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学案教案

论语六则学案教案
论语六则学案教案

21.《论语》六则学案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

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

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罔.()殆.()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主谓一致》教学设计

中考英语语法专项复习:主谓一致 教学设计 北戴河新区长白学校姜殿凤 考情分析: “主谓一致”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知识点,平均每年一道题。 学情分析: 学生需要对该语法项目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教师的精确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复习目标: 1.能掌握主谓一致的基本原则。 2.能在具体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有关主谓一致的规则。 3.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的快乐。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谓一致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难点:一些代词、集合名词等作主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复习策略: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精心点拨模拟演练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Step Ⅰ:导入 播放幻灯片“中考导航”,使学生了解“主谓一致”是中考中 的高频考点。 中考导航: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主谓一致”是中考中的高频考点。Step Ⅱ:考点突破 学生探究,教师精确点拨,突破考点。 1.主谓一致的含义(幻灯片3) 主谓一致是指谓语动词与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2.主谓一致三原则:(幻灯片4 ) ①语法一致原则: 指主语和谓语在单复数形式上的一致关系。主语为单数形式,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反之,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Tom ___(be) a good student. They often _____(play)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②意义一致原则:(幻灯片5 ) 指谓语动词的单,复数要取决于主语所表达的概念,而不取决于表面上的语法标记. 指主语形式上为单数,但意义为复数,因此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或主语形式上为复数,但表示单数意义,这是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My family ____(is, are) having lunch now. Maths ____ (is, are) difficult for me. ③就近一致原则:(幻灯片6) 指当主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或代词组成时,谓语动词的数要与它紧邻的名词或代词的数一致. 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his students _____(like) playing football. There ____(be) a pen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 突破考点: ①名词作主语:(幻灯片7——12) 1.单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形式,复数名词作主语,谓语用复数形式。 The desk ____(be) Tom’s. Some water____ (be) in the bottle. The students _____ (be)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2.某些集体名词,如family, team, club,class,public,group 等作主语时,如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果就其中一个个成员而言,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 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读写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去哪里旅游啊? (各抒己见,活跃气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祖国的几处风景名胜吧。(展示一组图片) 这些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们呢? (各抒己见) 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迷人风景,还有当地的美丽传说与相关的故事,以及它们所寄托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而建筑无疑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象征,那么周庄则代表着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今天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研习课文 (一)检测预习(迅速浏览全文) (设计四个小问题,让学生选择图片,每张图片对应一个问题) ①标音题: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 圭臬(guī nia)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 ②问答题:都江堰是由谁在什么时期修建的?位于哪个省?

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的,位于四川省。 ③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 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 ④主观题: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二)具体研习 探究第一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和长城比较,都江堰的“最激动人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文本当中找出现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教师总结: 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2.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更多的是当地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这些传说与故事的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在,我们一起去领略都江堰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们呢? 方案二: 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一座默默无闻的水利工程,如果不是2008年汶川地震,没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程都江堰经历了地震和时间的双重考验》的这篇报道,也许我们对他的认识仅仅只是在水利工程这么简单,都江堰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走近《都江堰》去探寻个中缘由吧!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标音: 颓壁残垣(yuán)庇护(bì)圭臬(guī niè)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遴(lín)选喧嚣(xuān xiāo)邈(miǎo)远蔼(ǎi)然含笑傩(nuó)戏驯(xùn)顺玉玺xǐ 2、释义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浚(jùn)理(疏通整理) 遴选:选拔 众目睽睽:指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或被许多人注视着干某事。 四、感知文本 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拜读了余秋雨大气恢弘的文章,请大家来说说对文章的初步感受。(可以从内容手法等方面谈)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 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 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 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 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 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 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 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 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 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都江堰》教案Word版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4.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5.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6.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设计】 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北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 《论语》六则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走近孔子 孔子:(幻灯片6)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 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主谓一致 教案教学设计

主谓一致教案教学设计 Step I Lead-in 1. (have) your classmates finished his homework? 2. My friend and I (want) to play outside after watching TV. 3. (have) all of the cake been eaten? Step II Subject-verb agreement I语法一致原则 1. Between the two buildings (stand) a monument. 2. What he said (is/ are) right 3. What she left me (is/are) a few books. 4. Seeing (is/are) believing 5. To see (is/are) to believe. 6. Somebody (is/ are) using the phone. 7. Each of the books (cost) five yuan. 8. The students each (have) a copy of Jay’s new album. 9. The Greens (is / are) very fond of working on the farm. 10. Many a student (have/ has) passed the exam. 11. More than one person (is/ are) here. II 意义一致原则 1. Three weeks (is/ are) allowed for making the necessary prepara

