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方功能滋阴降火止血。主治阴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方功能健脾益气摄血。主治气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处方组成】 (1)犀角0.6克(或水牛角代)、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玉竹15克、连翘9克,

紫草9克、茜草9克、竹茹9克、白茅根30克,生荷叶l枚,水煎服。 (2)生地15克、玄参9克、丹皮9克、黄柏6克,龟版15克、阿胶9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茜草9克、侧柏9克,水煎服。 (3)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枣仁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4.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发热、便秘或兼有衄血者可加川连、黄柏、制军;如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象,应急予独参汤以益气固脱;如肾阴不足,虚火上浮,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龙骨、牡蛎以滋阴补肾,摄纳肾气;若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烦热盗汗,足膝疼痛者,用大补阴丸加茜草、侧柏、旱莲草、阿胶;如肝郁阴虚,用一贯煎加减;若四肢厥冷、腰痛足软者可加菟丝子、苁蓉、附子,阿胶,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参三七。 【临床疗效】治疗36例(其中急性4例,慢性32例),治愈32例,无效4例。 【按语】 在紫癜急性期,出血暴急,证多实热,治宜清热降火,亟夺其实。慢性者须健脾益气。出血迁延不愈,时断时续,或舌有瘀斑,浑身痛楚者,多因瘀血作痛,必须予以化瘀之药,化瘀可以疏通血脉,减低血管壁通透性,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功效】(1)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2)方滋阴降火止血。(3)方健脾益气摄血。 【主治】 (1)方血热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方阴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方气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升血小板的中药方剂 提高血小板食疗方法: 提高血小板食疗方法: 1.清蒸补藕:鲜藕洗净,将连衣花生捣碎,与芝麻,冰糖合并纳入藕孔中,文火蒸熟,随意常食,藕性寒凉,可止血,花生,芝麻养血,加速血小板再生. 2.韭菜炒猪血:韭菜80克(洗净),猪血50克,同用武火炒熟,加盐调味,当菜食用,韭菜活血,猪血补血,故有补血化淤的良好作用. 3.清蒸马齿苋:马齿苋洗净,置于米饭上蒸熟,以大蒜,香油佐味,当菜食,马齿苋性凉,能止血,血小板减少,大便带血者常食最为合适. 4.木耳柿饼汤:黑木耳12克,柿饼4只,同煎汤,每晚当茶饮,木耳,柿饼均性凉,可滋阴,对血小板减少淤斑鲜红者,有消斑止血的功用. 5.冰血散:动物血烤干3份,冰糖1份同碾碎,口服,每日3次,每次20克,服用时禁用茶. 6.酒酿炖猪皮:甜米酒酿适量,猪皮150克(洗净),加水同煮炖,待猪皮炖烂后加少许食用油,酒酿能活血化淤,猪皮能减少血管脆性,对血小板减少,血管脆性强的出血有止血作用.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对于很多的患者对于白血病这一疾病来说并不是很了解,而是只知道因为体内白细胞低或者血小板低就认为是白血病,而因此感到恐慌,那么白血病和白细胸和血小板到底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嘛,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可以了解清楚这里面的缘由与病症,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 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 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

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 贫血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白细胞高血小板低有以下可能: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具体要结合病人的症状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来确定。只能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白血病,但不一定是。建议行以上检查明确诊断后治疗。 以上就是专家给我们介绍的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 病吗的介绍,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可以有所了解,就让我们及时的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和白细胞都出现低的情况,这时候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诱发感染的情况,另外出现血小板低,还容易引起出血的现象,比较严重的就是脑出血,通过血常规能够得到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他们一旦出现减少,就意味着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出现,这时候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可以吃一些具有补血功效的产品,当然要及时进行抗炎治疗,促进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上升。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1、中性白细胞 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 正常为0.2-0.4,减少时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人的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 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白血球低血小板低的人应该多吃以下食品;

