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路甲字69号的张学良公馆。
张学良公馆位于建国路金家巷(今建国路9号),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公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电报,便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代表团赴西安,就住此。在这里与张、杨二将军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略,解放后建为纪念馆,供人们参观游览。
张学良公馆导游
踏入张学良公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几棵年代久远的苍松翠柏辉映下的三幢别具风格的灰色小楼,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像是依然在守望着主人的归来,这种安详的氛围令人不禁肃然起敬。公馆整体布局分两部分:北边一排平房是张学良将军的生平陈列馆和史实陈列馆;南边的三幢小楼则是张学良将军等爱国将领曾居住过的地方
张学良公馆原属西北通济信托公司合合面粉公司,1935年9月13日,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移驻西安后,即租用了刚刚竣工的合合面粉公司的办公楼作为自己的官邸,称张学良公馆 西安事变纪念张学良在1934年10月份的时候,曾经陪着蒋介石来过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
王梅:1935年的9月13号他就驾着他的波音飞机来的,杨虎城和邵力子,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是谁?应该上"邵"吧!),杨虎城是西安绥晋公署的主任,亲自到机场接的张学良,接到以后当时是住在西安绥晋公署的新城黄楼里,到了9月底大概10月初的时候,才搬到这边的金家巷5号张学良公馆。(走进公馆,您首先看到的就是西楼,这里是张学良与家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一楼为侍卫人员的住处,当时住有24位侍卫,二楼是张学良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东边的这间会议室是张学良按见重要客人和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
西安事变爆发的前一天晚上,张学良在这里召集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宣布次日凌晨举行兵谏,12月23日和24日,著名的三方和平会谈也在这里举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14日和16日,张学良两次在这里按待了宋美龄的代表端纳先生,(?待查:?)这封信就是14日宋美龄托端纳先生转交蒋介石的亲笔信的影印放大件。
西安事变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糜斌如: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蒋介石被东北军抓住以后,先是送到新城黄楼居住的,后来为了安全期间,张学良等人都劝说他搬到离我们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高桂滋公馆居住,(但是蒋介石一直怕张学良再加害于他,就不答应,端纳来到西安以后,在端
纳的劝说下蒋介石就于14日当天晚上就搬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高桂滋公馆居住了)------(老蒋还是为自己想得多了那么一点!!如果张此时也为"自由的自己"在多想那么一点---或许历史会被改写:是张软禁蒋了!;那就不存在退守台湾的蒋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了!;夸大点,,嘿嘿--今天也就不要整天喊着收台湾了!;更何谈美国干涉台海呢!;可能的是"国共第三次合作"后"国共两党共存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更可能的是===老蒋及与其有同一种政治信仰的的所有死党们像"文革中被害的那些人"一样:有的死,有的死而不成后被平反!!!嘿嘿,皆有可能!!===人-丛-众评)。
因为端纳当时和张学良、蒋介石都有私交,跟俩人的关系非常好,就派他作为使者来勾通南京与西安的联系,(在张学良和端纳交谈完以后的第二天,端纳就赶到洛阳,在洛阳就打电报给宋美龄,就把西安事变的情况报告给宋美龄以后,端纳又从洛阳赶回了西安,后来在西安以后他又从西安赶到南京,后于12月的22日和宋美龄一起又从南京来到了西安,等于端纳在西安事变方面,是作为西安与南京这种上层联系沟通的使者,三进三出西安)。
(楼东边的大套间是张学良的卧室与办公室,这就是当年张学良将军用过的办公桌。相距不远的这张就是赵一荻小姐当年的办公桌。挂在墙上的这几个字“爱人如己”也是张学良将军的手笔。里面为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小姐的卧室,您看到的床、衣柜、茶几等生活用品却是按照当年的陈设摆放在这里。)
(王梅:赵四小姐非常聪明,据说她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很强,她走到那个地方就能学各个地方的方言,她在天津长大,所以她平常是说天津话,但是后来到了东北,她又能说东北话,到了西安以后,当时她们上层的这些太太们经常来往,像当时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的夫人傅学文她是上海人,她说上海话,所以她跟傅学文和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于凤至几位太太交流的时候,她很快学会了上海话。她经常参加就像当时这此要员们,这些太太们这些眷属们的一些聚会,跟谢葆珍真、傅学文他们经常在一起,据说经常还在一起包饺子,吃羊肉泡馍,谢葆真跟杨虎城经常宴请张学良他们夫妇,到他们家去吃饭,吃当地的风味,赵四小姐也跟他们去她也会去学,一学就会,她也很爱吃陕西的风味)。
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文化{试问:老蒋的童年,年轻时代如何呢?建议朋友们看看<蒋介石个人传记>--忘了不知道是谁写的了---在初二时看的--记不清了,一点是肯定的:蒋在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学习,回国后,也在中国大陆"混混过","抱"(傍)了一个"内孙"和一"外孙"==
