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总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阴阳: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针灸治 病通过调和阴阳来达到目的,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和腧穴的配 伍来实现。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即扶正祛邪,是指导针灸治疗的根本原则;补虚就是扶 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补虚泻实又可简称为补泻,针 灸的补泻的内容很多,可以或针、或灸,或用其他的辅助方 法来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
以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通过穴位对恒温的敏感程 度的变化,测知经络、脏腑虚实的方法。正常情况下, 人体左右两侧同一经穴对温热的感知程度大致相同。如 果左右两侧的测值相差1倍以上,即是病态。数值偏高者 (时间长,超过正常值二分之一以上的)为功能减退, 属虚的表现;数值偏低者(时间短,不足正常值二分之 一以上的)为功能亢进,属实的表现。
配穴的目的是发挥穴位之间相互协调的作用,提高疗效。 配穴时应针对主要症状配穴,选用穴位时要尽量做到, 一穴治多症,一穴调多经,最大的发挥腧穴的治疗效果。做 到取穴少而精。 常用的配穴方法有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上下配穴 法、远近配穴法和表里配穴法五种。
二、配穴方法
(一)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是指选用身体前面(胸腹)的腧穴与身体后面(背 腰)的腧穴进行配伍的方法。典型的配伍有俞募配穴法。如胃痛 选胃俞、中脘;又如急性腰扭伤,可以找腰部的痛点和腹部的对 应点进行针刺,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经络穴位诊察法,是利用经络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性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病理反 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利用视察、触摸、按压、通电、 加热等,检查有关经络穴位,来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经络穴位诊察法的内容主要有经络望诊、经络触诊、经 络电测定和知热感度测定四个方面。
一、八纲辨证
(二)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邪所处部位深浅的一对纲领。表证多为外感病, 一般发病急,病位浅,病势轻;里病多为内伤,或外感入里,一 般发病慢,病位深,病势较重,病程轻长。
表证治宜疏解表邪,通经活络,取阳经、手太阴肺穴为主,浅 刺疾出不留针,或用三棱针散刺,或用皮肤针叩刺;里证范围较 广,治宜通调脏腑,行气活血,根据不同的脏腑和部位选用相应 经络的穴位,深刺可留针。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3.经络电测定
是指利用经穴电测定仪器测量经络或穴位来诊断疾病 的方法。初时是通过测量经络、穴位的皮肤导电量(或 电阻值)的变化来分析脏腑经络病变情况,后来演变为 在经络,穴位的皮肤上观察引出的电流(或电位)的变 化,来判断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虚实。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4.知热感度测定
二、配穴方法
(三)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选用人体上身部腧穴与下身部腧穴相配 合取穴的方法。常用来治疗病变在身体上部或下部某些地方 的疾病,典型的配穴有同名经取穴和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如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胁痛,上取支沟、下取阳 陵泉;四关穴,上为合谷,下为太冲;胸腹满闷,上取内关、 下取公孙。《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这种上 病下取,下病上取的配穴方法也属于本法范畴。如头顶痛取 涌泉;目痛取光明、足临泣;腰背痛取委中;脱肛取百会。
针灸治疗中的辨证,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八纲辨 证为纲领,经络辨证为核心,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分析辨 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就是辨明疾病的病位、病性,只 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中阴阳是总纲,统领其他六纲。临床中八纲把疾病 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归纳为八类证候,明确疾病的部位、属 性和正邪的消长等。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1.经络望诊
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皮肤所发生的各种异常改变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
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皮肤的变化来分析疾病属于何经何腑,以十 二皮部与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同时结合五官、五体与五 脏六腑的关系进行。
临床上在观察皮肤体表异常改变的同时,还要结合触诊、病人 的主诉、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最后提出诊断。
一、八纲辨证
(一)阴阳 分别概括表里、寒热、虚实。 临床上阴证包括里、寒、虚证。阳证包括表、热、实证。 阴证治宜温中、散寒、补虚,取背腧穴、阴经穴、任脉 穴为主,深刺久留针,宜补宜灸。 阳证治宜解表、清热、泻实,取阳经穴、督脉穴为主, 浅刺疾出,宜泻不宜灸或少用灸。 若阴证向阳证转化,表明疾病有好转的趋势;若阳证向 阴证转化,则提示疾病有加重的可能。
二、经络辨证
