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汉画像石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州汉画像石浅析
摘要: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上的雕刻纹饰,为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服务.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位于鲁南地区的滕州汉画像石馆是山东最大、保存画像石最多的画像石馆。

优越的地理和历史条件造就了滕州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这里的汉画像石现实和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内容极为丰富,尤其是社会现实类的画像石十分有名。

关键词:汉画像石,滕州汉画像石馆,儒学,社会生活类,牛耕图、冶铁图,纺织图,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与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赞叹“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按已有的资料显示,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于以下四个大的区域。

一是山东、苏北、豫东区,二是豫南、鄂北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

其中第一个区域是汉画像石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中心区域。

在这个区域,汉画像石不仅产生时间早、延续发展时间长、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墓葬建筑物的形制也极为多样,除墓室外,还有祠堂、石阙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画像石的原貌。

鲁南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本文我将介绍一下位于鲁南地区的滕州汉画像石馆。

它是山东最大、画像石保存最多的汉画像石馆,位于市区荆河桥畔,龙泉塔下,与龙泉文化广场毗邻,馆内陈列收藏汉代画像石400余块,集收藏、保护、陈列于一体,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陕西五大汉画像石分布区中居重要史学地位,极具文献和艺术价值。

根据《滕县志》记载,清光绪34年,孙道安在此地区的一个山洞里第一次发现了汉画像石,成为继山东嘉祥武氏祠之后最早的出土物。

19世纪初,滕县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黄家岭出土的牛耕图、龙阳店出土的纺织图,就蜚声海内外。

之后,相继发现的讲经图、羽化升仙图、日月天象图、礼俗图、晏乐舞蹈图以及较为少见的纪年画像石“延光元年”“元嘉三年”等,构成了滕州汉画石的独特风貌。

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藏有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

滕州,历史悠久,处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木工祖师”鲁班、“科圣”墨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滕州人。

附近的邹城又是孔孟故乡,儒家学说的发祥地,汉代周围地区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儒学显盛,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儒学提倡以孝为仁之本的思想,东汉时期尤重“孝悌”,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为“举孝廉”,而孝的突出表现就是对先人实行厚葬,在这种社会风气中,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兴盛起来。

另外,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传说以及受楚文化的影响好巫尚鬼之风的盛行,都对此地区的汉画像石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

到了汉代,滕州已经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据汉书记载,景帝、武帝、宣帝时期就先后有11位王子分封到此,当时的富庶程度可见一斑。

富庶的经济和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层,又为汉画像石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此地区的地理条件多为平原与山丘相间,有着丰富的便于开采和适宜雕刻的石灰岩石料,而当地冶铁业的发达,更为石料开采和画像石雕刻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

上述所有的这些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了滕州地区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

滕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十分丰富,把神仙和凡人,天上和人间,神话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实的美与幻想的美相互融合,构成绚丽多彩的宏伟画卷。

其题材可归结为三类:社会现实生活类,神鬼祥瑞类和历史故事类。

这个地区汉画像石与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题材内容为社会生活类的数量非常多。

它们有些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状况,有些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享受及特殊的生平经历或功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世纪初出土的牛耕图、冶铁图和纺织图。

滕州黄家岭出土的牛耕图中,有一人驾一牛,一马挽犁。

这种犁耕方法尚属
首见,说明汉代在犁耕技术和畜力使用以及套驾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牛耕图之后,是一农夫赶着一头牛,拉着长耙在耙地。

还有众多的农夫耘田、撒种、挽牛耕地、耙田,左边有人担食而来,为农夫送饭,表现了农民终日辛劳的场景。

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而且也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而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和龙阳店出土的纺织图则分别体现了汉代冶铁手工业和纺织劳作业的发展。

神鬼祥瑞类的画像石的内容一般极为复杂,包含了两汉时期的各种思想以及对鬼神的迷信。

其中最主要的仙人是西王母和东王公。

据《山海经·大荒经》记载,西王母是一位半人半兽“蓬发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可怕刑神,而在汉画像石中,她则被描绘成了一位端坐在几案上的温柔端庄的女神形象。

其两侧不仅有仙人侍奉,还有三青鸟、九尾狐等环绕四周。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人堆升仙的迷信和美好的向往。

历史故事类的主要内容是宣扬古代帝王圣贤和儒家伦理道德的,表现的目的正如《鲁灵光殿赋》所云“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此外,滕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不拘一格,有阴线刻、粗线刻、减地平面刻、浅浮刻、高浮雕等。

画面构图也独具特色,既有布局简单疏朗的画面,也有细致繁密、重叠分层的手法,一幅画像表现内容最大可达十层,却繁而不乱,形象生动,异彩纷呈。

综合说来,此地区的汉画像石,在自西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末的近三百年间经历了滥觞、发展和繁荣阶段。

但黄巾起义后,王朝没落,长年的战乱使人们的生活极不安定,经济发展停滞,大批人口外迁,一些记忆高超的石匠迁徙至四川,由此,汉画像石在四川又延续了几年,但是厚葬风气渐行渐衰,墓葬制度一再简化。

魏晋时期,画像石没有再流行起来,这样汉画像石这一社会政治的产物成为了汉代的绝版。

虽然汉画像石这种墓葬形式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遐想仍穿越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解读,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汉代的市井人文,感受大汉文化绵绵不绝的滋养。

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仙人创造的这种墓葬形式,将那一段不朽的历史凝固在石头上,流传千古。

参考书目:《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蒋英炬、杨爱国著
百度-滕州汉画像石
《石刻上的往世今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