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沿线站点地下空间发开利用——以广州中新知识城及镇龙片区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沿线站点地下空间发开利用——以广州中新知识城及镇龙片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8:16.1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作者:尹婕

[导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新区的开发中,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将有效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保持城市生态环境,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本结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及镇龙片区地下空间规划实际项目,结合重要商业中心区以及轨道交通站点,从站点定位、功能、开发规模,平面布局以及开发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地下空间,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城市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一、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防工程的建设,当时主要强调人防作用。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间容量满足不了其功能和内部交通的要求,导致各种城市矛盾的锐化,因此这些城市也开始或在准备对重要地区进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建设。

广州市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已从最初的单一人防、地下交通工程建设发展到以轨道交通为主导,融合地下道路、停车、商业、市政、人防功能的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

为贯彻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思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空间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中新知识城建设指挥部积极响应广州市政府关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指示精神,提出编制知识城及镇龙部分地铁沿线站点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1.2 规划范围

本项目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及镇龙片区范围内,包括14号线知识城支线及21号线沿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域。具体包括知识城站、知识城南—旺村站、康大站、镇龙北站、镇龙南站、镇龙站各站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85.65公顷。

二、地下空间开发核心问题及思路

根据上述规划定位,广州知识城的功能包括知识创新与孵化、知识产权交易、国际学术交流、国际科教服务、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生态居住、公共服务等个方面。地区地下空间将打造为公共交通功能、商业娱乐、知识体验复合地下城市综合体,注重复合综合商业的开发,多重立体交通的协调,绿色市政集成,营造地上、地下自然过渡,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将成为综合、特色、精致地下空间开发的典范。

2.1思路一:明确开发内容

明确地下空间开发的类型、功能和用途,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结合区域职能、站点类型、地面的主导功能等来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充分结合地面用地性质,地下开发对地面功能的延伸与补充,实现地上地下功能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地面主要功能的补充,地下公共功能应作为地上主要功能补充,同时在品质上提升完善,与地上形成功能联动互补。

对地面重要功能的延续,地下公共功能应作为地上核心功能,优势功能延续,与地上形成功能联动发展。

与地面功能进行特色功能差异布置,地下功能如果与地上功能大部分同质,则很难吸引人气,亦无法突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空间特色,所以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与地面功能共同完善配套功能,地下功能应满足地上无法设置的配套功能,完善停车、市政及其他配套设施。

2.2思路二:确定开发规模

合理的确定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内容,地下空间需求量应与城市阶段发展目标相匹配,受地上建筑总量、区位条件、项目定位等影响。本次规划拟通过案例分析法、指标综合分析法、人均需求综合法和单位地铁站支撑法对总体地下空间及各站点地下空间的总体开发规模,以及地下商业建筑开发量进行科学预测。

2.3思路三:合理的空间布局

对地下空间各自用途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首先满足公共交通的便捷联系,地铁、公交总站、步行等各种公共交通通过合理布局,形成无缝换乘,地上地下一体的立体便捷交通体系。其实形成高效的公共服务和连续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商业+停车+市政复合化发展,充分设置地下公共步行通道、街头公园、下沉广场等要素,将地面公共空间串联起来。最后,创造活力的商业娱乐氛围,在满足地下空间

公共功能的同时,合理组织商业娱乐功能,形成活力的地下商业休闲氛围。

2.4思路四:整合交通连接

确定地下空间的交通连接关系和空间连通关系,包括公共交通之间的转化和人行网络的连接。多种地面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有利于提高地块的可达性;构筑人性化立体步行空间,通过地下、地面、二层连廊体系化,连接开发地块与站点之间的连通道。

2.5思路五:营造舒适的环境

基于地下空间对人心里产生压抑和黑暗,打造自然通风采光的地下空间环境,通过下沉广场和下沉庭院、道路中央绿化带的采光天窗,打造自然通风采光的地下空间环境。地下公共步行主通道宽12-16米,净高4.4米;接连单个站点公共通道长度尽量不超过800米;并在节点处设置简洁易懂的标识系统;通过人性化设计,打造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

2.6思路六:制定开发模式

制定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保障实施。包括两种类型,一、分地块地下空间开发模式,较强的规划控制以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模式,整体性较好,但是后期会存在难以管理的问题。

三、规划方案

3.1总体规划结构

根据站点周边地区所确定的功能定位,结合地下空间资源条件及地下空间需求,确定知识城及镇龙片区部分地铁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范围形成一带、四核、多节点的地下空间布局结构。

一带串联:规划确定沿地铁14号支线及镇龙片区21号线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发的区域,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串联站点周边公共中心为节点的带状地下空间规划发展结构。

四核辐射:结合各站点资源优势和特点,确定形成马头庄站公共交通服务核心、知识城站综合服务核心、康大站科教服务核心、镇龙站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四大核心拉开整个地下空间组织框架,形成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作为知识城片区重要的功能补充和特色展示。

多节点完善:围绕一般站点形成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3.2 站点主导功能分析

综合分析各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主导功能、周边规划或在建重大项目、其他公共交通、人流疏散等特征,确定各地铁站点的主导功能类型。

综合型站点:知识城站、康大站。

交通主导站点:马头庄站、镇龙站。

商业主导站点:知识城北站、枫下站、知识城南-旺村站、镇龙北站、镇龙南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