(二)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按疾病证候所发生在某个具体部位与经络循行相关 作为依据来进行归经的形式。因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是相 对固定的,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也是相对固定的, 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来判断是何经何脏腑的病证。
辨位归经为针灸临床选穴处方,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尤其在治疗痛证时更为突出。
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可以作为指导针灸治疗 的原则。在《内经》中即有东西南北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的记载。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的不同,提出适宜 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针灸辨证方法
辨证,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收集病史、症状、体 征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的原因、部位、正邪 的盛衰情况等,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
一、选穴原则
(三)对症选穴
亦可称为随症选穴和辨症选穴。本法是针对一些全身性的疾病, 或者个别症状无法辨证时,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来选取穴位的一 种方法。
对症选穴多属于经验用穴的范畴。如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 虚脱选关元、神阙;昏迷选人中、十宣等。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采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2.经络触诊
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按压、 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分 为循行按压和穴位按压。
(1)循经按压:
是按经络的循行路线来寻找阳性反应物。方法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 的侧面沿着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循按、瓜切或用拇、食指进行撮捏,来 探找皮下或肌肉内的阳性反应物。
二、配穴方法
(四)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作为依据的配穴方 法。常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病证及某一脏腑、经络病变后有可能已 经影响到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的病证,典型的配穴有原络配 穴法。本法既可以单独取其相表里经的腧穴,又可以同时取表里 二经的腧穴。
二、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应,辨别经 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 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灸治疗在下针之前必须先观察 经络的变化情况,气血的盛衰,气机运行是否通畅,是否有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病变等。
三、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方的 主次关系。治病之先,要确定病证的轻重缓急,才能确定治 标为先,还是治本为先,还是标本同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它充分地体现 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灵活性。
因时制宜: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 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针刺时有刺深刺浅的不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中医骨伤、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用
针灸学
第六章 治疗总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汪安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应 用和常用配穴方法。
掌握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熟悉针灸的治疗的注意事宜、经络穴位诊断法。 了解针灸的辨证纲要。 正确运用选穴的原则、配穴方法进行针灸处方。
辨证归经、辨位归经和经穴诊察法三个部分。
二、经络辨证
(一)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是古代医家对 疾病证候按十二经脉进行归纳的方法,即《灵枢·经脉》篇中所 载的“是动病”、“所生病”。
“是动病”,是指由于外邪侵入经络引起经气的变化而产生的 疾病。
“所生病”,是指由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经气变化而 表现出来的症候。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特定的证候表现形式,临床 中可以按疾病证候进行辨证归经。
一、八纲辨证
(三)寒热
寒热是说明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为阴盛或阳衰,热为阳盛 或阴衰。寒证治宜温寒或补阳,多取任脉、督脉、脾、肾经穴为 主,温针久留,重用灸法;热证治宜泻热或滋阴,多取督脉、大 肠、胃经穴为主,重刺疾出或点刺出血,禁灸。
(四)虚实
虚实是说正邪强弱的一对纲领,也是决定针刺补泻的关键。虚 为正气虚,实为病邪盛,虚证宜用补法,取任脉、督脉、脾、肾 经穴为主,多灸少针,针用补法,若阴虚则不灸,阳虚可多灸重 灸;实证宜用泻法、取督脉、胃、三焦、大肠经穴为主,重刺或 点刺出血,针用泻法,实热证禁灸,寒实证宜灸。
循行按压寻找的阳性反应主要有疼痛、敏感、麻木、寒凉、灼热或 肿块、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不同性质的疾病,有不同形式的阳性反 应。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2.经络触诊 (2)穴位按压:
有目的的对身体一些穴位进行按压,寻找阳性反应,对疾病的 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是特定穴。
