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遗韵——楚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风遗韵
—楚辞
现在流传的《诗经》是《毛诗》,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但是若是说到浪漫主义的源头,那就要提到另一部诗歌巨作—《楚辞》。
若说楚辞就不得不说屈原。
首先简单介绍下楚辞产生的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在现在的长江,汉水地区。
曾经拥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土地。
这里物产丰富,山川秀美。
羋姓贵族可以追溯到中原的祝融部落,前段时间的很火的电视“芈月传”曾经对这个历史有过简述。
大约于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
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不仅有其独特性,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
而楚国到了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刘向《战国策序》就曾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拜别鬼谷子,第一个先去的就是楚国,但是到了楚怀王本人却被秦截留而死,楚国由盛转衰。
楚国内部更是相互倾扎,而屈原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创作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著。
而对这部巨著影响最大的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
被流年之后,也就是怀30年,屈原回到郢都,这一年,秦国约怀王武关会盟,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会盟。
怀王没有听取屈原的意见,结果会盟之日就被秦国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
怀王被扣留之后,怀王之子顷襄王即位,子兰任令尹,秦楚邦交一度断绝。
顷襄王6年的时候,秦国派白起攻打韩国,大胜,斩首24万。
于是,秦国就送书信给楚国威胁楚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请楚王整顿士卒,准备决一胜负” 顷襄王很害怕,第二年就与秦国联姻,以求暂时的苟安。
屈原反对他们并指责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
《九章·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流放之地远到沅、湘一带,时间差不多有 20 年。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
坚贞不屈却又悲剧性的一生化成《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等,这些诗句是屈原心路的印证。
然后我们来谈一谈楚辞的文学地位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屈原,宋玉继承屈原的文风,而到了汉朝更是演化出汉赋这种文体。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
《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文学大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 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
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如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但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又与一个浑厚的巫祭传统有关,它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如《九歌》中所体现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以及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
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 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
而蒲松龄一生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自序》)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