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问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问题1
————————————————————————————————作者:————————————————————————————————日期:
2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问题
在我国农村,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户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一种金融组织来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农村信用社正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信社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它不仅解决了农村资金融通的问题,而且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但因农信社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偏离了“以农为本”的宗旨,甚至产生“支农赔本”的思想,且置自身的管理水平、资金实力、经营条件等不顾,片面追求大客户、大企业。因此,农村信用社为了扭转当前这种局面,必然存在重新定位、寻求立足、发展壮大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市场定位的依据
1.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发展存在的优势。我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70%,农村约占全国城镇村居民点面积的86. 1%,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占据农村市场必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加入WTO后,农村信用社采取“依托农村,拓展城市”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上,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开始转移,市场定位进行重大调整。从1998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开始着手撤并各自在农村中的分支机构,四大银行撤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之巨大已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几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撤消了8700个,中国银行撒消了2722个,中国建设银行撤消了3601个,中国农业银行由近6万个网点下降到了4. 4万个。这样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身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主体重新确定,其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二是农村信用社有着堪称全国第一、数量众多、遍布城乡村镇的营业网点。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39552个,服务网点合计20万个,从业人员92万人,平均每1000个农村人口就有1名农村信用社职工为其提供服务。在农村地区有最敏锐的市场触角,弥补了装备上的不足,为千千万万个农户家庭、村乡办企业、种类繁多的合作经济提供直接的服务。三是农村信用社属地化的员工对“三农”以及其他服务对象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凭着这一优势,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己的银行,固定大批社员客户,形成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以此为依托发展非社员客户,扩大非社员客户群,比较容易形成在农村金融中心的基础地位。四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是服务“三农”,在资金运用上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也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低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在储户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迅速提高,更有利于扩展业务,扩展筹资空间,增强其资金实力。据统计,截止2002年12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98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393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5579亿元。从2002年4月开始,农业贷款余额历史性地超过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现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中总量最大的贷款,所占比例已达40%。
2.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发展存在的劣势。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信用杜在我国发展存在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一是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较多。1997-200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占2000年末不良贷款总额的69. 2%。2000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亏损面高达50%以上,总体上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二是规模效应难以发挥,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全国农村信用社数量不少,存贷规模也位居中上,但由于缺乏纵向单独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法人体制造成的资金分散分割和“四自”经营原则,使农村信用社的横向联系不紧,人才、资金等资源难以互享共用,贫富共济,强弱相扶必须依靠行政力量。三是人才资源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现代金融业的要求,缺乏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应具备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创新观念。以洛阳辖区为例,在目前的3241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0余名,占比不足10%。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人才“断层”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人才年龄性断层、知识性断层、结构性断层、综合性断层,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四是业务经营缺乏创新,服务
手段落后。一方面农村信
用社经营业务目前还局限在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创新力度不够,经营形式单一,信用工具落后,限制了收入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利润空间小,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市场扩展和业务发展。另一方面,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五是农村信用社地处农村,点多面广,布局分散,业务边际成本高,服务对象千家万户,支持产业类别多样,单位资产收益低;六是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不足。200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共计4417亿元,只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7%,而其存款则全部都来自农村,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部门。七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日益严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通过直接的收入转移和价格的间接收入转移,相当部分的农民收入从农村流出,转入公共部门和城市部门。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从1978-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总额从121亿元上升到4639. 9亿元, 90年代农村资金的外流规模和速度要远远大于80年代。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原则。国家提出要加大农业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只有在充分考虑自身效益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和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更要优先扶持。
2.按照市场价值取向引导市场定位的原则。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企业能在目标市场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保持与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能搞简单的行政强迫命令,要按照市场价值取向,科学地引导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向,充分用好用足资金。
3.盈利性原则。农信社必须充分考虑其盈利性,向社会提供的各类信贷服务,必须是有偿的。同时农信社要牢牢植根于农村市场,不断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进行业务创新。在充分保证支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央行货币政策,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培植农信社新的效益增长点,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努力规避金融风险,实现“以农为主”的多赢目标。
4.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农村的原则。为了正确地引导资金的投向,不影响农村信贷投入,在确定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时,要防止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特别是当农村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时。利用市场法则,将城市信用社的富余资金调剂到农村信用社,也要鼓励城市信用社的资金直接以贷款方式投向城郊和广大农村。
5.遵循分散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农信社应坚持以支持一家一户的农户发展生产为主,重点支持农民发展基础农业、大农业和科技农业,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但贷款过于分散,容易加大工作量,边际成本高,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农信社在支持分散经营的同时,要适当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为“三农”服务的企业,建立农信社效益基地,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农村信用社实现市场定位的具体措施
1.制定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和壮大,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目前,由于我国规范的农村信用社组织基本缺位,所以发展农信用社事业首先就要解决重新架构农信社的组织体系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有一部《合作金融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信社的组织形态和运营规则,确立其农信社的性质,明确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
2.争取优惠政策扶持,理顺方方面面关系,为农村信用社健康经营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实施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优惠政策:一是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税赋;二是在保值储蓄贴补利息上,国家财政应将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同等对待,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等额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