经穴按压常见的阳性反应主要有压痛、敏感、麻木、迟钝、舒 适或皮下组织隆起、结节、松驰、凹陷、硬块等。
本经补泻
他经补泻
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与温寒是指热性病用“清”法,寒性病用“温”法 热性病的表现是外象性的,在治疗热性病时,要引热外 出,以清为主。针灸治疗热性病,多采用浅刺疾出,不留针 或点刺出血。 寒性病的表现多为收引性的,在治疗寒性病时,要温经 散寒,以温为主。针灸治疗寒性病,多采用深刺久留针或加 艾灸。 清热温寒的代表性针刺手法为“烧山火”、“透天凉”。 清热时用“透天凉”,温寒时用“烧山火”。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一、选穴原则 是指选用腧穴的基本法则,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根
据腧穴的分布和主治作用来进行选取穴位的。一般分为近部 选穴、远部选穴、对症选穴三种。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变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腧穴,体现了“腧穴 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和比较局限的病证,急慢 性病均可采用。 在临床运用较广,选穴时可用一条经的腧穴,亦可用多 条经的腧穴,还可以适当选用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二、配穴方法
(二)左右配穴法
又称为交经缪刺法,是以经络循行左右对称、交叉、交会的特 点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常用来调节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失 衡的病证。如中风后遗症,常出现患侧虚、健侧实的情况,治疗 时就可左右同时取穴,用补患侧、泻健侧的方法治疗。左右配穴 法可以用左右同取的方法,也可以用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方法。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指当人体由于各种病因造成经络闭阻不通而 引发多种疾病时,可采用针灸刺激腧穴和经络,激发经气, 使经气通畅。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选用不同的方法。
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就是消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扶正祛邪是治 疗一切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选穴 是指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腧穴,又可称为“循经取穴”。 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根据取穴经络的不 同,分为本经选穴和异选取穴。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选穴 1.本经选穴 即在病变部位所属的经络选取穴位,这是 典型的循经选穴,如心脏有病选神门、通里;肺病选列缺, 尺泽、孔最、太渊;胃病选足三里、梁丘;腰脊疼痛针人中 等。 2.异经选穴 又称为他经选穴,即在与病变经脉有密切 关系的表里经和同名经上选取穴位。如:咳嗽、恶寒、发热 是病在肺,选用表里经手阳明经的合谷穴;呃逆是胃气上逆 所致,选用表里经足太阴经的公孙穴;风火牙痛,选用手、 足阳明经的合谷、内庭二穴。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即扶正祛邪,是指导针灸治疗的根本原则;补虚就是扶 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补虚泻实又可简称为补泻,针 灸的补泻的内容很多,可以或针、或灸,或用其他的辅助方 法来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
以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通过穴位对恒温的敏感程 度的变化,测知经络、脏腑虚实的方法。正常情况下, 人体左右两侧同一经穴对温热的感知程度大致相同。如 果左右两侧的测值相差1倍以上,即是病态。数值偏高者 (时间长,超过正常值二分之一以上的)为功能减退, 属虚的表现;数值偏低者(时间短,不足正常值二分之 一以上的)为功能亢进,属实的表现。
配穴的目的是发挥穴位之间相互协调的作用,提高疗效。 配穴时应针对主要症状配穴,选用穴位时要尽量做到, 一穴治多症,一穴调多经,最大的发挥腧穴的治疗效果。做 到取穴少而精。 常用的配穴方法有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上下配穴 法、远近配穴法和表里配穴法五种。
二、配穴方法
(一)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是指选用身体前面(胸腹)的腧穴与身体后面(背 腰)的腧穴进行配伍的方法。典型的配伍有俞募配穴法。如胃痛 选胃俞、中脘;又如急性腰扭伤,可以找腰部的痛点和腹部的对 应点进行针刺,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经络穴位诊察法,是利用经络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性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病理反 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利用视察、触摸、按压、通电、 加热等,检查有关经络穴位,来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经络穴位诊察法的内容主要有经络望诊、经络触诊、经 络电测定和知热感度测定四个方面。
一、八纲辨证
(二)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邪所处部位深浅的一对纲领。表证多为外感病, 一般发病急,病位浅,病势轻;里病多为内伤,或外感入里,一 般发病慢,病位深,病势较重,病程轻长。
表证治宜疏解表邪,通经活络,取阳经、手太阴肺穴为主,浅 刺疾出不留针,或用三棱针散刺,或用皮肤针叩刺;里证范围较 广,治宜通调脏腑,行气活血,根据不同的脏腑和部位选用相应 经络的穴位,深刺可留针。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3.经络电测定
是指利用经穴电测定仪器测量经络或穴位来诊断疾病 的方法。初时是通过测量经络、穴位的皮肤导电量(或 电阻值)的变化来分析脏腑经络病变情况,后来演变为 在经络,穴位的皮肤上观察引出的电流(或电位)的变 化,来判断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虚实。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4.知热感度测定
