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1期
(总第274期)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No.11,2002General,No.274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谷忠玉 郭齐家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指出中国近代女
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
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
解放,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 女性 女子学校 教育
[作者简介] 谷忠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
授 (辽宁大连 116029);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5)
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
期,1907年,伴随《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
学堂章程》的问世,教育为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被
打破,女子学校成为教育这块园地的一枝新秀,受
到世人的关注。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出现,造就了
一大批德才俱佳的女性,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大
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清政府的软
弱无能,外国侵略者的疯狂掠夺,使中国内外交
困,日益贫弱。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社
会危机日益加深。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运动等相继爆发,反帝反封建运动可谓此起彼伏,
从而大大动摇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统治。1911年的
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代是中
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以
及伴随而来的经济的变革,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冲
击了人们的旧有观念,并且引发了其他领域的变
革,教育变革便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废科
举、兴办新式学堂、向女子开放教育之门,这一系
列举措将中国社会带入了一片新天地。
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女子学
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还有其独特
的动因。
第一,中国一批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是兴女
学的中坚力量。
生活在近代这一倍受外来势力欺凌的特殊历
史时期,中国的先知先觉者们有感于中国国力的
衰弱,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意识到造成中国居于
弱势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口的一半——女性的无
知无识,他们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便开始关注起
千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女子学校。从舆论的宣传到
具体学校的创办,他们对女子学校教育的兴办倾
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
发展起到了引

航指路的作用。他们打起强国、平权
的大旗,不停地宣传、呐喊,要求取法他国,变革教
育。
1891年宋恕在其《变通篇·开化章第四》中,
1892年郑观应在其所写的《女教》一文中曾提及
—74—效仿他国,兴办女学的主张。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社
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曾经专门撰写《论女
学》一文,试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复兴之路。
在文章中他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和
国家强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介绍,指出女学
之兴与强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欲强国,非造
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①这已经成
为中国近代社会先知先觉者们的共识。
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理论被传播
到中国,并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还女性以人
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亚庐在《哀女界》一文中引用
传萼纱德夫人之言,“女子者,文明之母也,凡处女
子于万重压制之下,教成其奴隶根性既深,则全国
民皆奴隶之分子而已。大抵女权不昌之国,其邻于
亡也近。”②如何才能真正恢复女权,丹忱撰文明
确提出,“盖教育者,女权之复之预备也。”③女性
与男性应该是平等的,还女性以平等地位就必须
给女性以应有的教育这一观念在近代中国得到空
前程度的传播。
舆论为实践之先声,正是在这些先知先觉者
们的宣传呼吁之下,中国近代女学得以创立。中国
第一所自办女学堂是创立于1898年的经正女学
堂。尽管从经正女学的教育宗旨中可以看到,它并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藩篱,而且其存在的时
间也很短,只有近两年的时间,但它却是中国人自
己创办女子学校的开始,在女子学校的办学及管
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对后来女子学校教
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后,又有一些
女子学校开始创办,如1902年上海开明绅士吴怀
疚在上海西门生生里创办了务本女塾,1902年,
蔡元培等人创办了上海爱国女学。女学兴办之风
渐兴于中国大地,最终促使清政府在1907年颁布
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
子学校被正式纳入学制之中,中国女子学校教育
的发展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女子学校的建立,使
有关女子教育问题的讨论重心发生了转移,从原
来关注于该不该兴办女学,转向了应该如何兴办
女学。女子教育问题的探讨与以往相比已经更加
具体、更加深入了。
第二,外国传教士的宣传、教会女学的兴办,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一些西方人所持有的男女平权观念,以及有关西
方女子教育制度等情况也被西方传教士传播到中
国。这些对中国近代女学的