1.含有维生素B12 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猪或羊肾、腐乳等。 2.含有优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奶类、瘦肉、蛋类、豆制品等。 3.造血的原料主要包括: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吉西他滨是常用的化疗药物,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主要作用于S 期,可用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治疗。而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需要在用药前掌握。 一、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吉西他滨最主要的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与吉西他滨的剂量高低密切相关。约 62%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白细胞下降,III~IV 度粒细胞下降发生率约为 17%、白细胞下降约为 9.5%。35% 发生血小板下降,III~IV 度血小板下降约为 8.5%,但出血者很少。66% 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多为轻度,III~IV 度发生率为 8.5%。 应对措施 应用吉西他滨化疗期间,需每隔 2~3 天复查血常规,密切关注血小板及白细胞波动情况。当化疗后发生血小板下降应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或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必要时输注血小板;若同时有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应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于贫血患者可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铁剂等治疗,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 对于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方案且在上一个疗程后出现≥ 3 级血小板计数下降者,可在本疗程化疗第 2、4、6、9 天皮下注射rhTPO 300U/(kg?d) 预防血小板下降。

二、消化道反应 吉西他滨属于低度致吐风险药物,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10~30%,。对于低致吐性药物的预防建议使用单一止呕药物,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氯丙嗪预防呕吐。 另外约 30% 患者可出现肝脏功能异常,但多为 I~II 度转氨酶升高,无需特殊处理。极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口腔毒性或便秘等。 三、过敏反应 约 20%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后出现皮疹,多在第一次使用吉西他滨后 2~3 天出现红色斑丘疹,轻度表现为双上肢、前臂、手掌背侧;中度表现为双上肢、颈部、躯干散在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可持续 4~7 天。 应对措施 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 10 mg 每日一次可有效控制;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或激素等。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支气管痉挛。 四、肺毒性 吉西他滨单药的肺损伤发生率仅有 1%~2%,但当其与其他肺毒性药物联用时可使肺毒性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外吉西他滨可引起放疗回忆反应,因此联合放疗时应避免使用或适当限制药物的总量。 吉西他滨引起的肺损伤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可发生弥漫性肺泡损伤,慢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肺泡岀血,非心源性肺水肿和胸膜腔积液等表现。可通过完善胸部 CT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RBC: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 /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的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材科jd1401班熊腾飞 摘要:无机抗癌药物得设计及研究仍就是当前一个前言课题,其中铂类抗癌药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发现顺铂有抗癌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癌药物得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迅速得发展。今天,各类铂抗癌物已成为癌症化疗中不可缺少得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1、顺铂 1965年,美国科学家B、Rosenborg意外发现惰性得铂电极能引起细菌得菌丝生长。在进一步得研究下,其研究小组发现第一个具有抗癌活性得金属 配合物——顺式二氯二铂,即顺铂(DDP,PDD,C l2(NH 3 ) 2 Pt)。 1、1顺铂得特点及药理 顺铂中铂得价态就是正二价,铂周围结合两个氯及两个氨分子,因此顺铂类似于双功能烷化剂。具体作用时,顺铂对乏氧细胞较为敏感,可扩散通过带电得细胞膜,先将所含之氯解离,然后与DNA上得核碱鸟嘌呤、腺嘌呤与胞嘧啶形成DNA 单链内两点得交叉联结,也可能形成双链间得交叉联结,从而破坏DNA得结构与功能,抑制癌细胞得DNA复制过程,但对RNA与蛋白质合成得抑制作用较弱,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 1、2顺铂得应用 DDP具有抗癌谱广、作用强、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且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为当前联合化疗中最常用得药物之一。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2] 1、3顺铂得不良反应 虽然应用广泛,但顺铂具有较大细胞毒性,特别就是用量较大时对人体得影响十分明显。其不良反应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道反应:主要就是严重得恶心、呕吐。患者需服用一周左右得强效止吐剂。(2)肾毒性:主要导致累积性及剂量相关性肾功不良,一般剂量每日超过90mg/m2即为肾毒性得危险因素。(3)