二、配穴方法
(三)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选用人体上身部腧穴与下身部腧穴相配 合取穴的方法。常用来治疗病变在身体上部或下部某些地方 的疾病,典型的配穴有同名经取穴和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如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胁痛,上取支沟、下取阳 陵泉;四关穴,上为合谷,下为太冲;胸腹满闷,上取内关、 下取公孙。《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这种上 病下取,下病上取的配穴方法也属于本法范畴。如头顶痛取 涌泉;目痛取光明、足临泣;腰背痛取委中;脱肛取百会。
针灸治疗中的辨证,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八纲辨 证为纲领,经络辨证为核心,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分析辨 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就是辨明疾病的病位、病性,只 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中阴阳是总纲,统领其他六纲。临床中八纲把疾病 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归纳为八类证候,明确疾病的部位、属 性和正邪的消长等。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1.经络望诊
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皮肤所发生的各种异常改变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
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皮肤的变化来分析疾病属于何经何腑,以十 二皮部与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同时结合五官、五体与五 脏六腑的关系进行。
临床上在观察皮肤体表异常改变的同时,还要结合触诊、病人 的主诉、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最后提出诊断。
一、八纲辨证
(一)阴阳 分别概括表里、寒热、虚实。 临床上阴证包括里、寒、虚证。阳证包括表、热、实证。 阴证治宜温中、散寒、补虚,取背腧穴、阴经穴、任脉 穴为主,深刺久留针,宜补宜灸。 阳证治宜解表、清热、泻实,取阳经穴、督脉穴为主, 浅刺疾出,宜泻不宜灸或少用灸。 若阴证向阳证转化,表明疾病有好转的趋势;若阳证向 阴证转化,则提示疾病有加重的可能。
二、经络辨证
(二)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按疾病证候所发生在某个具体部位与经络循行相关 作为依据来进行归经的形式。因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是相 对固定的,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也是相对固定的, 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来判断是何经何脏腑的病证。
辨位归经为针灸临床选穴处方,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尤其在治疗痛证时更为突出。
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可以作为指导针灸治疗 的原则。在《内经》中即有东西南北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的记载。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的不同,提出适宜 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针灸辨证方法
辨证,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收集病史、症状、体 征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的原因、部位、正邪 的盛衰情况等,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
一、选穴原则
(三)对症选穴
亦可称为随症选穴和辨症选穴。本法是针对一些全身性的疾病, 或者个别症状无法辨证时,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来选取穴位的一 种方法。
对症选穴多属于经验用穴的范畴。如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 虚脱选关元、神阙;昏迷选人中、十宣等。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采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2.经络触诊
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按压、 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分 为循行按压和穴位按压。
(1)循经按压:
是按经络的循行路线来寻找阳性反应物。方法是用拇指或食指指腹 的侧面沿着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循按、瓜切或用拇、食指进行撮捏,来 探找皮下或肌肉内的阳性反应物。
二、配穴方法
(四)表里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作为依据的配穴方 法。常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病证及某一脏腑、经络病变后有可能已 经影响到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的病证,典型的配穴有原络配 穴法。本法既可以单独取其相表里经的腧穴,又可以同时取表里 二经的腧穴。
二、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应,辨别经 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 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灸治疗在下针之前必须先观察 经络的变化情况,气血的盛衰,气机运行是否通畅,是否有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病变等。
