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接受介质是生理盐水和等渗磷酸盐缓 冲液。
二、体内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研究可在动物或人体上进行。 动物在体经皮吸收一般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用药 部位,通常采用动物的腹部和背部,去毛后将 TDS贴于适宜的部位,然后间隔一定时间采集血 样或尿样分析测定。 在人体进行经皮吸收的研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 人体研究应在离体研究和动物在体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方法是:取一定剂量的TDS贴在适宜 的部位,然后在一定的时间采集血样或尿样,用 灵敏的分析方法予以测定。
一、体外研究
离体皮肤的制备
研究中所用皮肤应尽可能使新鲜解离皮肤, 从尸体上剥离的皮肤应在12h以内进行,如不 立即用于试验,可真空包装后置于-20℃以下 保存备用。 动物处死后去毛,剥离皮肤,立即以生理盐 水淋洗,除去脂肪层,置于4℃的生理盐水中
保存备用。
一、体外研究
试验装置
立式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一、体外研究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皮中 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保证物 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背衬层 主体部分
骨架材料 控释膜材料 压敏胶
保护层
背衬层
无渗透性背衬层在系统中发挥一定强 度的支撑作用,保护系统免受外界物质侵 入,防止药物流失或皮肤水分蒸发,以提 高药物渗透。
常用透明或有色的铝箔、聚丙烯、聚 乙烯类、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等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 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 (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 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 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改良Franz扩散池
立式扩散池
立式扩散池的典型例子是改良Franz扩散 池,该装置由上下两个杯状磨口玻璃容器对 合而成,皮肤样本夹于两室之间,用铁夹固 定。上室为供给室,下室为接受室。 该装置主要用于贴剂、软膏的体外渗透 性的比较研究。
Vilia-Chien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的典型例子是Vilia-Chien扩 散池,该装置由两个对称的玻璃半室组成,每 个半室均有恒温水夹套,每室均有磁力搅拌子。 皮肤固定在两室之间,铁夹固定。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四)微孔骨架系统
此系统由背衬材料、含药微孔骨架、压敏胶
层、保护层组成,基本结构是一个内浸药物的
多孔性骨架材料。
微孔骨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氨、聚氯乙烯、聚
砜、聚碳酸酯、PVA、纤维酯类、环氧树脂、
交联PVP等。
(五)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 TDDS ( microreservoir - type TDDS )
材料,也经常采用这些材料的复合膜。
主体部分
药库与骨架系统
控释膜
黏胶层
药库与骨架系统
骨架材料的作用是贮存药物和控制药物释放。 常用材料中,水不溶性聚合物有硅橡胶、乙
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异丁烯、醋酸纤维素等。
亲水性聚合物包括天然的多糖类化合物如梧桐
胶、海藻酸;合成聚合物如聚丙酰胺、聚乙烯
醇等。
控释材料
控释膜分为均质膜与微孔膜两种。控释膜控 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用于均质膜的主要是硅橡胶、乙烯-醋酸乙烯 共聚物;用于微孔膜的主要是聚丙烯。
压敏胶
压敏胶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是指那些在
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起
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及兼作药物贮库或载体材料。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膜控释型 骨架型 黏胶型骨架系统 均质骨架系统 微孔骨架系统 微贮库型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一、TDDS 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
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
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 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周广芬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传递系统。系指药物 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体循环)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最 终产生疗效的一类系统。
广义上,经皮给药系统包括软膏、硬膏、贴剂以 及凝胶剂、涂剂和气雾剂。通常情况下,TDS专 指起全身治疗作用的透皮吸收贴剂,国内称之为 贴片。
三、体外评价
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评价主要包括含量测定、 体外释放度检查及粘贴性能检查等。此外《中 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透皮贴剂部分另有 重量差异、面积差异及含量均匀度测定等质量 控制指标。
四、体内评价
经皮吸收制剂的体内评价主要是测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生物利用度。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利
用度的测定方法有血药法,尿药法和血药加尿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 laurocapam ),也称 Azone 。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
根据药物的pKa值,通过改变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组