肿瘤化疗药不良反应预案处理

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了影响机体正常的增殖细胞外,还会引起一些特殊的毒性。为了一旦发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特制定本处置预案。 一、消化道反应 (一)、消化道反应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分为五级 (二)、处理措施: 1、胃肠道反应0级:不需任何的处理。 2、胃肠道反应Ⅰ级:①胃复安10mg im tid;②爱茂尔2ml im bid③5-HT3受体拮抗剂; (用药前半小时)格拉司琼3mg iv qd/bid或恩丹西酮8mg iv qd/bid; ④地塞米松5mg iv bid;⑤口腔黏膜炎可漱口水漱口、氟康唑外用或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失;⑥腹泻可应用PPA0.5 tid或易蒙停1粒 qd或蒙脱石散剂 3 tid至腹泻停止并适当补液及补充电解质。 3、胃肠道反应Ⅱ级:①胃复安10mg tid或者胃复安10mg im tid;②爱茂尔4ml im bid③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格拉司琼3mg iv qd/bid 或恩丹西酮8mg iv qd/bid;④地塞米松5mg iv bid;⑤配合镇静剂:安定10mg qd或非那根25mg im qd;⑥口腔黏膜炎可漱口水漱口、氟康唑外用或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失;⑦腹泻可应用PPA0.5 tid或易蒙停1粒 qd或

蒙脱石散剂 3 tid至腹泻停止。同时,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大量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维生素,每日液体量保证在2500ml以上,并复查肝功、电解质,必要时停药。 4、胃肠道反应Ⅲ、Ⅳ级:①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格拉司琼3mg iv qd/bid或恩丹西酮8mg iv qd/bid;②地塞米松5mg iv bid;③配合镇静剂:安定10mg qd或非那根25mg im qd;④口腔黏膜炎可漱口水漱口、氟康唑外用或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失;⑤腹泻可应用PPA0.5 tid 或易蒙停1粒 qd腹泻停止。同时,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大量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维生素,每日液体量保证在2500ml以上,并复查肝功、电解质⑥停药观察。 5、一般情况处理:①口腔护理;②清淡、易消化饮食;③大量饮水;④大剂量水化治疗。 二、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明显下降,可引发致死性感染与出血,并限制了化疗的进程,直接影响预后,因此对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骨髓抑制应予以积极的预防和处理。 (一)、骨髓抑制程序按WHO毒性评定标准确定,根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级如下: (二)、处理措施; 1、骨髓抑制0度:不需任何处理。 2、骨髓抑制Ⅰ度者:①利可君20mg po tid;地榆生白片0.4po tid;复方阿胶20ml po tid;②血小板减少者:氨肽素1.0 tid 3、骨髓抑制Ⅱ度者:①利可君20mg po tid;地榆生白片0.4po tid;复方

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主要有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酗酒,巨幼细胞贫血,某些骨髓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我也曾是一位血小板疾病患者,在得病之初不仅翻看了很多书籍,还找了很多医院的权威专家,也算是久病成医吧,不仅对于血小板常识比较了解,对于用药及治疗更是深有体会,尤其是一些西药吃了很多,但血小板一直很低,最低的时候只有20多,要靠去医院输小板维持生命,说真的当时很害怕,但没有办法西药一直升不了血小板,后来一个亲戚给我寄过来【康髓诺】汤药,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血小板从20多到50多再到100多,最后逐渐恢复正常,现在不仅不用去医院输血小板了,而且血象一直很稳定,身体各方面也都恢复健康了,以前免疫力低三天两头生病,现在连个感冒都不得。。那么,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

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 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 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血小板减少症的致死病因。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 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也常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总之,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大,因此要重视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措施,积极防治疾病。

铂类不良反应处理

五种铂类药物细对比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50年前,1967 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从此打开铂类药物抗肿瘤的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的化疗方案中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抗癌机制可分为4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DNA,引起DNA 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目前国内常用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共有五种,第一代顺铂,第二代卡铂及奈达铂,第三代奥沙利铂及洛铂,五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但适用范围、用法及不良反应又各有何千秋呢? 一、五种铂类药物的基本情况 1代:顺铂——1979 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 物,应用广泛,但它缺乏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代:卡铂——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及Johnson Matthey 公司于1986年合作开发,是进入临床的第 2 个铂类络合物。结构上以环丁烷二羧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增加了化合物的水溶性。特点如下:(1)化学稳定性好,水溶性是顺铂的17倍;(2)胃肠道等毒副反应程度低于顺铂,病人耐受程度较高;(3)卡铂与顺铂具有相同的载体基团,对顺铂产生 耐药性的患者,再用卡铂时效果也不佳。 奈达铂(中国未上市)——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制开发,于1995 年6 月首次在日本上市。结构上以乙醇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溶出度大约是顺铂的10倍,作用比顺铂好,且肾毒性较低,原因是由于这种药物在肾脏的分布不同所致,给予小鼠同样剂量的奈达铂和顺铂时,前者在肾脏的累积量仅为顺铂的40%。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 1、生成 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 ★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 ★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 ★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 ★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 ★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 ★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 ★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 ★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 ★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 ★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 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 ★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 ★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 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