好仁不好学导学案(教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学习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 思考。 【重点难点】1.主要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方法】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的论著也是 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方 面的感悟。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本课共选取《论语》中的十一则文章,中心内容是“学”,选文依次强调好学,阐述好 学的内容,说明好学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选文中的学不仅仅是指学习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孔子将完善品格修养看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预习检测】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xǐ)悌(tì)笃(dǔ)贰(èr)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①其蔽也贼(害)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③几落贼手死(敌人)④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⑤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趋:①鲤趋而过庭(快走)②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 就:①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③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闻:①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①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②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③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你)②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③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④出则弟(“弟”通“悌” :敬爱兄长) 4.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⑤民斯为下矣:是⑥古之学者为己:为了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连词,表并列 ⑾不如丘之好学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君子笃于亲:对⒁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 (2)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3)(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4)陈亢问于伯鱼日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句型,并说说你对该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4则)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主谓一致--学案.doc

专题八主谓一致和特殊句式 ?主谓一致的考查要点 1.就近一致原则 (1)由or, not only...but also..., neither...nor..., either...or..., whether...or..., not...but...等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主语时,通常根据就近一致原则,谓语动词要与离它最近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 Neither his parents nor I am able to persuade him to change his mind. (2)here/there引导一个句子而主语又不止一个时,通常根据就近原则,谓语动词要与离它最近的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 Here is a ruler, a few pencils and two copybooks. 2.意义一致原则 (1)谓语动词必须用单数的情况 %1表示学科的名词以及works(工厂),news(消息)等作主语时,虽然本身为夏数形式,但表示单数意义时,谓语动词仍用单数。 Politics is his favorite subject. %1表示某些组织机构的名词、书/报名、国名、地名等作主语时,虽然形式上是复数,但所表示的意义是单数,所以谓语动词用单数。 Do you know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was set up? (2)谓语动词必须用复数的情况 表示总称意义的名词,如people, police, public, cattle等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police are searching for the murderer. (3)谓语动词的形式依据主语表示的意义而定 %1集体名词,如family, class, group, team, club, company, government, population 等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形式根据其在语境中表示的意义而定。当其表示集体意义,强调整体概念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当其表示集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强调个体概念时,谓语动词用复数。As far as I know, his family is not very large but the family are all music lovers. %1“the+形容词/分词”表示“一类人”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The poor were looked down upon in the old days. 3 .语法一致原则 (1)由and连接的两个名词作主语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都江堰》是的一篇作品,被收录在《文化苦旅》中。在文章中,作者从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组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5)迩(ěr):近。【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

主谓一致学案及练习

主谓一致讲与练 一谓语动词用单数 1.不定代词each, another, the other, either, neither 和由some, any, no, every + one/thing/body 所构成的复合代词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① Neither of us _______ (have) gone through regular training. ② Nobody_______ (want)to go there. ③ Something _______ (have) been done to prevent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2.当each…and each…,every…and every…,no…and no…,many a…and many a….等结构,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① No man and no animal _______ (be) to be found on the moon.在月球上没有发现人和动物。 ② Many a doctor and many a nurse_______ (be) busy with their work.许多医生和护士都在忙于他们的工作。 3.表示时间、距离、金额、重量、计量、空间、体积等意义的名词做主语,谓动常用单数。 ① Three years in prison ______ (be) a long time for him. ② Twenty years ______ (be) not a long time. (整体) ③ Twenty years ______ (have) passed since he left. 4. 单个的动词不定式、-ing形式或从句做主语,谓动用单数。 ① To learn English well _______ (be) difficult. ② Reading newspapers every day _______ (keep) you informed of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③ Why she did this _______ (be) not known. 在以what从句作主语的”主系表“结构中,主句的谓动要以表语名词的单复数而定。 ① 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_______ (be) a complete mystery. ② What his father left him _______ (be) a few English books. 5.Many a, more than one+单数名词构成的短语做主语,尽管意义上是复数,但谓动仍用单数。 ① Many a scientist _______ (have) tried this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before. ② More than one person_______ (be) ready to try his luck this time. 6. 不可数名词或单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①There _______ (be) much water in the thermos. ② The city _______ (be)founded in the 8th century BC. 7主语由and 连接但意义上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同一概念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 注意and连接的两个名词前只有一个冠词。 ① The singer and writer_______ (be) famous to everyone. ② A pen and book _______be) what I need. ③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_______you healthy. ④ All work and no play _________ (make)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比较: My friend and lawyer _______ (have ) caught a very bad cold. My friend and my lawyer _______ (have ) caught a very bad cold. 8主语是以s结尾的学科及专有名词(书/格言)时,如: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Times, Arabian Nights等,谓动要用单数。 ① Mathematics _______ (be) the only course that Mary failed in. ② The Times usually _______ (speak) 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二谓语动词用复数 1. 可数名词复数或both, (a) few, many. several 等做主语时, 谓动常用复数。 ① Both (of) the instruments _______ (be) not precise ones. ② Many cities in China _______ (be) very beautiful, attracting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2. 不可数名词前有quantities of/ amounts of修饰时,谓动常用复数;但其前为a quantity of/ an amount of修饰时,谓动仍用单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