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最初是人类用以抵御自然侵害和猛兽毒虫的屏障,城市由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步演变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军事功能日益减弱。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在氏族社会末期,随着对形式美的要求,已经产生了把建筑当作艺术的萌芽。

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迹中的许多房屋建筑,是武威现存最早的民用建筑。

由于艺术建筑需要集中大量的劳力来营造,又要花费许多资财,显然不可能到处都要有富丽堂皇的建筑。

武威作为汉魏名郡、四凉京华、盛唐大邑、西夏陪都、明清重镇,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从史前至近代的砖、石、土、木结构的建筑物。

一、前凉奠定城市格局。

早在先秦乌孙驻牧河西时,武威就有原始聚落赤乌镇。

匈奴逐走乌孙、月氏后,在赤乌镇的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

城的规模,据《水经注》引王隐《晋书》:“武威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汉置武威郡后,又修建了楼台、学堂、城阙及阅兵台等。

对武威城大规模的营建是从前凉开始的。

前凉中期,一座规模宏大并具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武威大地。

张轨到武威任职时,姑臧城因遭兵乱,残破不堪。

随着河西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达和中原流民的大量涌入,姑臧城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张轨便以大手笔营建姑臧城。

他在旧城基础上,由北向南筑有外、中、紫禁三座小城,在旧城外围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

张茂即位后,筑灵钧台,并在城内中段增筑了一座小城,称“内苑”,专门用于举行国家大典、祭祀祖先。

张骏时,继续在城外筑四城厢,东城称“东苑”,西城称“西苑”。

这时的姑臧城内,已建有宫殿、堂、馆、观、阁、坊、寝、台、园、池等十种三十八座,造型别致,巍然壮观。

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建筑是张骏时筑的谦光殿,主殿巍峨壮丽,“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极巧”;四面各有一座陪殿,东
曰宜阳青殿,为春宫;南曰朱阳赤殿,为
夏宫;西曰政刑白殿,为秋宫;北曰玄武
黑殿,为冬宫。

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名扬
海内。

前凉之后,随着各代统治者的不断
修缮,姑臧城已发展到七城的宏大规模。

张氏以“拟于王者”的京都标准营
建姑臧城,对后世的王都建筑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姑臧七城及城门名称来历多
依汉制,采自我国传统阴阳五行命名,
表现了“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的特
点。

如谦光殿周围的四殿,颜色依次为
青、赤、白、黑,加上主殿黄色为五色。


色是五行的重要内容,其黄色代表着君
王。

另外,张氏修筑姑臧城,改变了中国
传统的宫南市北的王都建筑布局,创造
了一反旧制的宫北市南的新格局。

后来
西凉王李的曾孙李冲父子受命为北
魏政权规划营造洛阳新都时,就参照了
姑臧城的模式,创造了洛阳格局,而洛
阳格局又影响到东魏都城邺城和唐都
长安的营建。

简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
古代都城格局,其源头可追溯到五凉尤
其是前凉张氏修筑的姑臧城。

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一些史学家和建筑学家把五
凉时的姑臧城称作是中国王都的鼻祖。

二、唐代城市繁华异常。

隋末唐初
大凉政权的创立者李轨为称帝需要,将
武威城增扩为七城。

唐朝建立后,对河
西和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营,当时武
威城已升格为西北仅次于长安的政治
军事中心,不仅有类似今天的市、区政
府衙署,还有省、军区、大军区一级的机
关,是名副其实的军政首府中心,与洛
阳、扬州、益州(成都)、荆州、汴州(开
封)、广州等并列为全国第一流城市。


市规模宏伟,市容繁华,商贸兴旺,人口
众多,多民族共同生活,呈现出一派繁
荣昌盛、和平安定的气象。

不论是历史
的叙述,还是文学作品的描写,甚或是
途经武威的商贾、僧侣的亲身所见所
闻,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在城市建设
方面除大兴土木,营建军政机构、商业
设施、民用住宅等外,在城内兴建了花
门楼、尹台寺、七级浮屠、大云寺等文化
旅游景观和宗教场所,还对一些天然湖
泽进行开凿加工而形成人工湖泊,供人
们乘船游玩。

