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
2013年
7
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 西。
2013年
德谟克利特像
8
②认为“美在于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 创始人狄德罗提出的,他认 为“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 事物的关系才是美的根源。 事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对 称、秩序,就是美。
他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 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
他的实验所得的结论之一是: 人们最喜爱的美的图形是接近 或正好是黄金分割的图形,最 不喜欢的是过于正的正方形和 过于长的长方形,由此他得出 “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③认为“美是一种移情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费歇尔父子的美学观点。
认为所谓美是人把自己的 生命即情感观念移入无生 命的事物,使之成为有生 命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对 象,从而让人体验到审美 的喜悦之情。这就是著名 的“移情说”。
①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
“美是和谐与比例”, 认为凡是物 体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协调,变 化自然,就会显得美. (黄金分割率)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
赫拉克利特:
• 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 最智慧的人和神相比,无论在智慧、美和其他方面,都
像一只猴子。 • 神的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人们则认为一些东
他还进一步提出“美的关系” 不仅指客观的物质对象, 还包括了社会生活关系。
狄德罗
③认为“美是生活”;
俄国文艺学家车尔尼雪夫 斯基认为:“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 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 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 是美。”美的根源在于生 活之中,美的本质是社会 生活的显现。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美 学观点。休谟是英国经 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 他执著于用心理分析方 法来讨论美的问题,认 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 感”。
休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略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
的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认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对 它的探讨无意义,也永远找不到答案。人们只 能回答“什么是美的”。而无法回答“什么是
对美的本质刍议
1、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现象。
美”。 (属一家之言)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曾点,字晳,故又称曾皙。儒家一代传人“宗圣”曾参之父,比
孔子小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 《历史的天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 “道” “无” “大象”即“象罔” “神人”与“至人”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 “境界” “象外” “意境” • 《云水禅心》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车尔尼雪夫斯基
2.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寻求美
①认为“美是永恒的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 美学观点。
柏拉图最先提出了 “什 么是美”的问题,并且从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出发, 认为是先有美的理念,然 后才有美的事物,“美的 本质是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
②认为美是“神的光辉的反映”;
中世纪宗教哲学 的始祖普洛丁的 美学观点,他认 为客观世界的美 是神的光辉的反 映。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
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P26 •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