两宋,再加之"救了孙中山一命",并凭着自己的"小聪敏(守旧的,古人那里学来的一点小聪明)"-至少不是老毛那样的大聪敏(哲学)---而得势!!!===人-丛-众评}所以在他的生活中间,他就比如说喜欢开车、驾飞机同时也很喜欢西方的一些体育运动,(比如说像打高尔夫球、打网球所以他网球打得很不错,所以到西安以后他也随身带着他的网球拍,而且在这个公馆后边,据他们回忆还建了一个网球场)。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逃难中生于辽宁省广宁县桑林子镇詹家窝棚村,张学良为其父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所生,在八个异母兄弟中他为长兄,身受儒学和西学的双重熏陶-----19岁披上戎装,随父亲参加军阀混战,叱咤疆场,并萌生了求和平反内战的思想
{(zhunque de shuo :dangran ta you shuyu ta de,jianding de " zhengzhi sixiang" )从张学良的角度看,如果他再私自一点点,也抱着大不了跟着共产党走,也不怕在共产党那里吃苦,也不顾及与蒋介石的"所谓的兄弟情谊"和"政治信仰",,等等,,或许后面他就不会去"护送"回南京了!!!他没有顾及,甚至他想都没想到他"去了南京后的人身不自由"!!呵呵-----试问:张他那时想到了"蒋所领导的国民党"可能"败得退到台湾"去?!!!不会的!!他不会肯定的事先知道蒋介石会怎么对他!!但是他自身肯定也意识到了"蒋无论如何是不会杀他的!"----呵呵,人就是一个"有限理性"的,有感情的"动物"---有意思的人生!!!---"对人的评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请请"易中天"教授了(厦门大学教授),,他在对张学良研究后绝对会给出一种理性的对"中国人(张学良)"的评价的!
有一点是很可惜的:中国当代这么好的言论自由环境中,像易中天这样的人太少了!!!嘿嘿相信"那样的"易中天如果生活在三国时期,并且就是曹操的那年龄,就上同曹操一样的经历===呵呵那他就上曹操!!===人-丛-众评}
从1935年9月张学良从汉口进驻西安任西北剿匪到总司令开始到1936年12月25日离开西安,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除了著名的西安事变,1936年1月为了推动西北学生的爱国运动,张学良将东北大学工学院迁到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大学内。(王梅:张学良为他的新校址奠基提了字:“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徒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张学良到了西安以后,就希望把西安作为一个抗日的大后方,所以当时来了以后就很注重对西安的建设以及军事和经济上的一些建设,当时他一来以后就先建立一个西安陆军医院,建好以后张学良还亲自撰写了碑文。
当我们说起西安事变不能不提张学良,提到了张学良也不能不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制止了国内战争促成了第二次国
共合作和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实现。这同时也成为了少帅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1936年12月25日,为表示联合抗日的诚意,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在这之后张学良再也没有来过西安。此后几十年的囚禁岁月中他也很少提及“西安事变”。
===对于“事变”的一般表述,各方面的文献都没有多大差异。这是20世纪的30年代,华北逐渐落入进侵的日军手中。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即先剿灭反对他的中共红军,巩固中央实力,才与入侵的日军周旋。1936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督导剿共工作。手下两名将领,即东北军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的杨虎城劝蒋停止剿共,联共抗日,但被蒋拒绝。12月12日,张、杨两人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和停止内战等主张。
结果是在蒋(介石)宋(子文、美龄)、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叶(剑英)三方谈判中,和平解决危机。张学良不只释放了蒋介石,还把他护送回南京。这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可惜在张护送老蒋一起回南京后再没有出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倒是现在的近几年来台海局势有向着"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向进展--试问这种趋势的最终可能性会如何呢?===相信"客观的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具体到我们这一代年青人身上的,等等)"会共同作用出来一个结果的!!!!???--敢问谁能预测?===人-丛-众评)联手抗战的开始。另一方面,这也是张学良个人悲剧的开始。鉴于“兵谏”是犯上行为,违反军纪,国民党中央对张展开审讯。1937年,张学良虽然获得特赦,但却被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直到1990年才在台湾结束软禁生涯。1994年张学良“自我放逐”,移居夏威夷,与去年逝世的夫人赵一荻(赵四小姐)共渡晚年。杨虎城则早在国民党撤离大陆之际被处决。
北京方面向来对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极力推崇,临潼华清池——即西安事变以及相传为杨贵妃出浴的地方,今天是妥加保留的历史胜地。蒋介石当年下榻的卧房与办事处也加以保存,墙上弹痕可见,颇有戏剧性。骊山上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立的亭子,一度名为“捉蒋亭”,现改称“兵谏亭”。
中共的救命恩人?