“安史之乱”后,武威陷入
吐蕃统治,城市受到空前洗劫。

西夏据
武威后,把武威作为辅郡(陪都),进行
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重修了城内护
国寺感通塔。

元代在城北15公里处新
筑一座新城,元世祖忽必烈题名为“永
昌府”。

永昌府城作为新的政治中心,将
历史上武威的统治中心北移,武威城受
到了冷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而永昌
府作为武威的政治中心一直延续到元
朝灭亡。

永昌府城今为凉州区永昌镇政
府驻地,原城早已不存,遗迹于1958年
拆除,仅存《西宁王碑》及其遗址。

三、明清城市重新崛起。

明朝废除
了元朝军政机构永昌路和西凉府,设立
了凉州卫。

凉州卫的治所凉州,在地理
位置上历来是守卫河西走廊的咽喉重
镇和多民族争夺的要地,它的得失关系
着西北边防的大局。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
朝的统治,但残元势力还很大,而且西
北的重点就在武威之北。

如果残元势力
占据了武威,从战略上来说明朝将处于
极为不利的局面。

因此,明王朝特别重
视武威的安危和布防。

在武威的东北面
从东向西,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
余里坚固的边墙,东接古浪,西连永昌;
沿长城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和驻兵的逻
铺。

公元1377年,驻武威都指挥濮英出
于军事防务的考虑,对武威城进行了大
规模的加固增修,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
又增高了1米。

公元1391年,武威总兵
宋晟在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座城门的
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
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4座,挖了深
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
逻铺共36座,在北城墙的西边独建一
高楼,用来眺望远方,警报敌情。

1574
年,甘肃巡抚廖逢节、总兵石茂华又历
时两年,用砖包砌了城墙。

至此,武威城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王其英历史文化
FAZHAN·LISHIWENHUA
155
2010年第03期/总第233期
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

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时,发动民工修堡筑寨,设立保甲制度,联防自卫,堡、寨联为一体,平时耕种,战时据守自卫。

因此,武威(从明代开始)以堡、寨命名的村庄遍布全境。

堡寨保甲的设置,对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

明代修缮的武威城,规模虽不及前凉和隋唐,但已结束了武威城残破的历史,由土筑加固成砖砌,城为战守有备,固若金汤的新武威城。

同时,还陆续修筑了公署衙门、儒学与寺庙,现存的文庙、大云寺、海藏寺、罗什寺等都是明代新建和重修的,多时达一百多座。

另外,明代还修建了不少王公贵族府第,如王府、达府、杨府等。

清朝武威的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制。

康熙初年,甘肃巡抚曾一度驻凉州卫,后迁兰州。

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凉州府,府治在武威,辖武威、永昌、古浪(包括今天祝)、镇番(今民勤)、平番(今永登)5县。

清朝为巩固政权需要,对武威设防相当重视,由绿营兵(即地方武装)防守各隘口要地。

又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凉州府城东北1.5公里处修筑满城(即今新城),驻扎满族旗兵。

这两部分驻军是清朝在武威的主要军事力量。

清朝时人口剧增,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凉州卫有人口26万多,武威城人口达2.7万多。

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也日臻完善,出现了二十四座楼、武威八景、四大书院和园林水榭,形成城楼相望街市相连、官署庙宇园林水榭相间,书院学堂棋布的格局,由明代的军事防御型城市发展为工商文化型城市。

四、现代城市日新月异。

武威建筑技术和建筑的源头,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从皇娘娘台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有房子9座,这是武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

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了姑臧城,这是武威古城的雏形。

东晋时,武威的建筑技术和建筑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前凉王张茂修筑的灵钧台和张骏扩建的姑臧城,曾对中国都城营建产生过重要影响。

