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梁启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评梁启超

梁启超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列学术,事实求是,言必求证,不虚美,不隐恶,摈除门户之见,对各家各派之功评,客观公允。对于自己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本人试分析之。

一、善变多变

近代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发展迅疾的时代。多变的时代造成了多变的人物。梁启超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然其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而事实也确实这样的。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行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西文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戊戌变法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以先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并没有在梁启超身上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

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燥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政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王朝即将灭亡,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融,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无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怎样变,时代潮流却总是毫不留情地把他抛在后面。这当然不能说是历史的不公平,而是梁启超的种种变化,归根到底都不能超出改良主义的樊篱。改良、渐进,是他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二、勤奋好学

梁启超说:“启超与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也亦有然。……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自在旁皇求索中,”“启超每日在讲堂四小时,夜则批答诸生札记,每条或至千言。往往彻夜不寐”。“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正是因为这样,他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之

中。他从十九岁时留下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文字《读书分目课程》起,直到1928年病魔使他停止《中国文化史》的写作为止,三十六个春夏秋冬,“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他没有哪一年没有留下文章和著述。卷帙浩繁长达一百四十卷的《饮冰室合集》,虽然还没有将他的全部著述一一收录,数量已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每年的著述总量近四十万字。这样如此的多产,在中国近代著作家中,实无一人能望其项背。其用功之勤,著述之速,是不难想象的。梁启超积极的参与了中国近代的几乎一切政治活动。他的大量文章,涉及到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从戊戌变法至一九a年国民党新军阀代北洋军阀统一全国止,中国近代三十年中的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几乎都是他的文章和著述中得到了反映。梁启超的学术著作,涉及到哲学、史学、文学、经济、法律和道德、宗教等许多学科,时间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颇有见地的著作,显示了资产阶级在学术领域的实绩,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不避师讳”敢于直书

梁启超一方面对其老师康有为大加赞扬,另一方面又指出康有为的不足。如“今文学运动之中心。日康南海。然有为盖斯学之集成者,非其创作者也。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穿之著《政学通议》,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平……颇知守公文家法……然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从这一段话,梁启超肯定

康有为是今文学的集大成者。但康有为却深讳其事,而梁启超不为师讳。对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一方面把它誉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另一方面又指出该书中强史就我,歪曲史实的真实情况。“有为以为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其在事业也有然。其在学问上也亦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数崛起一时者以此,其所以不能立健实之基础者亦以此。”知师莫如弟子。梁启超对他老师的长处和短处是比较清楚的,梁启超曾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但敢于坦率地客观地写出来,不加曲意回护,这种忠于事实的态度是可贵的。

四、善于解剖自我

梁启超说:“启超学问欲极炽……。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不深。被尝有诗题其女令娴《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教我,此二无我如。’可谓有自知之明。启超曾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中间又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耗其精而荒其业。”如梁启超刚到日本后。为总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而写成的《戊戌政变记》,他自己也认为存在一些问题:“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启超兴趣广泛,思想驳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经,佛

道佛法,他都有浓厚的兴趣,但不少文章,是遇事辄发的文章,因而也就显得粗率浅芜,深度不够。

尽管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但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梁启超说:“平心论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闭塞萎靡,非用此种卤莽疏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之陈涉。”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应该有鉴别的吸收,有鉴别的批判。意识形态是非常复杂的,有其历史合理性,不能像梁启超所说采取“卤莽手段”,像陈涉用造反的手段来对待比较复杂的意识形态,正因为梁启超大力倡导用这种手段来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所以导致维新变法后思想界一种不良状态。还有:“识者谓启超若能永远绝意政治,且裁敛其学问欲,专精于一二点,由于将来之思想界尚更有所贡献。否则,亦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而已。”梁启超有夸大自己的口气,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使其学术研究与政治密不可分。离开当时的政治环境,未必能有思想之大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