成,调节经皮给药系统介质的pH,或选用与离子型药物
电荷相反的物质作为介质或载体形成电中性的离子对,
增加非离子型的比例,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渗透。此
外,也可在处方中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药物的皮肤 通透性,促进经皮吸收。
良好的压敏胶必须满足:
胶、聚异丁烯压敏胶。
初粘力<粘合力<内聚力<粘基力。
常用常用的压敏胶材料包括聚硅氧烷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⑤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因呕吐不宜口服
药物以及长期用药的病人。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转运及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转运途径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经皮转运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 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是主要的吸 收途径
兼具膜控制型和骨架型的特点。其一般制备方
法是先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 PEG )
的水溶液中,再将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
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 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 之成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于粘 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药物的理化性质 经皮给药系统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应用部位
病变皮肤
皮肤的温度 皮肤的水合程度 “贮库”效应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小于1000 脂溶性及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适中 药物的化学结构:氢键不超过两个 熔点:熔点低的易透过皮肤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药 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 涂布在背衬层上。药物的释放也由压敏胶控制。
(三)均质骨架系统
此系统中固体药物均匀分散在亲水性或疏水性 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将这种含药聚合物模塑成 一个具有一定表面积和厚度的含药圆片,把这 种含药的聚合物圆片粘贴到一个药物不透性的 塑料背衬及闭合性铝箔上。构成给药系统
药法。
第五节经皮给药系统的新进展
以加入经皮渗透促进剂的促渗技术
以改变药物物理特性为主的促渗技术
以改变药物经皮吸收方法的促渗技术
一、经皮渗透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 脂肪酸、脂肪醇类 氮酮类化合物 吡咯酮类衍生物 亚砜类 表面活性剂
中药挥发油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其中,丙二醇的促渗作用相对较强,无论是单 独使用,还是与其他促渗剂混合使用,都能起到 一定的效果。本类促渗剂的缺点是用量大,有挥 发性和刺激性。
第三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生产
药物的选择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一、经皮给药系统药物的选择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缓释和控释的特点,适合于一些生 物半衰期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大部分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性低,只适合于剂量小、 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应该对皮肤没有刺激性,不 产生过敏反应。 高熔点药物的透皮速度小,宜选择低熔点的药物。 药物的溶解度应适宜,通常药物在油及水中的溶解度 均应大于1mg/ml,且油水分配系数适中。药物分子 量应小于1000。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透皮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有效浓度常在 1%~6%左右。 Azone起效较为缓慢,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 2小时到10小时不等,但一旦发生作用,则能 持续多日,这可能是Azone自身在角质层中蓄 积的结果。
4、吡咯酮类衍生物
吡咯酮类衍生物包括α-吡咯酮(NP),N-甲 基吡咯酮(1-NMP)等。吡咯酮及其衍生物具 有广泛的促渗作用。在低浓度时吡咯酮类选择性 进入角质蛋白,在高浓度时影响脂质层流动性和 促进药物分配。对极性、半极性化合物的透பைடு நூலகம்均 有效果,但有一定刺激性。
2、脂肪酸、脂肪醇类
脂肪酸类化合物,如油酸具有类似角质层类脂的 结构,容易进入脂质双分子层,增加脂质流动性。 此外,油酸对阳离子型药物具有独特的促进效果, 它能与这类药物形成离子对结合而进入皮肤。类 似的还有亚油酸、肉豆蔻酸以及它们的酯。 脂肪醇与短链醇相比,具有与角质层类脂相似的 长链结构,增加皮肤角质层类脂的流动性,其用 量较短链醇少。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第四节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评价
体外研究
体内研究 体外评价 体内评价
一、体外研究
皮肤的选择
用人的皮肤进行体外渗透研究无疑是最佳选 择,因人的皮肤不易获得,因此常用动物皮肤或 人工合成膜代替。虽然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其渗 透能力有差异,但如作为实验研究,国内大部分 仍然选择使用方便、易于获得的大鼠皮肤
5、亚砜类
(1) DMSO 吸收促进机理:对药物的增溶作用及其对角质层 脂质相互作用。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是一种新的促进剂,其促渗作用没有浓度依赖性, 在低浓度时有较强的促渗效果。用量较少,对极 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非极性药物。
6、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 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