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之五:“重程轻果”论。由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 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象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 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 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如何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这样,就出现了课堂教学 目标达成度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 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事实上,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 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 可能。我们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三、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 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 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 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 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成为学生积极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 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 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能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 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 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因 为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 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一课,课始,老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 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蜂飞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 随着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 句话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逝呢?太阳与 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 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3、生成问题策略。 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 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 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怎样生成新的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材料中的“疑点、惑点”,多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 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努力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 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 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希等人。他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 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应该象“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 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 造力。不过,他们当时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 的“精英”。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探究性学习,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 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 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 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 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 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 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 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解析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 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在小学开展探究 性学习是拔苗助长。 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能,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 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探 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强调“探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 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 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数理学科具有严密的 逻辑性。因而不少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 道,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中往往蕴 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探究其意 境,品味其内涵,对于丰富儿童想象,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一些 科普类说明文,如《太阳》、《新型玻璃》等,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去进行假想和推 测,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 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 展。正因为如此,有人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要的点拨大加指责,主张高度“开放”,高度 自主,造成课堂教学无序,探究主题不明。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受心理、身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 大可能的,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熄灭学生
的创新火花,但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引导,更不能放任自流,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 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 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
误区之四:“标新立异”论。“标新立异”本无可厚非,特别是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我们 应鼓励师生标新立异。遗憾的是,有的人一味追求时尚,搞花架子,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 堂座次排列上,什么马蹄形、丁字形、方格形等,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使探究性学习 “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习无所得”。有的语文优质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 和“新型”的座次排列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其实,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 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改进 合作方式,精选学习材料,做到分工明确,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 的桥梁,否则,探究性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