张学良逝世,中国国家主席******致唁电给张的家属,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伟大的爱国者”,是众所意料中事。有些论者甚至认为,张学良劝服蒋介石联共抗日,让当时力量已经很弱的中共绝处逢生,可说得上是救命恩人。
台湾方面反应比较复杂。对许多国民党人来说,张学良当
时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他是中央政府的西北剿共副总司令,却私自与作战的敌军接触,并说服蒋介石停止彻底消灭敌人的工作,让中共壮大起来,最后反而夺取了政权,因而视他为“党国罪人”。
其实,把历史的重担都凝注在个人身上,让他扛起一切责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未免令他太沉重了。史家分析,张学良个人在历史上确曾发挥过作用。首先是1927年,蒋介石率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这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张学良继承被日军炸死的老帅张作霖地位,率领实力关键的东北军。张少帅决定支持中央,并挥师入关,结束了混战局面,促成了中国军事上的统一。
另一件事自然就是西安事变。事变之后,所有以前的军阀、政客以及共产党都团结起来,与国民政府一致抗日,实现了自1916年以来中国第一次真正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也让中国洗脱了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的耻辱。 《张学良评传》的作者司马桑敦认为,在西安事变当中,张学良的角色是国共之间的桥梁。他不只说服了蒋介石联共抗日,其实也曾影响了共产党决定与蒋合作。 书中引述张学良本身的回忆录,对照了朱德等著的《第八路军》,说明张学良与中共接触的过程中,曾有一晚到延安天主堂与周恩来见面。当时中共的立场是“反蒋抗日”,而张学良则称,缺乏蒋的领导是不可能抗日的,因此力说中共“抗日”必须“拥蒋”。中共政治局经过辩论,后来也采取并公开表示了“联蒋”、“拥蒋”的立场。 然而,是不是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统一抗日的出现?那也倒不尽然。著名学者黄仁宇逝世后才出版的回忆录《黄河青山》,是本腑肺之言。他在书中指出,蒋介石抗日其实有客观需要。因为在抗日之前十年,国民党中国虽曰已“现代化”,但却仍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税收、财政体系,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的枪声就打响了。蒋介石若不对日宣布抗战,恐怕就无以服众,无法稳住一群军阀、前军阀、准军阀,让他们保持微妙的平衡,更不要说共产党鼓噪着要抗日。
黄仁宇也说,二战结束后,一些美国人觉得蒋介石是搭了美国的“胜利顺风车”,对他不以为然。可是他们应了解,美国参战之前的四年五个月,中国的抗战是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蒋介石的另一选择是对日投降,在大东亚共荣圈中当兵,历史当然就会改写。 张学良逝世后,史学家唐德刚接受台湾《联合报》访问,则认为西安事变无疑也提供了某些历史契机。他认为,没有西安事变,中国对日抗战或许延后,日本可能先攻打苏联,而不会发动偷
袭珍珠港,世界大战与历史发展轨迹可能改变。唐德刚指出,当时是苏联的斯大林要求毛泽东、周恩来劝说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斯大林的考量是,如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失权或丧命,亲日的汪精卫从欧洲回来掌权,日本就会全力攻打苏联,对莫斯科不利。 至于西安事变是否改变了国共内战的胜负命运,许多史家都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唐德刚在《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序文中指出:“西安事变提早全民抗战是真;使反对派的中共因此壮大也不假;但是说它毁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那就过甚其辞了。”
是的,提起八年抗战、国共内战,人们脑海中不期然便响起许多飞机大炮之类的“战”声。其实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枪炮并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西安事变时,中共已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建立延安根据地,确立了毛、周等的集体领导,也得到苏联支持。撇开神话色彩不论,这样的阵容若论“剿灭”,相信也不是一时之事。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则也有其他非战的原因,主要是二战后仍无法建立财经体系,贪污腐败到了结构性的程度,导致经济崩溃。另一个较少提到的原因是国民党不大懂得争取知识分子,清党时更是劣币驱逐良币,人心背向,大量投向对方阵营。显然,共产党的许多“外来人才”,都是国民政府培养的。
另一方面,(注意:)直到1957年反右运动之前,中共在争取知识分子方面则做得相当成功,张学良被周恩来争取,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反右运动以及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大家看过了<霸王别姬>后就会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同情,但是又会试问:他们明确的政治觉悟是什么?是"不识时务者",没有"与时俱进"?如果他们去了台湾--结果会怎么样?呵呵==等等让人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戏,有的人演的好,演的高超,而有的人演都演不了,那就更不要谈演好,甚至是演的高超了!!呵呵-人-丛-众评)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炼狱,但那是后来的事情了。倘若我们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弄清楚事情的因果脉络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作为一个90多岁的老人,,(张学良谈“西安事变)还是最值得我们相信的---人-丛-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