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教版六下数学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况且,人们已经很少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扇形统计图,既方便又准确,而且十分美观。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 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的百分数
例2 比较三种统计图,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
(一)直接呈现扇形统计图,鼓励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中的数据信息,并利用统计图里的百分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例1 初步教学扇形统计图。在给出“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平方千米”的同时,呈现一幅“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这是一幅扇形统计图,里面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等地形各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教材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引出扇形统计图,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不教学制作扇形图,没有必要呈现扇形图的形成过程。二是学生能够看懂扇形图里的信息,不需要给予其他帮助。在呈现扇形统计图以后,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独立看图,交流“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大多数学生会一一说出图中的五个百分数,并且根据五个百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扇形统计图里五个扇形的大小,看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接着体会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明白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单位“1”的数量,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然后感到扇形统计图不是呈现五种地形的面积各有多少,而是分别表示每种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学生看到、想到并说出上述内容,就初步认识了扇形统计图。
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陆地总面积和每一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计算器算出每一种地形的面积,填在教科书的表格里。这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起来了。学生通过这些计算,能体会到扇形统
计图不直接给出各个部分数量是多少,但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各个部分的数量。这就进一步体验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于是,有意义接受教材所说的“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配合例1的“练一练”给出两幅扇形图,其中一幅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6%,另一幅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9%。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前一个问题要分别说出扇形图给出的两个百分数的含义,属于知识范围的问题。后一个问题要感受我国以世界耕地的9.9%,供世界19.6%的人口吃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对世界以及全人类的贡献,属于思想性的问题。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思考其他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几,其他国家的耕地总面积占世界耕地的百分之几,通过1-19.6%和1-9.9%求出两个百分数。把世界人口作为单位“1”、世界耕地作为单位“1”,体会整个扇形图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用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示不同的数据,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例2同时给出一幅扇形图、一幅折线图和一幅条形图,分别表示六年级一班同学阅读课外书的一组数据,包括阅读科普类、漫画类、童话类、小说类和其他类书各占阅读课外书总数的百分比;7~12月各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本数;每星期阅读课外书时间在2小时以下、2~4小时、4~6小时、6~8小时、8小时以上的人数。分两个层次提出讨论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以下三个具体的问题。
“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每一幅统计图的内容,说出每一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看到三组数据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图,扇形图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折线图和条形图都表示一组数据的各个具体数量。这就了解到各种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三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去年下半年各月借书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多少?”这组问题分别指向三幅统计图里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信息,再次体验扇形统计图表达的是“各部分占整体的份额”,折线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各有多少”。这样,学生就能再次感悟统计图的使用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统计图。
“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开放,要鼓励学生说出在三幅统计图里看到的、想到的信息,培养利用已有数据进行深入思考的意识,即理解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评价数据,应用数据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
“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这个问题在初步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在上述三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扇形图利于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最高,哪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最少。根据扇形图里各个扇形的大小,能很方便地按大小顺序排列各个部分数量。已经知道折线图利于表示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数据在增加还是减少。根据折线图的折线,能对数据的变化作出描述、分析和判断(预测)。已经知道条形图利于表示一组数量各是多少,能很直观地告诉人们,哪一个数量最多、哪一个数量最少,根据条形图的直条,能估计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或倍数关系。教材希望学生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使用统计图是“有选择”的,应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以及需要表达的数据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图。三个小卡通的交流,代表学生分别说出了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扇形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折线图,什么情况适合使用条形图。
配合例2的“练一练”采用三种统计图表示李大伯家的收入情况。条形图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四项收入各多少万元;扇形图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等四项收入各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折线图表示2002~2012年收入的变化情况。提出四个问题,要求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反思“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进一步体验各种统计图表达数据的特点。如果有可能,教学还可以作如下的延伸:一是比较条形图和扇形图,它们都表示“粮食”“养殖”“水果”“其他”四项收入的情况,但表示的方式不同,数据不同,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二是体验条形图里的数据,适合用折线图表示吗?从条形图里的四个数据只表示“各多少”,不存在“变化”状态和趋势,得出不适合使用折线图的结论。三是折线图里的数据可以用条形图表示吗?从折线图里有六个年份的收入数量,体会也能采用条形图表示。但条形图不能像折线图这样清楚地表示出年收入的增加态势。
三、精心编排练习题,突出统计活动能力的培养
统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数据意识和开展统计活动的能力,体会数据里面蕴含着信息,逐步养成用数据描述、刻画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思想。统计活动则包括数据的采集、整理、呈现、分析和利用的全部过程。数据意识与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落实于统计教材的每一道例题和每一道习题之中。数据意识和活动能力的初步形成,远远高于各道例题、练习题的具体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