兴办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
1889年韦廉臣在复刊后第一期《万国公报》
上发表《治国要务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坏其国之半,几将通国
之人而尽坏之矣”,“教训妇女一端,尤国之所万不
可缺者矣”。④《万国公报》的创办者林乐知在宣传
西方女子教育,批判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方面用力
颇多,他称“愚女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两大
害之一,“愚女术”所带来的危害便是造成“其家庭
决不能清洁而安康,其社会决不能和乐而高
尚”。⑤他特别批判了中国传统上对妇女地位的轻
视,指出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国家强弱有着
密切关系。
西方传教士一方面在中国宣传女子教育的重
要性,另一方面还寻找各种机会在中国兴办女学。
中国最早的一所女子学校就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
的,它建立于1844年,创办者是东方女子教育协
进社社员爱尔德塞。在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女
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国家中,教会创办女子学校
的阻力还是相当大的。他们为此采取了种种措施,
如为学生提供食宿,免除学费等,以吸引中国女孩
到教会学校就读。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社会风气的渐
开,教会女学得以在中国各地设立,数量不断增
加。教会女学创办的最初意图是为了加强对中国
的文化侵略,其宗旨是通过女校培养中国的基督
教宣传者。西方传教士批判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
目的只是为其传教扫除障碍。但在一个对女性抱
有很深偏见的国度里,在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的中
国,传教士们的做法,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女
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
兴起和发展不容否认的推动力之一。
第三,近代知识女性自身的觉醒是女子学校
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中国近代有一批女性,她们由于特殊的家
世背景,或随父、或随夫、或随兄在国内甚至在国
外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教育,成为中国近代社
会如凤毛麟角般的知识女性。可贵的是,这些知识
女性并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发展,她们还要改变
—75—中国绝大多数女性姐妹无知无识的状态,她们积
极投身于为兴办女学而摇旗呐喊的队伍当中,成
为兴办女子学校教育的有力倡导者。
她们积极撰写文章,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
一传统观念大加挞伐,大力宣传女子教育的重要
性,强调女子要自立,认为女子要与男性平权,必
须仰仗于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大力呼吁女性
进入学校学习。如方均瑛曾撰文《兴女学以复女权
说》,在文中她提到,“我国女子之失权也已数千
年。……中国女子之无权,实由于无学。即以无学
而无权,则欲倡女权,

必先兴女学。”⑥以女性的视
角,以女性这一独特的身份倡导兴办女子学校教
育,要求还女性以受教育权,这在当时对于女子学
校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知识女性对于女子学校
教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宣传倡导上,她们
中有些人还克服种种困难亲自创办女子学校,从
而极大地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如著名的
女界人物林宗素、陈撷芬等都曾积极参与上海爱
国女校的创办。此外,宗孟女学堂、淑慎女学、贞文
女学等的创办者也都是女性。她们这些人为兴办
女学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已的
生命。如杭州贞文学校长惠馨女士,就曾为“感动
当局,请办学经费,兴女学,图自强”而以身殉
校。⑦
中国近代大学开放女禁,是女子学校教育发
展臻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女性自身对大学
女禁的开放发挥了无可置疑的作用。甘肃的邓春
兰女士是要求大学开放女禁的第一人,她在1919
年4月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写信,希望自己能
为女界开一先例,到北大去读书。她还在报上发表
了一封《告全国女子中小学毕业生书》,从而引发
了全社会对大学开放女禁的关注,使女性的脚步
终于得以跨进大学的门槛,中国近代教育朝着男
女同教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
生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女性学生群体,她们的出现
冲击着传统的女性观,改造着落后、保守的社会习
俗,她们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千
百年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的身体及精
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长期以来生活在父权制社会下的中国女性,
受压迫极深,这种压迫既有来自身体的,也有来自
精神的。
在近代,许多新设立的女学都明确规定只招
收已放足或不缠足的女子,到1907年时,清政府
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也明令各学堂一律禁止缠
足。报刊的积极宣传,“不缠足会”、“天足会”等组
织的相继成立,使倍受封建专制摧残的中国女性
终于能够扔掉裹脚布,在通往自由解放的大道上
向前迈进了。
近代女子学校建立之后,不仅大大推进了禁
缠足运动,而且还将体育逐渐引进女子学堂。1907
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中指出“女子必身体强健,须
常留意卫生,勉习体操。”⑧之后女学堂举办运动
会的情况在报端频有介绍。体育运动在女子学校
中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对女性的身
体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女性的精神解放
也有积极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奉行“女子无才便
是德”,女性

