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教育发展
摘要: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
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这将实
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
转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课程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我国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已显得越来越吃力,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不能与社会生活像脱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有这些缺点,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本次课程改革旨在解决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等。通过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一条主线。在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
新课程改革以教育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和指导思想。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在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六个具体目标,一、实现课
程功能的改变,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全人”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五,确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法杖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为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力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新课程具有内容的生成性,实施的开放性,评价的发展性资源的广泛性等特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
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也需要重建文化策略,第一,观念先导,制造舆论。提升学校文化力。第二要立意高远,循序渐进。努力追求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第三,要系统策划,把握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