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器官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主要是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和生殖细胞等。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 患患者生存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人员职责 护士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化疗中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二)认真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 (三)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 (四)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不适主诉。 (五)将患者不良反应及医生处理情况记录在患者护理记 录中。 医生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不良反应。 (二)对护士汇报的情况认真核实。 (三)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记录在病程中。 (四)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在24小时内向药学部作出书面汇报,并按医院不良 反应处理程序处置。

三、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骨髓抑制毒性较明显的药物有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替尼泊苷、长春瑞滨、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开普拓等。 (二)消化道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致吐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程度不同。明显致吐的药物(致吐率90-100%):顺铂、氮芥等。较强致吐(致吐率60-90%):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亚硝脲类等。中度致吐(致吐率30-60%):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地辛等。弱致吐(致吐率6-30%):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 (三)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外围神经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罕见惊厥和意识丧失。植物神经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严重者有高频听力丧失。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药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处理常规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处理常规 一、局部反应 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MMc和HN: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1、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用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如需多次用药或病人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病人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2、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①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病人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②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3、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 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病人带来痛苦。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 案进行化疗。 ?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 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 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 1)肝损害:PZA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表现为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的代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小时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 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 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

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 成人:4×109~10×109/L 儿童:5×109~12×109/L 新生儿:15×109~200×109/L 临床评价: 1.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各种白细胞的功能不同,主要是通过吞噬和免疫功能防御感染。白细胞有结实柔韧的细胞膜,适于伸展和变形,能通过微血管及其内皮间孔到达各组织。 中性粒细胞是血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在防御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是进入组织中起吞噬作用。吞噬过程主要是粒细胞向被吞噬物伸出伪足,将其包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对细菌表面起调理作用,使其易粘附于粒细胞。粒细胞包裹被吞噬物后,随即摄人胞浆,形成吞噬泡。粒细胞胞浆颗粒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酶(如蛋白水解酶等)和杀菌物质。从而能对吞噬体进行消化、分解,起杀菌等作用。 粒细胞起源于粒-巨噬祖细胞,从增殖动力学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分裂-增殖池; (2)成熟-贮存池; (3)循环-边缘池; (4)组织池。 血液白细胞计数只能测知循环池中的白细胞,注射肾上腺素可动员边缘池的粒细胞人循环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还原尿睾酮可动员骨髓粒细胞人血引起血液粒细胞多,用此方法测定骨髓粒细胞贮备量。粒细胞从原始到成熟所需的时间约10天。 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速发性过敏反应和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织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或灭活这些活性物质。另外嗜酸性粒细胞膜上的Fc和C受体可与经IgG 调理的蠕虫粘着,再通过酶的作用杀伤蠕虫。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E的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在抗原作用下分化、增殖成具各种功能的致敏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抗原物质和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同时合成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在巨噬细胞协同下,参与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它穿出血管进入组织,逐渐转化为巨

5.《放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放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急性放射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或停止放疗后多可逐步恢复;放疗的后期反应一旦发生,则不容易恢复,故以防止为主。 1.放疗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1)放射野内局部做好准备,如拔除严重龋齿、控制病灶的局部感染以及伤口愈合等。 (2)注意患者是否伴有可能增加正常组织放射敏感性的因素,如曾接受化疗、糖尿病、动脉硬化等。 (3)精心设计放疗计划最关键,特别注意相邻野间热点问题(即放射剂量重叠)和各种正常组织的耐受量,严重不良反应如放射性截瘫必须避免。 (4)放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急性放射反应。 2.放疗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激素可以减少渗出,防治炎症进一步扩展。对于开放部位(如肺)的放疗不良反应,多伴有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有助于控制放疗不良反应。大量维生素可促进代谢。并积极对症处理,以减轻患者症状,另一方面避免急性反应转向后期反应。 一、全射反应主要是一系列的功能紊乱与失调,表现为疲乏无力、虚弱、低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睡眠障碍等。予扶正益气、安神、营养支持、补液等对症处理。 1、放射性皮肤损伤,l、2级皮肤损伤,可继续放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刺激,外用比亚芬;3、4级皮肤损伤,喷洒“金因肽”,必要时应停止放疗;伴感染者抗生素治疗。 2、骨髓抑制(一系或三系减少),升白药物(G-CSF或GM-CSF)、 rhEPO、IL-11、生血中医药治疗,加强营养,防治感染、出血,必要时成分输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1、放射性急性脑水肿,甘露醇、速尿、皮质激素治疗。 放射性脑功能减退及智力下降,神经营养药、ATP、细胞色素C、脑血管舒张剂、活血化淤中医药治疗。 2、放射性垂体损伤(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危象、垂体卒中),根据内分泌检查予