因此而不能与男性一样接受学校教
育,中国的女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知无识的蒙
昧状态。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造就了中
国社会上又一个重要的学生团体,即女性学生团
体。她们是中国社会的新兴知识妇女群。她们改
变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只有男子有知有识,而女子
却无知无识的局面。中国近代自办的女子学校中
的女学生数,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学
部总务司编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的资料,
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女学堂,全国共
有女学堂数为428所,女学生数为15498人。⑨此
后女子教育不断发展,根据1918年至1919年全
国教育统计,初等小学女生数为190882人,高等
小学女生数为24744人,1907年到1919年的12
年的时间里,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由2%增
加到5%。根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调查统计,1922
年至1923年,初等小学女生人数为368560人,高
等小学女生人数为35182人。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不仅女子受教育的数量在呈上升趋势,而且女子
受教育的层次、受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
—76—化。1907年全国只有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
的设立,而且是与男子教育各为一轨,由于社会上
要求各层次男女同校的呼声日益强烈,男女教育
的双轨制才逐渐为一轨制所取代,到1920年前后
大学已经逐渐开放女禁。女子学校教育的不断发
展,开阔了女性的视野,使她们有机会呼吸自由新
鲜的空气,吸纳智慧的养料,成为具有文化知识的
新女性。其中有许多知识女性还积极投身于社会
活动之中,成为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对移风易俗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女性的解放是反映一个社会
文明的天然尺度,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
和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女性的解放步伐,推动了
中国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第二,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断
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伦理习俗。
男女之大防是旧伦理的一把利剑,它长久以
来一直制约着女性前进的脚步,女子学校教育的
兴起和发展,逐渐摧毁了这把利剑,男女同校,大
学开放女禁,男女社交公开,这一系列变革使封建
礼教之大防逐渐被破除。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
特定文化环境中女性的价值定位和女性社会地位
的变动。”10长期以来,中国女性作为婚姻的当事
人,却无权参与和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一直到近
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之后,婚姻自由、文
明结婚的观念才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其论婚也,
选择则归之父母,而可否仍决于一己,男女相悦,
即可请命于父母以成其事。日后如何治家营业,如
何教育儿女,和舟共济,不相牵制。”11多妻纳妾、
早婚、父母包办、

婚姻论财、陈腐的婚姻仪式等不
良的婚俗在逐渐改变,自由结婚、文明结婚之风开
始流行。
家庭伦理观念的变革及其深化同样是得益于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由于女性在学
校中接受了一定的知识教育,新的观念与其头脑
中固有的传统观念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冲击和动
摇着她们的旧有观念。学校中所获得的文化知识
使她们有能力接触和接受一些新式报刊上所宣传
的思想,使她们“从中吸取了不少反对旧文化旧道
德的进步思想。……开始与旧道德决裂。”12封建
孝道、男尊女卑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唾弃,节
孝名教逐渐被破除。吴弱男女士在其《论中国家庭
应该改组》一文中对中西家庭进行了比较,指出中
国的家庭是“社会中万恶的泉源,也是一个造奴隶
的厂所。”,“若是我们中国的少年要改造这国家和
社会,定不可不先把这样腐败的家庭推翻;若要人
民人人有独立精神和自立人格,亦不可不先把旧
家庭制度打破。如不先从个人和家庭着手,那社会
革新的事业,就更没办法了!”13黄蔼女士在其《模
范家庭为社会进步之中心》一文中也号召大家,
“要同这恶社会宣战,非先从恶家庭战起不可。”14
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主要集中于家庭伦理,女子
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女性开始了家庭伦理的
觉悟,陈独秀曾经说过“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
觉悟之最后觉悟。”15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是女性家庭伦理觉悟的催化剂,它加快了女性自
觉解放的步伐。
第三,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高
了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了改造社
会的力量。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对经济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中国近代所设立
的女子学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对女性进行
职业训练为宗旨的女子学堂,它们涉及的职业领
域包括蚕业、纺织刺绣、医学护理等,这类学校的
设立,对养成女性自立的资格,提高参与社会活动
的能力,最终实现其经济的独立奠定了基础。近代
的中国女性正是在接受了学校教育之后,才能勇
敢地冲出旧礼教所设置的藩篱,才能不再游离于
社会之外,而是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1912
年在孙中山“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
剂,为当今最要之政策”16的号召影响下,中国出
现了一次兴办实业的热潮,一些知识妇女便积极
投身于这一热潮。她们不仅在报刊上撰文大力宣
传妇女兴办实业,而且有一些知识女性还积极致
力于实体的创建。湖南的王扬庄,曾在1912年将
女子游艺社扩建为女子工艺厂,北京的孔劳缃、刘
世宜等创办了女子工艺研究所,神州女界协济社
实业部