唐代“武威七里十万家”道出了武威城的相当规模。

经过各朝各代的陆续建设,武威古城格局形成今天整齐方正,错落有致的棋盘状“井”字形主体格局,一批具有影响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保存至今,体现着民族
建筑之精华,折射着古武威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武威城乡建设稳步
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别是“九五”期间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
全方位的城市形象工程建设,使城市面
貌焕然一新,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基础
设施日臻完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房
地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大
大改善,建筑市场规范有序,村镇建设
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关系着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公
共卫生等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武威现代城市建设起自1956年的
城市道路硬化和之后的供水、排水、供
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从1995年开始的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掀起了城市建设的
新高潮。

截至2008年底,城区建成二层
以上楼房近3000幢,其中住宅小区数
十个,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
米以上;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四大街及
其它主干街道已拓宽为二至四块板道
路,实现了机动车、自行车和人行道分
离;城市日供水能力、日排水能力有了
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了集中连片供
热,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均得到了长足
发展。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
里以上,是1949年的十几倍。

天祝、古
浪、民勤县城面貌也焕然一新,一批小
城镇正在崛起。

同时,城乡电网建设、邮
电通讯、广播电视、交通条件得到极大
的改善,农村村镇建设呈现突飞猛进的
态势,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一批展现农村新风貌的小康住宅正在
兴起。

今天的武威城,宽敞平坦的通衢大
道代替了昔日的砂石小路,鳞次栉比的
高楼大厦“淹没”了旧时的黄土民居,一
批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改善了居民的
居住条件,多处风姿各异的公园、广场、
景点建成,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格
局初步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民群众学
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

五、历史文化名城特点显著。

纵观
武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前凉姑臧都城建筑不仅奠
定了今天武威城的格局,同时也奠定了
我国都城规划的新格局。

北魏洛阳城是
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城市之一。

它的都城规划是我国
古代规划中的里程碑,奠定了我国古代
都城合理规划布局的科学基础,它在由
秦汉向隋唐鼎盛时代过渡中起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唐、宋、元、明、清宏伟的
都城规模设计都借鉴了它的远期发展
和整体规划思想,而所有这些的源头都
可以追溯到前凉时期张氏营建的姑臧
城。

其次,是武威建筑遗存丰厚,种类
繁多,自成体系。

帝王类建筑有都城、宫
殿、王陵,宗教类建筑有寺、庙、观、庵、
宫、窟、塔、台等,军事类建筑有城、堡、
营、寨、烽燧、墩台、城壕、箭楼等,名人
类建筑有府第、台、祠、冢、墓等,园林、
民居建筑丰富多彩。

可以说,我国建筑
中的各种形式在武威都可以找到实物
和遗存。

再次,是武威建筑精品众多,文化
内涵丰富。

前凉姑臧城是我国都城建筑
的模范,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
代表,文庙是“陇右学宫之冠”,海藏寺
是河西名刹,白塔、清应姑洗塔、罗什塔
是天下名塔,白塔寺、金塔寺、天堂寺、
石门寺、达隆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
院,大云寺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雷
台是道教圣地,皇娘娘台遗址是河西齐
家文化的代表,磨嘴子、旱滩坡、墓群是
武威的地下文物博物馆,民勤瑞安堡是
武威名人府第建筑的杰作,灵渊池、甘
泉宫、葡萄园、澄华园、东关花园等园林
建筑在武威历史上盛名卓著,还有为数
众多、风格各异的城乡民居等。

所有这
些都是武威建筑的精华,也是武威多元
文化的代表。

最后,是武威建筑布局严谨,风格
多样。

斗拱与梁柱的使用是基本的定
制,飞檐挑角的屋顶、砖、瓦、石材料的
普遍使用,中轴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强
烈的伦理观念和人文思想等是武威建
筑文化的共同特点。

宫殿类建筑主要有
中轴线对称式的重檐歇山顶类型,并结
合厅、堂、楼、阁、亭、台、轩、榭、廊、坊、
桥、苑等;宗教类建筑主要由塔院式、
“迦蓝七堂”式、上(木)构下(土)台式
等;民居主要有四合院式、排楼四合院
式、窑穴或半窖穴型等,房屋建筑有木
构式、土木构式、木石构式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教育局)
历史文化FAZHAN·LISHIWENHUA
156
发展·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