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一、目的:规范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 二、责任:药物警戒总负责人及ADR专员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 1、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自发报告系统收集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的、文献报道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填写《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自获知之日起30日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提供原始报表及相关信息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5日内提交。 2、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获知后24小时内书面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3、收集或获知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后,要立即进行核实与调查。 3.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确认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进行确认。需要确认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为有效报告、是否在报告范围之内、是否为重复报告等。 3.1.1有效报告 首先应确认是否为有效报告。一份有效的报告应包括以下四个元素(简称四要素):可识别的患者、可识别的报告者、怀疑药品、不良反应。如果四要素不全,视为无效报告,应

补充后再报。 “可识别”是指能够确认患者和报告者存在。当患者的下列一项或几项可获得时,即认为患者可识别:姓名或姓名缩写、性别、年龄(或年龄组,如青少年、成年、老年)、出生日期、患者的其他识别代码。提供病例资料的初始报告人或为获得病例资料而联系的相关人员应当是可识别的。对于来自互联网的病例报告,报告者的可识别性取决于是否能够核实患者和报告者的存在,如提供有效的电子邮箱或者其他联系方式。 3.1.2报告范围 对于来自上市后研究或有组织的数据收集项目中的不良反应,经报告者或持有人判断与药品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应该向监管部门报告。其他来源的不良反应,包括监管部门反馈的报告,无论持有人是否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均应向监管部门报告。 文献报告的不良反应,可疑药品如确定为本持有人产品,无论持有人是否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均应报告;如果确定非本持有人产品的则无需报告。如果不能确定是否为本持有人产品的,应在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中进行讨论,可不作为个例不良反应报告。 如果文献中提到多种药品,则应报告怀疑药品,由怀疑药品的持有人进行报告。怀疑药品由文献作者确定,通常在标题或者结论中作者会提及怀疑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报告人认为怀疑药品与文献作者确定的怀疑药品不同,可在报告的备注中说明。 4、详细了解境外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品使用、患者诊治以及药品生产、储存、流通、既往类似不良反应等情况。 同时,根据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置管理规定,迅速开展生产自查,分析和控制、处理;调查、分析、处理情况应及时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必要时应当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相关药品,并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应急预案及程序 1 2020年4月19日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原则上应立即停药,并立即值班医生,同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停药期间应观察患者,采取简易的处理方法。根据医嘱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立即抢救。 2 2020年4月19日

如怀疑药品质量问题,应与药剂科联系,由药学人员、医护人员共同进行相关药物的封存工作。如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将撤下的输液器形成密闭状态,并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标明时间,冷藏备检。 临床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报告给药剂科不良反应监督员,并将未填齐项目填写完整。若不良反应症状仍未愈,药学人员将负责继续检测事件发展,并负责与病人沟通进行情况进展登记。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时限不良反应发生后各部门需在一周内上报至药剂科,药剂科不良反应监测员及时到科室调查,并将发生情况按月向区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严重不良反应,科室及时上报给药剂科,药品监测员在一周内在线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死亡病例最快速度及时上报。 出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给予积极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向科室主任报告详细情况,按规定时限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将情况分别报告医务科及药剂科。药剂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病历讨论,究其不良反应与可疑药品的相关性,若与药品相关,分析是药品质量、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还是由于患者自身等原因造成,整理总结后通报全院。 药学人员有义务对医师及患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达和用药安全知识的宣传。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