长陈鸿壁创设女界蓄植试验所,曾参加女
子国民军的林宗雪等人在上海创办女子植权物产
公司。为了发展女子实业,上海的汪赵润等10位
女士在1912年5月联名发起中华女子实业进行
会,该会“以振兴女子工艺,提倡女子经商,结合女
工团体,俾我国实业大昌,以立富强之基础为宗
—77—旨。”17这些知识女性的作法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
不能持久,但是她们的活动却如一抹新绿,成为近
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方绝美的风景。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妇女社团
不断建立。这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出现,女性受教育
群体的扩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蔡元培先生曾经
说过,“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有从事南京之役
者,不可以非教育之成效也。”18辛亥革命时期,女
子军的发起者多是有胆有识的女学生。如在湖北
首先举起女子军义旗的吴淑卿,就曾在奉天师范
学堂读过书。孙中山先生曾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妇
女运动评价很高。他说:“此次革命,女界亦与有
功。”“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
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从戎,同仇被伐,
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
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19活跃在中
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女性团体,如“女子参政同盟
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万国女子参政会中
国分会”,它们的发起人及参与者都是知识女性,
她们的宣传与行动,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保守势力,
震撼着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国女性从依附转为自
立,从卑弱转为平等,一步一步,虽然走得艰难,但
却是一直在向前迈进,而其前进的动力源头就在
于她们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
不可否认,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无
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其发展并不十分理想。但也应该看
到,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出现,终于改变了传
统中国女性的存在形态。接受一定教育,具备一定
知识的新女性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新知识的
拥有,活动领域的拓宽,改变着她们原有的价值
观,女子学校教育,使她们可以逐渐摆脱对他人的
依赖性,努力追求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形态,使
她们有能力走上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之路。中国女
性从身体形态的变革——摆脱缠足之苦,到精神
的变革——追求女子有才有德,虽然步履维艰,但
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她们所付出的努
力与取得的成绩在不断改变着社会对女性的传统
看法,她们用新知识充实和武装自己,勇敢地冲破
浓厚的封建阴霾,对变革社会风气作出了极大的
贡献。
在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
引领中

国女性走向自由和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
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今
天,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处于改
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现实对女
性教育、女性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以史为
鉴可以知道,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女性教育问
题,使女性教育与时代共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
源的作用,加大对女性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女性
的素质,扩大女性群体的内在张力,才能够不断扩
充变革社会的动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因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
相关的事业,它需要集合男女两性所有人的智慧,
有赖于男女两性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张国燕.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1.
②⑧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9.577,669.
③⑦⑨18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J].北京大学学报,2001,(3).
④⑤孙邦华.《万国公报》与晚清教育现代化——报刊传媒
与现代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1.
⑥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的女性[J].历史研究,1989,(6).
10罗敏.女性与中国近代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48.
11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1992.48.
12五四运动回忆录(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690.
13 14姜纬堂.1905-1949北京妇女报刊考[Z].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1990.134.
15陈独秀.独秀文存(卷1)[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41.
16 17 19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
出版社,1989.378,382,352.
[责任编辑:武思敏]
—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