三、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方的 主次关系。治病之先,要确定病证的轻重缓急,才能确定治 标为先,还是治本为先,还是标本同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它充分地体现 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灵活性。
因时制宜: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 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针刺时有刺深刺浅的不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中医骨伤、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用
针灸学
第六章 治疗总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汪安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应 用和常用配穴方法。
掌握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熟悉针灸的治疗的注意事宜、经络穴位诊断法。 了解针灸的辨证纲要。 正确运用选穴的原则、配穴方法进行针灸处方。
辨证归经、辨位归经和经穴诊察法三个部分。
二、经络辨证
(一)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是古代医家对 疾病证候按十二经脉进行归纳的方法,即《灵枢·经脉》篇中所 载的“是动病”、“所生病”。
“是动病”,是指由于外邪侵入经络引起经气的变化而产生的 疾病。
“所生病”,是指由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经气变化而 表现出来的症候。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特定的证候表现形式,临床 中可以按疾病证候进行辨证归经。
一、八纲辨证
(三)寒热
寒热是说明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为阴盛或阳衰,热为阳盛 或阴衰。寒证治宜温寒或补阳,多取任脉、督脉、脾、肾经穴为 主,温针久留,重用灸法;热证治宜泻热或滋阴,多取督脉、大 肠、胃经穴为主,重刺疾出或点刺出血,禁灸。
(四)虚实
虚实是说正邪强弱的一对纲领,也是决定针刺补泻的关键。虚 为正气虚,实为病邪盛,虚证宜用补法,取任脉、督脉、脾、肾 经穴为主,多灸少针,针用补法,若阴虚则不灸,阳虚可多灸重 灸;实证宜用泻法、取督脉、胃、三焦、大肠经穴为主,重刺或 点刺出血,针用泻法,实热证禁灸,寒实证宜灸。
循行按压寻找的阳性反应主要有疼痛、敏感、麻木、寒凉、灼热或 肿块、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不同性质的疾病,有不同形式的阳性反 应。
二、经络辨证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2.经络触诊 (2)穴位按压:
有目的的对身体一些穴位进行按压,寻找阳性反应,对疾病的 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是特定穴。
经穴按压常见的阳性反应主要有压痛、敏感、麻木、迟钝、舒 适或皮下组织隆起、结节、松驰、凹陷、硬块等。
本经补泻
他经补泻
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与温寒是指热性病用“清”法,寒性病用“温”法 热性病的表现是外象性的,在治疗热性病时,要引热外 出,以清为主。针灸治疗热性病,多采用浅刺疾出,不留针 或点刺出血。 寒性病的表现多为收引性的,在治疗寒性病时,要温经 散寒,以温为主。针灸治疗寒性病,多采用深刺久留针或加 艾灸。 清热温寒的代表性针刺手法为“烧山火”、“透天凉”。 清热时用“透天凉”,温寒时用“烧山火”。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一、选穴原则 是指选用腧穴的基本法则,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根
据腧穴的分布和主治作用来进行选取穴位的。一般分为近部 选穴、远部选穴、对症选穴三种。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变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腧穴,体现了“腧穴 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和比较局限的病证,急慢 性病均可采用。 在临床运用较广,选穴时可用一条经的腧穴,亦可用多 条经的腧穴,还可以适当选用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二、配穴方法
(二)左右配穴法
又称为交经缪刺法,是以经络循行左右对称、交叉、交会的特 点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常用来调节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失 衡的病证。如中风后遗症,常出现患侧虚、健侧实的情况,治疗 时就可左右同时取穴,用补患侧、泻健侧的方法治疗。左右配穴 法可以用左右同取的方法,也可以用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方法。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指当人体由于各种病因造成经络闭阻不通而 引发多种疾病时,可采用针灸刺激腧穴和经络,激发经气, 使经气通畅。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选用不同的方法。
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就是消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扶正祛邪是治 疗一切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选穴 是指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腧穴,又可称为“循经取穴”。 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根据取穴经络的不 同,分为本经选穴和异选取穴。
一、选穴原则
(二)远部选穴 1.本经选穴 即在病变部位所属的经络选取穴位,这是 典型的循经选穴,如心脏有病选神门、通里;肺病选列缺, 尺泽、孔最、太渊;胃病选足三里、梁丘;腰脊疼痛针人中 等。 2.异经选穴 又称为他经选穴,即在与病变经脉有密切 关系的表里经和同名经上选取穴位。如:咳嗽、恶寒、发热 是病在肺,选用表里经手阳明经的合谷穴;呃逆是胃气上逆 所致,选用表里经足太阴经的公孙穴;风火牙痛,选用手、 足阳明经的合谷、内庭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